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粽子的?
1.关于公元年粽子的起源。公元前340年,楚国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对亡国之痛,悲愤交加,于5月5日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不让鱼虾伤害他的身体,人们把米放在竹筒里放进河里,吸引鱼虾来吃。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在这一天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放入祭奠仪式中,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统宗”的由来。
2.春秋时期粽子的起源。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被称为广东酸水粽子。
3.宋代有“糖饺”,即水果入饺。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扩展数据
传统习俗—
在传统节日中,民俗的多样和复杂,或者说只有端午节能与春节相比,都有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祈福、辟邪消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融合了多种民俗。端午节的习俗很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全国各地的风俗内容或细节都有差异。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挑龙舟、端午、采药、挂艾草、菖蒲、祭祖、洗草药水、中午喝水、泡龙舟、吃粽子、放风筝、扎五彩丝线、熏苍术、戴香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