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有哪些习俗?
1.饮食民俗\x0d\满族宝藏。满族人喜欢粘粘的食物,\x0d\因为粘粘的食物比较饿,所以外出猎食\x0d\和活动方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制作各种精致\x0d\风味独特的小吃,统称\x0d\为“满清珍品”,故有“满汉\x0d\菜”之称。满族土地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x0d\头”,又名小窝头。\x0d\满族入关前,有一种宴席叫\ Bobo Mat \x0d\,每桌用面粉80斤,可见\x0d\所用的面粉多为粘面,所以\x0d\以糯米或黄米黄米为主,掺入适量的其他米渣,再塞上红豆沙\x0d\、坚果、糖。主要品种\x0d\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糕、豌豆\x0d\豆沙、牛舌糕、大饼、炸糕、\x0d\粘豆包等。每年冬天,满族家庭通常会煮几锅粘豆包子\x0d\冷冻起来随身携带。现在在沈阳的冬季市场上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x0d\叫卖声。\x0d\菜。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和酸菜,烹饪方法也很多。有特色的菜式有肉食礼、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等。\x0d\遇有喜庆事件或祭祀,应举行吃肉仪式。一桌有八个人。席间,主人“x0d”端上一方约10斤的猪肉和准备好的肉汁。客人们不用筷子,而是用自己的刀把肉切成块或片,“x0d”蘸着肉汁吃肉,轮流端着碗喝。\x0d\很大方。\x0d\白肉血肠是满族人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肉,切成薄片,和切得很细的酸菜一起放在锅里,然后\x0d\放入盛好的,煮好的,切成小块。这道菜香而不腻,\x0d\它的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那家餐厅,肉白肠血,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喜爱。\x0d\火锅是最典型的满族饮食。\x0d\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的狩猎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x0d\,无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今天中国随处可见的\x0d\现代火\x0d\锅,都会让人联想到\噼里啪啦\x0d\森林篝火。可以说满族火锅\x0d\是现在风靡全国的火锅始祖。除了\x0d\菊花火锅,还有知名的什锦\x0d\火锅和三鲜火锅。\x0d\酸汤是满族传统美食。秋天新粮成熟后,农村几乎家家都泡酸汤。把\x0d\整个新打的玉米放入大桶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去掉酸味,磨成水,过滤\x0d\去掉渣子和皮,得到面汤。吃\x0d\时,在锅里烧开水,把特制的汤盖\x0d\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拿着一个\x0d\团的面汤,用右手挤压。榨好的汤条直接放锅里煮,然后\x0d\拌上肉酱、蛋酱或葱花酱。\x0d\\x0d\2。发型和服装\x0d\(1)发型。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x0d\取代女真的习俗。男士的发型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后留,左头编辫子,挂在脑后。辫子上有各种各样的装饰,从装饰上基本可以判断出它的地位和身份。传说这种发型\x0d\与女真人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而\x0d\主要是为了防止前毛挡住视线,影响狩猎和射杀野生动物。六七十年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养好,还有在脑后留辫子的习俗。这是受满族风俗影响的“x0d”。\x0d\满族女性非常爱惜自己的头发,对发型也很有讲究。满族妇女“将发盘编成发髻”的习俗也来自女真的遗产。\x0d\ "两个头\ "是满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发型,即头发扎在头顶,分成两绺,形成横向长发\x0d\发髻,高髻最受欢迎;然后把后面剩下的部分做成“燕尾形”长平发髻\x0d\压在后领领上,让脖子变直。满族妇女身着旗袍,配以高跟旗鞋,显得雍容华贵,充分体现了满族妇女的高贵典雅。\x0d\清朝中期,满族贵族妇女开始持\x0d\旗,也叫\旗板\拉\x0d翼即以头顶的发髻为座,将旗头放在上面。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它是一顶扁冠,内有铁架支撑,外为蓝丝绒或绿缎,正面饰以各种珍珠宝石,侧面挂有流苏。可以说,\x0d\动则摇曳,静则和谐。旗头由“二头”发展而来,入关后才流行起来。所以人们也称之为\大\x0d\京式”。\ x0d \ x0d \ (2)服装。满族服饰是对中国现代服饰影响最大的民族服饰。旗袍、马甲、马褂以其独特的魅力仍然是各族人民最喜爱的服饰。