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解说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

总结: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百姓水深火热。从907年开始,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梁、唐、金、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前后只剩下53年,但是皇帝换了13,俗话说“你会唱歌,我会出场。”五代开国国王都是前朝的重要将领。他们通过政变和杀戮夺取了皇位,却完全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很快就被别人赶下台,死了。天下有暴君,天下有酷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在古老的中原激烈角逐。这是黎明的前夕,人民热切地期待着一个能结束乱世,拯救他们于水火的英雄的诞生。

这是一种流传了1000多年的手工艺技艺:边绣,北宋时被称为“宫廷绣”、“官绣”。宋太祖赵匡胤专门在史静设立金玲书院制作编修。“戏珠戏龙”是《边秀》中的一个传统题材,表现了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的传奇故事。但由于年代久远,原有的格局早已失传。对郭宁来说,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郭宁读过很多史料。经过两个多月的选料、拉伸、绘图、分丝、刺绣,这幅《双龙戏珠》的刺绣即将完成。在她看来,现在的每一针一线都在编织着赵匡胤传奇的一生。

927年3月21日夜,洛阳一个叫夹马营的军营里,传来婴儿的一声啼哭。这个婴儿是后唐朝廷官员赵的儿子,也就是未来大宋的开国皇帝。据说,当赵匡胤出生时,房间里充满了红光,并伴随着火焰。更不可思议的是,赵匡胤天生一股扑鼻的香气,让加玛英香了三天三夜。为此,赵匡胤被谥号为“香海尔”,夹马营后改名为“香海尔营”。在中国开国皇帝的传记中,赵匡胤神奇出生的传说并不少见。然而,在宋太祖赵匡胤有一个独特的传说,它起源于嵩山少林寺。

这个寺庙,天下第一,因为少林功夫而闻名天下。在代代相传的少林拳套路中,有一种神秘的拳法,叫做“太祖长拳三十二式”。赵匡胤来自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喜欢骑马、射击和练习武术。后来他来到少林寺学拳,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出众的武术天赋。这三十二式太祖长拳,以赵匡胤命名,融合了少林寺武术的精髓。一直流传至今。阎石奥继承了他祖先的衣钵。如今,他是少林太祖长拳的重要传人。

评论:

(1)

阎石奥:听说赵匡胤小时候去过少林寺。他练拳的时候,把这套拳法练得炉火纯青。他更喜欢这套拳击。这套拳法他练得很好。所以,为了以后尊重他,大家都取名毛长权。

赵匡胤不仅擅长长拳,而且精通多种武器,其中最好的铁棍也是来自少林寺。宋代一直有“毛以哨棒定四百州”的说法。赵匡胤之后,北宋皇帝外出巡视,有人在他身后带着一根铁棒。据说那是赵匡胤的武器,上面有他的指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少林寺学习棍法和拳法,但要想达到赵匡胤的境界,在阎石傲看来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就连他自己也要每天不断领悟毛长拳的真谛。

阎石奥:学习武术是一种练习的方法,然后练习禅。每一个做大事的人,首先缺乏一颗平静的心。赵匡胤进入少林寺,在那里他学习禅宗。一旦禅定了,他就能更好地思考大问题。

要成就一番伟业,必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21岁,赵匡胤离开少林寺的时候,似乎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练过武术的赵匡胤将开始演绎他人生的“三十二式”。

但他似乎没有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赵匡胤首先去了南方。有一天,他去了襄阳,住在一个寺庙里。寺庙的住持帮他重新定义了人生的坐标。住持是一个100岁的和尚。和尚给他指出汉水以南的政权都比较稳定,乱世才能出英雄。他应该去北方而不是南方。赵匡胤觉得老和尚说得有道理,于是他听从了老和尚的建议,径直向北走去。此时的北方地区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英雄已经在那里等着收拾残局。现在,这位英雄已经踏上了征程。

(2)

邓小南:53年,北方五朝。当时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是一种频繁变化的状态。事实上,不仅有13个皇帝,至少还有14个皇帝。北方确实经历了战争,相对动荡了很长一段时间。

