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和行书的发展历史
字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代。秦代隶书和篆书并行,是隶书抄写公文的一种方便字体。小篆书写困难,不能满足秦代公文的需要,所以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为了写字方便快捷,李殊把小篆的圆平线条改成方、直、粗的笔画;变《小传》的纵向衔接结构风格为横向平伸;这个时候,隶书就变成了不再是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极大地改变了汉字的字体,所以“隶书变”成了古今汉字的界限。小篆之前的汉字是古汉字。它们的相似性表现为象形性强,刻板性差。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个构词元素——笔画。隶书之后的汉字是现代汉字。
扩展数据:
隶书又称“官字”、“古书”。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满足书写方便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篆书简化,将篆书的匀圆线条变为直方笔画,便于书写。这是一种在监狱中创造的字体,分为“李芹”(又称“古力”)和“韩立”(又称“隶书”),隶书的出现是古代书写和书法的一大变化。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庄重字体,书写效果略宽平,横画长,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和“曲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素有“韩立唐凯”之称。也有人说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其名称起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它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楷书奠定了基础。隶书扁平、工整、精致。到了东汉时期,撇、按、指等画法被美化为向上挑衅,有不同程度的严厉和书法的艺术美。风格也趋于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相传,隶书是秦末程邈在狱中编的,将繁体字简化,字体修圆为方,笔画改为直体。将“连笔”改为“断笔”,由线改为笔画,这样更便于书写。“李奔”不是囚犯,而是小官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所以在古代,隶书被称为“左书”。同时衍生出草书、楷书、行书,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上是由篆书演变而来,主要是将篆书的圆笔画改为方折。因为用颜料在木简上画圆笔画比较困难,所以隶书写得比较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