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美的历程》的五点感想
看完美的历程1的体会
贯穿美的历程的理念是“意趣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思想是建立在克莱夫·贝尔的著名观点“美”是“有意品味的形式”的基础上,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认为“意趣的形式”取决于能否唤起不同于一般感觉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来源于“意趣的形式”。李泽厚先生认为自己的观点“陷入循环论证,无法自拔”,于是李泽厚先生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具有社会内容积累的自然形式”,克服了这种现实局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历程》一书共分十章。每章评论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作品,强调的也不是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欣赏,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将美学、艺术和整个历史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因素在处理美学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发展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说明。
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作者的学历除了佩服我没什么可说的”和“只凭这么多帅图”,完全值得我付出的代价。只有一件事“再好的书也有折扣”。况且我的图文并茂的精装本《东方智慧》只有一个地球。
我半价买了它。就说,“万一你们谁看到这本书打折了,”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一部美学著作。“本书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几千年的历史作了一次‘仓促的游览’。* * *共分十章。第一章论述了上古图腾时代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它融合了后世的歌、舞、戏、画、神话,以及具有刻意品味的陶器装饰造型形式。第二章是从充满丑恶之美的青铜时代到艺术从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青铜时代。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打开了书法的艺术阵地。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歌的富弼性标准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的理性精神。儒道最紧张的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根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以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为代表的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继承秦制的汉朝,在文艺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
在美的历程中,如原始上古的龙凤舞,殷周青铜艺术的狞美,先秦理性精神中的儒道互补,楚辞中的汉赋,汉代的龙蟒之道,我为什么活着?
读完《美的历程2》的感想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读书时接触的第一本专业的美学书籍。直到现在我还是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余万字十章的篇幅,带领读者走过了一段从上古到明清的“美丽之旅”,令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极其简洁、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对美的历程进行了阐释、阐述和思辨。虽然展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积淀,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深入了解就开始了这一场仓促的审美之旅。
追求美是每个人的天性。但是什么是美呢?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重心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一直都很难解释。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古代图腾、青铜器,或者诗歌、小说中发现了一般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注意到的美,给了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比如书中提到的《青铜饕餮纹》一书,说青铜饕餮的美不在于这些图像如何具有装饰的味道,而在于这些奇异图像的豪迈线条和深邃凸出的铸雕,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一种无法用概念语言表达的无限、原始、原始的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再加上冷静、坚实、稳定。在这些凶狠残忍的形象中,还夹杂着一些真实的稚气,让这种不加掩饰的神秘和丑恶,荡漾出一种不可复制、不可企及的童年美好。所以李泽厚说,虽然这些饕餮之徒极大地夸大了自己的丑陋和恐怖,但他们身上还是有一些幼稚甚至迷人的东西,有一种原始、天真、单纯的美。近年来,战国中山王墓中的大量青铜器非常标准精美,玉器也逐渐失去了其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更多的成为了欣赏的对象或者被赋予了伦理意义。祭祀礼器中虽有龙凤,却不能让人感到崇高...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段,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一种表现高超技艺的艺术品时,它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匠心独运,真能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和前面提到的狞美阴周器物相比,力度、豪放、内容、审美价值就不一样了。很明显,人们更愿意欣赏丑恶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毕竟他们是那个‘火热’社会时代绿神之美的化身。它们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枯燥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好画面。如作者所言,“汉代的文学艺术表现的是成就和作为,魏晋风度和北朝雕塑表现的是精神和思辨,唐宋诗词和宋元山水表现的是心性和意境,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学艺术表现的是世俗人情”,我对明清文学艺术的世俗人情更感兴趣。“这是另一个广阔的物的世界,但它不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古代勇武的凯旋,而是现代普通人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平淡却又多姿多彩的社会画卷。”
在我看来,读这本书需要大量的积累,需要对古代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否则无法体会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但即使知道的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极大丰富知识的过程。
读完《美的历程三》的感想
这学期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作品《美的历程》,他在书中展现了中国人从古到今对美的感受,从宏观的角度对艺术和文学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和审美把握。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古典文学艺术之旅。
《美的历程》一书共十章,从古代的“龙凤舞”,象征为抽象几何图案的动物形象的堆积,到青铜器的丑美,到先秦时期儒道互补,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古拙的气势与美感,再到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书中,李泽厚先生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的“线条艺术”之美,品味了唐诗的青春才情和宋诗的深邃思想,聆听了李白飘逸瑰丽的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深刻剖析了杜十堰《韩文忠》的“旧”与“新”,领略了宋代艺术追求中空灵含蓄、质朴自然的美...同时让读者体会到中国的审美。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
书中多次提到的“意味深长的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意味的形式”是贝尔提出的,他认为视觉艺术的本质是它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是客观的”来解释美。在古代陶器纹饰中,从写实到象征再到抽象的几何图案,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积累,是美的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最初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来说,一般图案的形式美往往是静态的、程式化的,失去了生活感。相反,“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生动的、流动的、有生命危险的、有表现力的美。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述,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书法中的“线条艺术”之美。不是整齐划一、平衡对称的线条的形式美,而是远多元化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劲追风,刚柔并济,方圆中庸。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每一张图片都可以是有创意的、创新的,甚至是个性化的,没有机械的重复和死板的规范。同时也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有意味的形式在客观世界中不是僵化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搏在里面。就像宗白华《中国书法美学思想》中提到的“直转紧凑的排列,再比如第三角的协调,空间密度的和谐,可以赋予一个段落一种整体的美感。”书法的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法家的情感结构,骨子里有一种灵气。