948年,赵匡胤发现了一个好机会。当时,后汉的唐使郭奉命讨伐我们的河使李守贞。赵匡胤加入了郭为。两年后,郭威推翻了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王朝。赵匡胤成了一名帝国军官。不久,柴荣为周世宗即位,赵匡胤很快成为柴荣身边的重要大臣。但作为一名军人,他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更多的资本。现在最缺乏的是赵匡胤需要赢得一场战争来证明它对周世宗的真正价值。

机会很快就来了,周世宗即位不久,公元954年2月,北汉联络契丹进犯接下来的一周。周世宗进行了一次个人探险,赵匡胤和他一起出去了。三月,两军在高平激战。战斗一开始,北汉军就占了上风。第二周,几个将军见形势不妙,临阵退缩就跑了,第二周的军队马上乱了。在这一点上,赵匡胤在危机中无所畏惧。他按照周世宗的部署,毅然将帝国军一分为二。一部压制敌军进攻,另一部左翼迂回,直奔北汉大营,力挽狂澜,几乎全歼北汉军。赵匡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名。他不仅为救援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挽救了周世宗的国家。

(3)

李姣:那么这一战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这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周世宗和柴荣的高度赞赏。没有周世宗和柴荣的信任和欣赏,就没有赵匡胤迅速升迁的故事。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着手整顿皇军。与此同时,为了削弱地方军阀的影响,周世宗从世界各地招募猛士来京,然后精心挑选他们组成一支新的军队,称为“殿前诸班”,使之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最精锐的皇军。正是赵匡胤负责挑选和组建这支皇军。

公元959年,周世宗在北伐契丹的途中病重,被迫返回大良。半个月后去世,享年39岁。周世宗英年早逝。他刚满六岁的儿子柴宗逊继位,史称恭帝。成立仅九年的后周政权,随即陷入“疑国”的动荡,岌岌可危。周世宗临终时,对当时负责殿前检查的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产生了怀疑,于是解除了他的军权,任命赵匡胤为殿前检查。似乎命运注定,重整山河的历史重任其实提前落在了赵匡胤的肩上。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是七岁的小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然而,世界并不因为新年的到来而太平。前方传来消息:北汉勾结辽兵入侵后周。根据后来的研究,这很可能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所谓北汉入侵完全是子虚乌有。傅皇后急中生智,命丞相范雎召开紧急指挥会议,商议出兵御敌事宜。经过讨论,赵匡胤是最适合领导军队的人选。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

在赵匡胤出征的前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京城里弥漫着“钦差大臣”的谣言。当时赵匡胤的官方立场是视察故宫。“称帝”意味着赵匡胤要在后周造反,夺取天下。有些谣言往往是未公开的真相,谣言甚嚣尘上。被推到风口浪尖的赵匡胤,已经进入了他人生中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全副武装的赵匡胤立即在首都发动兵变,将会触怒公众,引发强烈反对。只有不畏艰险,才能成大事。对赵匡胤来说,这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对于开战前的准备,赵匡胤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并没有受到谋反论的影响。

据历史记载,正月初三,据说开封府上空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赵匡胤军中的年轻军官苗训首先发现了这一奇怪的天象,并找到了赵匡胤的心腹楚昭辅,说:“看来要有一个新天子了。”。

陈桥驿,位于距开封市50公里的封丘县,虽然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陈桥驿兵变,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很少有人去过。李在这里等了大半辈子。每年正月初三,老李曼·唐宗都会向这里的主人赵匡胤敬上三杯酒。这是看门人必须永远遵循的传统,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在这一天,赵匡胤不能没有酒。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出征,在陈桥驿过夜,当晚就喝醉了。第二天早上,外面突然传来喊叫声,赵匡胤在醉酒的梦中跳了起来。他一出门,就有一群人上前给他披上了黄袍。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反应,一大片人就跪在了他面前,每个人都高呼万岁。

就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赵匡胤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陈桥兵变”,事件的主角是赵匡胤。今天,供奉在陈桥驿先烈庙的赵匡胤雕像仍然穿着黄袍。

