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历史演变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资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在古代,土著畲族的祖先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族歌子。

潮州人的祖先属于闽人和闽粤人。

秦汉以来,中原汉族后裔大多从闽南莆田迁到潮州。

潮汕是闽越之地。秦汉以来,为了削弱闽越,闽越分治,潮州划归南越。北宋地理百科记载潮州为福建之地。

明朝官书《永乐大典海关胜利》记载:“潮州府属广东地方官,其实在福建,语言与福建四下州颇为相似。而粤语、惠、梅、曹操的地方音与相近,大部分无法翻译,但惠的海丰接近潮音,发音不同,音俗与等人相近。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南越被平定;县,分别属于闽中县和南海县,被划入版图,但到了这个时候,唐朝的今天的潮州汕头已经很少有汉人了,* * *的数量只是从晚唐开始迅速增加。

西汉丁原六年(前111),潮属南海县揭阳县。潮州府最早的建立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设在南海东部东关县,东晋艺兮九年(413)。

这个伊安就是潮州话的前身。

依安县这个名称已经沿用了260年。

文帝十年(590年),全国撤县设州。依安县属于依安县,遵循国家。2004年,依安县升格为州.因靠近南海,故名“潮汕”,依安县属州治。

592年隋朝开皇十二年,归入福建。

“潮州”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400年后,基本上沿用了这个称呼,但这个称呼的使用出现了一些波折。

杨迪大业三年(607年),全国罢市复县,潮州改为依安县,东迁扬州,再次纳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第二次称潮州。

武德五年(622),在周迅设立周迅提督,统管周迅、潮州郡和韶州郡。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便利,设十路监视。当时潮州属于岭南路。

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再次划归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巡察。

唐朝第二年(公元686年)削泉州南部(此时泉州以今福州为驻地,今泉州终于在唐朝建立很久(公元700年),之前数次废立)并置潮州一小部分,设漳州。

此时潮州的版图还包括今天的兴宁地区。可以说是东至赣州,北至江西赣州(东西边界大致相当于今天广东省与福建省、江西省的边界),南至大海,西至周迅(今惠州)。

唐景云二年,711年,再次划入福建,潮州先后归属福州都督府、福建都督府、福建经团。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县,于是潮州改名为潮阳县。

唐朝开元十年,751年,由江南路管辖改为岭南路管辖。

直到唐肃宗甘源元年(758年)才再次更名为潮州,潮州的名称才彻底定型。

漳州可以使用潮州话,漳州下辖的小芸、诏安、东山、漳浦、平和等县市都有潮剧团,表演潮剧。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相通的。

于是,唐朝的潮州一度与福建福州、江西前州接壤。

汉江一源在汀州新罗县(今龙岩市长汀县),一源在周迅兴宁县(今紫金县,今兴宁县属梅州)。

可想而知,韩愈的《汉江》在当时除了汀州和周迅之外,完全是潮人自己的区域。

在元代,潮州被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道,建府制,称潮州府。

崇启六年是潮州府治县最广的一年,涵盖海阳(今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原、程响、大埔、镇平,共11个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边防、远征军和民族大迁徙,大批中原* * *来到南方,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过几代宋明,人文逐渐兴盛,名人辈出。朝军被称为“海滨邹鲁”。

南宋末年,数十万莆田人从莆仙迁徙到潮州躲避战乱。见潮汕莆田的由来及相关文章。

莆田移民,从语言上看,潮州话和今天的莆仙话有些不同。

原因是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继续受到福州省会方言的影响,原方言——闽南语受到福建东方方言的影响,莆仙话成为具有闽南语基础和闽东色彩的混合过渡型闽南语。

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南澳岛开始归属福建和广东,并设置南澳副司令,即“张潮等地驻南澳副司令”,分驻广东和福建两个军营。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设立南澳总司令官,主管闽南、台湾省、粤东的军事。直到1915南澳全岛才划给广东。

1576年,南澳镇成立。

清雍正十一年(1733),潮州府程响县、平原县、镇平县划归徽州府兴宁县、昌乐县,设立嘉应府,嘉应府设在程响县。

到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享的潮州也在此基础上基本定型。

此时潮州下辖八县,即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史称“潮州八镇”,也是海内外对潮州人、潮人的界定标准。

汕头港逐渐成为隶属潮州政府的沿海城镇,工商业繁荣,并上升为连接广州、香港、上海和海外的新港。

1904年,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人张玉南看到这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于是他们成立了潮汕铁路有限公司,修建从潮州府所在地到汕头港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建成,同时配备“潮汕”号机车车头,接车。

于是有了“潮汕”这个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由孙中山委派的徐学秋和嘉应府主要盟友何子渊领导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6日因寡不敌众而战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司令陈永波和余被迫避港。

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当时的《南洋总报》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社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这个名字逐渐在报纸上广为人知。

“潮汕”这块土地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中法天津条约》增加了琼州(今海南)、潮州、台湾省、淡水、邓州、江宁(今南京)六个港口。中美签订《天津条约》,增潮州(后改为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

1921年后,汕头建立了市府,成为继潮州城之后粤东的又一地域亮点。

到1949,潮州的疆域还是比较大的,包括今天的汕头市和揭阳市。从辖区来说,还包括梅州和汕尾。

概念区分1949之后的中国第二次大的国土调整,产生了“潮州”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的,一个是狭义的。

广义的潮州,即历史上的潮州,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今天广东省的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和丰顺县。

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都共享着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的潮州概念就是现在的潮州城。

今天的潮州在1991和12升级为原来的副地级市。

潮州作为地级市,辖潮安区、饶平县、湘桥区。

湘桥区又称府城、潮州市。

但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潮州的概念仍然倾向于广义,甚至是广义。

当代潮州已成为潮汕地区三个地级市之一,当地人更注重将潮汕与潮州分开。

比如“潮州话”、“功夫茶”,前面都没有“潮汕”二字。

而且海外潮人还喜欢自称潮州人,海外潮人俱乐部也叫“潮州会”。

关于潮州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宗族概念中的“潮州”,一个是现有行政区即潮州市的潮州。

族群潮州是指历史上潮州府的县,被公认为“潮汕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