唐代书法强调“达其情,形其悲欢”,“随其欲,思其姿”,把书法作为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作为表现艺术的特质,提到与诗并行,与自然为美。如草书、狂草,如李白的诗,既天马行空,又夹于墨中。它们飞快地、迅速地、可怕地流走,把悲喜交加的感情倾注在笔墨里。“美是客观的”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与书法中的主观情感相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俗话说,“就境遇而言,要风骚;杨舒是悲惨的,这是基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虚伪、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李泽厚先生作品中的一篇《美的历程》,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每个时代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其中我可以领略到古迹之美。我不仅欣赏到了书法艺术的灵动,更感受到了在建筑的巨大空间中的漫游。宋代瓷器艺术强调精细、洁净、古朴、典雅,以及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形神相似、写实与诗意的矛盾与融合,明清市民文艺背后的现代资本主义萌芽。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然而,美丽的历程指向未来。”
读完《美的历程4》的感想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研究多年。他把几千年的文学艺术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揭示了许多审美现象的历史心理积淀,具有深刻的整体感和深刻的历史感。这本书把中国人对美的感受精致细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那么感性,那么亲切。书中充满了叙述和讨论,观点精准,文字简练,理解清晰。它影响了一代年轻人,引导了一批读者走进美的殿堂,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大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读物。
《美的历程》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和文学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和审美把握。全书共分十章,每章回顾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格或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品的欣赏,而是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将美学、艺术和整个历史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揭示各种社会因素对美学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总体的分析和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变化不是由艺术本身决定的,还是要看现实生活。所以,研究一个时代的文艺,首先要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这本书的每一章都遵循这个思想框架。
如第七章“唐朝的声音”。说到盛唐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唐诗。唐诗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那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时代呢?笔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帝国初期,在政治上、财政上、军事上都非常强大,在国内也相对稳定和统一。一方面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是中外发达的贸易和交通也带来了异域文化。这是古今中外史无前例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无所拘束地创造创新,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政治上,官衔越来越取代了阀阅的地位,成为唐社会的最高荣誉。前朝士绅受到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影响不断上升和扩大,科举制度的建立使知识分子通过考试成为官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前朝士绅的垄断,一条充满前途的新路向他们打开。等待他们去探索。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繁荣的上升阶段。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盛唐艺术和唐诗诞生了。包含了对人的现实有血有肉的肯定和感悟,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想象。哪怕是愉悦、抑郁、悲伤,依然闪耀着青春、自由、欢乐的光芒。
最初,鲁王使诗歌从宫廷走向生活,张使诗歌成为青少年的新歌。王波等四位初唐杰出人物将《春江花月夜》式的青年感伤情绪化为具体的立功之歌;最后,陈子昂喊道:“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时代都到哪里去了?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盛唐之声始。从此边塞诗和田园诗擅长赢局。前者英勇无畏,后者美丽恬静清澈健康。而李白,以其狂放的气魄和天才的才华,奏响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有盛唐才有唐诗和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调查,讨论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和其他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和演变。并在充分的案例分析下,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每一个重要世代的艺术精神。这一切都证明了《美的历程》是一本很短的书,长度只有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巨著,考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古代图腾到明清书画工艺的艺术发展。读之令人神往千年,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中华民族美的足迹。
读完《美的历程5》的感想
说到“美”这个词,可能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各种画面,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它们可能是一幅画,一幅风景,或者一首诗...我们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不一样,就像我们在素描和描述“美”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被视觉美的冲击所打动。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书中有太多的精华。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初中美术课上。当时老师在讲中国美术史,我顺便提到了这本书。我也很好奇,就下课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当时对李泽厚先生写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很好奇,所以很快就把这本书看完了,但是这次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最多只能粗略了解一下,大概了解一下书的大致结构。现在重读,才明白王先生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在王先生的笔下,“美”是一种生命,一种赋予物体生命的神圣之物。既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敬仰,更是从宏观的角度鸟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艺术。
在这本书里,我们感受到的美并不局限于视觉,而是从多种感官的角度去认知。这本书的脉络很清晰,* * *有十章,从远古走来到文明。不得不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无论是图腾和陶器,还是流动的诗篇,或是竖琴、笛子之类的宫廷乐器等等。,我们很难分辨出更好的,也不需要分辨。
第一次看不懂的是第三章。当时的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先秦理性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美。直到现在,再想起来,才明白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美,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去实践感悟。就像孔子和庄子一样,这种儒道互补的艺术形式,既是文明的需要,也是对“美”的尝试。
随之而来的“浪漫主义”和“魏晋风度”,更是横扫历史的艺术杰作。当时大概是普遍的,并不奇怪。但是,能在时间的长波之后留下来被后人传诵,一定是“美好”的。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李白,这个“我们都崇高到遥远的思想”。他的诗豪放不羁,仿佛是时代的最强音。李清照的《离愁别绪》是女性的另一种美,令人感动...
明清最后一章,有很多作品,批判的,讽刺的,不管什么形式,都是不同的文明。世界的冷漠和它所体现的悲欢离合,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为文明研究和艺术鉴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历史的继承者,我们应该找到更多的美学意义,而不仅仅是作为旁观者,当然不是亵渎。
“美”的范畴极其宽泛,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这些方面都没有定义。只有当有人欣赏的时候,哪怕只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们才能称之为美。至于美到什么程度,自然要看个人了。有人会画,有人会跳。不同的形式给人不同的感受。
五篇相关文章,关于读完《美的历程》后的感受;
★读后感之美的历程随笔5篇
★美的历程和读书的体验。
★美课800字看完很优秀。
★对五年级语文作文《美的历程》的思考
★五年级语文作文《美的历程》札记
★关于美的历程的思考
★七年级语文作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阅读美的历程反思
★对七年级语文作文《美的历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