(4)

邓小南:这通常是官方史书上说的。但我觉得如果看看当时史料留下的线索,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其实就能把握事件的全貌。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在赵匡胤和他身边的一批谋士,包括智囊团,在他们的统筹下一步步进行的。

兵变计划的周密部署,从正月初一开始实施。当赵匡胤接到御前会议让他出征的命令时,他首先拉住了并不是密友的慕容赵岩,让他带领前军提前一天出发。让警卫亲军师高怀德、张令铎自己出去,抽出时间在首都的警卫亲军部队;石守信、王神起两位爱心兄弟将被安排在开封城内,进行内外协调。同时,就连家人的安危也早就被赵匡胤考虑在内:据司马光《涑水物语》记载,离开部队时,赵匡胤的家人都躲进了名为定利院的寺庙佛经楼里,以防不测。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匡胤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勇敢战士。他之所以能成大事,完全是因为他非凡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周密的部署。

然而,如果仅此而已,赵匡胤的行为与五代时期所有通过叛乱夺取政权的军阀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赵匡胤接下来的所作所为真正展现了一个伟大王朝的政治家风范。陈桥驿年间,身着黄袍的赵匡胤回到京师开封府,逼迫少主柴宗逊让路。但兵变主角下达了一道特别的命令:所有士兵回京后必须保护好皇太后和周家少爷,不得侵犯朝廷大臣,不得抢夺国库。服从命令的人得到奖励,违反命令的人被消灭。然而,一个看似简单的命令,让赵匡胤从五代所有的政变中脱颖而出。

(5)

李姣:为了实现政变的成功,其他政变策划者甚至纵容甚至鼓励他们的士兵大肆掠夺,因此杀害前领导人和部长以及叛乱的情况层出不穷,从而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动荡。

正月初五,赵匡胤带着叛军回京。果然军纪严明,邱没有犯罪,但仅此还不足以顺利登基。他只有最后一步,就是让周朝大臣臣服于他。面对周朝大臣的严厉谴责,赵匡胤一边哭一边自责,这对即将篡位的赵匡胤来说是一个尴尬的时刻。此时,必须有人站出来推动历史前进。作为赵匡胤的贴身侍卫,罗燕贵从赵匡胤身边走出来,提着剑大喊:“我辈无主,今日将天子!”就这样,一个申斥结束了后周王朝的历史。赵匡胤正式登基,将后周皇帝柴宗逊的国号改为郑王。

因为被任命到松州,也就是德军任命我军的地方,新王朝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为。华山隐士、“易学大师”陈抟得知赵匡胤即位的消息。老人是这样说的:“天下从此定矣!”

李姣: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的政治结构已经延续了100多年。人们害怕混乱,所以他们渴望和平与稳定。这是时代的方向,社会的趋势,人民的愿望。

对于赵匡胤来说,“黄袍加身”意味着开始,因为陈乔一在他17的帝王生涯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驿站。要结束五代以来的混乱,创造一个繁荣的王朝,赵匡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匡胤首先面对的是唐末以来军阀混战后的支离破碎的格局,统一疆土、复兴中原的使命在召唤他。然而,在统一的大幕拉开之前,一些人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这是赵匡胤始料未及的。

赵匡胤即位后不久,李俊、李忠先后在兖州、泽州、陕西、江苏扬州等地与宋朝作战,宋太祖很快亲征平定叛乱。“李二”被消灭后,没有人敢造反,天下太平。然而,宋太祖为此失眠了。他认为,五代之乱的恶性循环在自己手里并没有根除,相反还有继续蔓延的可能。每次赵匡胤失眠的时候,她都会想起困扰她几十年的哥哥,现任总理赵普。

(6)

游标:无论是在他征服国家的过程中,还是在他后来建立宋朝之后,他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一直都非常重视赵普。为什么会非常重视他(赵普)是因为赵普确实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尤其是他的政治、谋略等方面,所以宋太祖才会非常重视他。

