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待别人。
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己之道度人”,已经不是当初的意思了。
韩婴《韩诗传》第三卷有一句话“但圣人为何不可欺?”都说:圣人以己量人,以心量心,以情量情,以类量类,古今皆是如此。”这里就是“以己之见人”这个词的由来。按照这句话的理解,按自己的需要去对待别人的人,应该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别人,从自己的内心去考虑自己的感受,从自己的感受去考虑自己的感受,从同一个范畴去考虑同一个范畴。换句话说,老话“以己之需待人”,应该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现在根据网上各种版本的解释,变成了“用自己的头脑去猜测别人(指不好的事情)。"
两种“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衡量别人”,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用自己的心思去猜测别人几乎是人的本能。
我听过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主持人理查德?林克莱特曾经问过一个孩子,将来谁想成为一名飞机驾驶员。“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燃料突然耗尽,所有发动机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林克莱特接着问道。“我会告诉大家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就背着降落伞跳出去。”孩子们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在场的观众都在笑,孩子放声大哭。所以林克莱特继续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孩子们真诚地说:“我去拿燃料,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当全场哄堂大笑时,这就是典型的“投影效应”,或者说“成人”逻辑。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机长不能丢下乘客逃跑,或者至少是不道德的。但是,大人不明白,在孩子的逻辑里,这不是逃避,而是努力回来。
欧美还有一句谚语叫“设身处地”。在这个故事里,大人除非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里,否则是无法理解孩子的。
历史上有很多不被理解甚至唾弃的人。他们的行为令人愤慨,我们无法理解。但是,这种不可理解性是“我们”看待它,而不是从“他们”的角度看待它造成的吗?
《历史的温度》的作者Theway在他的随笔《1931皇帝离婚》中提到,有八个字据说最能体现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包容,其中一个叫做“为你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的口头禅就是“为你好”。不玩手机当然是“为你好”,夏天盖被子也是“为你好”;多读书看报,当然是“为你好”,如果孩子吃不下饭,也是“为你好”。问题是孩子不是鱼,他知道鱼的快乐和不快乐。
另一个例子是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记得在越南看到武汉被封的消息。我老婆说:“还好市里关门了,早该关门了。”我告诉她,那是因为我们在外国。如果我们在武汉,还会这么想这么说吗?根据人们自己的需要来对待他们,这一直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