这是一个下雪的夜晚。宋太祖冒着大雪敲开了赵普家的门。关于今天晚上的谈话,在北宋司马光的《涑水文姬》中有详细的记载。4个月后,发生了著名的“以杯代兵”事件,为赵匡传奇的一生写下了一笔。

即使是现在,开封人依然津津乐道。作为扮演赵匡胤的专职演员,李保田已经记不清这二十多年来,他表演了多少次一杯酒解甲归田的故事。

公元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设宴款待了和他一起立下丰功伟绩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高级将领。酒过三巡,毛一脸愁容,石守信等人问他为什么。毛说:当皇帝真的很难,因为谁都想当皇帝。石守信等人一听,吓坏了,纷纷声明自己没有异心。毛说:你虽然没有异心,但下属给你披上黄袍,就得当皇帝。众人一听,吓得赶紧离开,一起磕头,请示活下去。太祖给他们出主意,解除武装,回到田里,买了更漂亮的房子和肥沃的土地,为他们的子子孙孙设立永久的庄园,又买了一些歌伎乐舞,互相饮酒作乐,共度余生。人们终于明白了毛的意思。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全部因病辞职,要求裁军归田。毛显摆,调他们去外地做官,一举收回了朝廷兵权。

(7)

李姣:赵匡胤能当上皇帝,是因为陈桥兵变。他不是地方实力派,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将领。他就是凭借这样一个人人都在殿前检查的位置成功地发动了政变,而他的成功恰恰意味着最大的危险在哪里。所以他解决的是中央帝国军新老高级将领的交替。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社会盗窃成为普遍现象,兵变似乎成了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虽然也受益于兵变,但赵匡胤知道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否则北宋将成为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喝一杯酒解闷的权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你不想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宋太祖必须更有效地发挥他的32式长拳。

五代时期,我们的经济让权力无边,中央政府失去了控制。鉴于这种情况,宋太祖在唐末五代废除了节度使、领县制,中央派文官担任周知、知府,直接对中央负责。宋太祖还利用我们的时间转学、做官、上京等。,这将解除他们的权力,让他们无所事事,这样他们就再也不会威胁中央委员会。

为了夺取藩镇的兵权,宋太祖派猛士进京,编入中央皇军。这样,地方军队的精华都集中在首都,地方上没有精锐的士兵和勇者。但兵变不仅来自藩镇,也来自陈桥的帝国军,对帝国军的控制更为重要。

宋太祖建立了“三官”三足鼎立的体制,由前府、禁卫马军司、禁卫布军司* * *组成并领导皇军,使皇军将领相互牵制,确保了皇帝的全军统帅地位。

(8)

邓晓楠:这三个分区是三亚。他们有持兵之重,却无权出兵。所以,把出兵权和驻军权分开,会从制度上形成一种制衡。三亚和枢密院的所谓统一军制,几乎会消除其皇军在宋朝发动兵变的可能性,所以以后会是一个不可能的状态。

宋太祖把二十多万皇军的一半部署在首都,其余的驻扎在其他地方,这样首都的驻军就足以阻止其他地方可能发生的意外,其他地方的驻军合并起来,阻止首都可能发生的意外。宋太祖还实行了“多驻军法”,驻扎在首都的禁卫军和驻扎在其他地方的禁卫军经常轮流调动和换班。同时,军事将领必须经常更换,以防止将领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关系,避免士兵的傲慢。

宋太祖的举措不仅体现在军事制度上,还形成了中央分权的格局,即中央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此外,增设副总理,与总理共同参与政务,分散了总理的权力,防止了个人权力的过度膨胀,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牵制和制衡,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在政治、军事和财政方面,宋太祖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从制度层面有效遏制了兵变,结束了历史循环。

邓小南:就赵匡胤而言,在位十六七年间,他成功地从一个军阀角色转变为一个相对成功的君主。那么就他治下的这样一个政治局面来说,也有效地从那种动荡变成了相对稳定。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为了治而抑乱,把这个乱变成这样一个相对治理的时期。那么我认为,赵匡胤的政治遗产不仅对北宋,而且对后来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是时候让宋太祖献上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历史争议的一步棋了,那就是文人治国。

众所周知,晚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暴虐的时期,文人的地位跌到了历史的谷底。

虽然宋太祖本人是一名士兵,但他非常喜欢阅读。赵匡胤早年随周世宗游历淮南,回京时带回几个大箱子。有人诬陷他搜刮金银首饰私用。周世宗非常生气,他派人去搜查,结果只找到了书。

他说,五代的时候,武人深受百姓之苦。现在,他用文人来找一百个左右的文人来治理天下。就算这些文人再受贿,再枉法,造成的伤害也不如一个武林人士造成的伤害。他教育他的大臣:“今天的武装人员也应该学习,并希望他们知道治理的方式。”

其实明智的皇帝都明白一个道理:武力可以得天下,文治可以为国家和人民迎来一个太平盛世。为了压制武士,宋太祖提拔了一大批官僚,把他们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一再主张宰相要用学者。为了培养尊文好学的风气,宋太祖不仅以身作则,还不断督促其文武大臣努力学习。在太祖的大力倡导下,学之风愈演愈烈,与五代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宋代,中国文人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太祖留下了一条“祖传家法”:士大夫和说话的人都不能杀。北宋每位新国王登基前,都要在宋太祖留下的“誓碑”上宣誓。其中一个是写奏章的士大夫,无论他的言辞多么尖锐和激烈,他决不能杀死它。

但是,改革强调平衡,走得太远的人会受到沉重的教训。由于片面推行尊文抑武政策,宋代社会以武为耻,以学文为荣。过于强调政府部门与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的发挥,造成了宋代政治的诸多弊端。其隐患在晚年逐渐展开和凸显,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危机,造成了宋朝武功的萎靡,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导致了宋太祖之后的大部分北宋皇帝寝食难安。

即使来自政权内部的政变威胁被消除,赵匡胤晚上也睡不着觉。又是一个下雪的晚上,赵匡胤又敲了赵普的门,陪同他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一次,问题是赵匡胤觉得他的床太小了。赵普很快就明白了,皇帝不是嫌他的床太小,而是嫌宋朝的疆域太小。

宋太祖夺取后周政权后,只继承了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全部地区。五代十国残余势力还占据着中国大部分辽阔的土地。用赵匡胤自己的话来说,这种情况被描述为:沙发的一边全是睡着的敌人。

(9)

李姣:赵普,他说,陛下,虽然您现在的领土很小,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您正在开辟领土,统一全国。赵匡胤问,你有什么看法?赵普说,这个北汉是靠契丹支持的,所以一直是我们的敌人。打可以把他打下来,但是一旦解决了北汉,我们就和契丹全面接壤了,契丹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因此,赵普提出了统一南北的主张,这与赵匡胤的想法不谋而合。从公元963年正月开始,赵匡胤开始了他统一中原的霸权。先后消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江南,在13年,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除吴越、北汉之外的全国统一。

赵匡胤一生都被雪所注定。他在雪夜两次拜访赵普,得到了治国良策。在他生命的最后,斯诺是他的伴侣。

公元976年10月20日,开封城内大雪纷飞,这是一年中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都要早。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地上银白色的世界,赵匡胤心情很好。他派人邀请他的兄弟赵光义去喝酒。两兄弟喝醉后,不知为什么,宋太祖就把侍候他们的太监和宫女都打发走了。

至于这一夜的饮酒,历史记录表明,赵光义不时在蜡烛的阴影下离开桌子,看起来好像他在谦卑地撤退。三鼓禁时,夜酒终毕。这时,院子里的雪已经下了好几英寸。宋太祖用于夫捅了捅地上的雪,然后回到屋里,脱了衣服上床睡觉,鼾声如雷。那天晚上,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去世,享年50岁。宋太宗继承了王位,宋太祖时代结束了。

宋太祖的死,蜡烛和斧头的声音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谜。有人说赵匡胤死于谋杀,也有人说赵匡胤死于常年酗酒或突发脑溢血。时间的河流不停地流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研究宋朝开国皇帝的死因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赵匡胤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超人的勇气,结束了乱世,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书写了宋太祖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