“x0d”旗袍在满语中是“易捷”的意思,也就是长袍“x0d”的意思,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饰。男士旗袍无领或有圆领;扭翻领、窄袖,又称箭袖或马蹄袖;带扣,下部两侧或四侧开衩,\x0d\表带。箭袖或马蹄袖通常是卷起来的,冬天打猎或作战时放下来遮住手背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仪中的规定动作。X0d是为了方便上下马而开的,后来成为\x0d\区分等级的标志:宗室开四开,官员开二开\x0d\还有一种\x0d\的便服,下摆不能开,也就是俗称的“一个圆裹”。腰带是满族男人佩戴\x0d\非常必要的。腰带上挂着各种装饰物品,如玉佩和\x0d\香包。\x0d\马褂就是马上穿的上衣。它\x0d\不长于腰,四面开衩,罩住袍\x0d\能御寒。起初,只有八旗的士兵穿它。雍正后期,作为八旗象征的“x0d”马褂逐渐流行于各行各业。直到民-国\x0d\的早年,马褂还是人们出入重要场合的服饰,也就是我们今天穿的\x0d\ "唐装,也是由马褂演变而来的。\x0d\马甲是满族男装的特色之一。\x0d\马甲又称背心、马甲,是无袖上衣的一种。狩猎时期,满族猎人大多穿着毛皮衬里的皮马甲。后来马甲\x0d\有了装饰作用,多以丝绸、缎子制作,\x0d\的四边镶有彩条;满族马甲的款式越独特,越常见,如直前、圆前、扭前、琵琶前、直前、人字前等。最流行的风格是“\x0d\ Batru”。\x0d\女式旗袍在款式上与男式旗袍大致相同\x0d\,但装饰更多。女旗袍也是宽\x0d\袖的竖长衫。此外,旗袍的下摆、\x0d\领口和袖边都镶嵌有花纹或牙齿,使旗袍非常漂亮,成为满族服饰中的精品。\x0d\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旗袍也在不断进化,变得更加新颖精致。它逐渐从腰宽的直筒变成了紧身的曲线流线型。立领、收腰、窄袖、\x0d\侧开襟、下摆回收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线条之美,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内在气质,成为中国女性的国服。\x0d\满族女旗鞋俗称\花\x0d\盆底鞋”。在鞋底中间,也就是脚的中心位置,嵌有3寸以上厚度的木头,并用细白布包裹。在木头不能顺着地面的地方,经常用刺绣来装饰。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以让满族女性显得高挑\x0d\婀娜多姿。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穿的以扁木为底的旗鞋称为平底绣花鞋。\x0d\3。民居特色\x0d\ x0d \满族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满族人大多居住在山区,所以“x0d”御寒问题是满族民居首先要考虑的实际“x0d”问题。\x0d\满清前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生活条件简陋,冬天住在\x0d\夏天住在\马架\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各民族的交流和学习,满族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俗。\x0d《袖珍房间,字康》形象地描述了\x0d\满族人房间的主要特征。一般会有三五个住满族群的房子。房子的门开在东或亚东,\x0d\整个房子看起来像一个口袋,所以被称为“口袋房”。\x0d\房屋的南、西、北三面有“”形\x0d\土坯炕,称为“万字炕”。西康\x0d\有点窄,一般无人居住,不允许堆放杂七杂八的东西。上面有个架子,是满族人祭祖的地方。南康温暖阳光,\x0d\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康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不便,满族人有各种各样的软隔断,有的是从炕面到横梁都用木板和纸格子做的。有的是平的\x0d\线在炕沿上,从房顶吊一根长的\x0d\杆,叫\帘杆\,专门用来挂\x0d\帘,晚上睡觉时放下,起到南北\x0d\炕之间的屏蔽作用。\x0d\火炕是满族民居中主要的取暖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是经过煮饭灶的,所以烧水煮饭的时候总是热的。也有人在室内地面下建了烟道,称为“火地”或“地下炕”。在特别炎热的季节,可以增加地下炕来提高室内温度。\x0d\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满族民居\x0d\的烟囱不是建在屋顶上,而是“烟\x0d\烟囱坐在地上”。烟囱建在房子的\x0d\面,有一个隧道与耐火层相连。坐在地上的烟囱\x0d\不仅可以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提高取暖效率,而且满族人的烟囱\x0d\火量大,适合在地上修\x0d\。\x0d\东北气候寒冷,大部分室内日常活动都在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的室内\x0d\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书桌\x0d\椅子,只有一个炕桌。有人为八仙“x0d”摆了一张桌子,放在西炕前,上面放了一套“x0d”茶具。炕上有一个放衣服的大柜子,上面叠着\x0d\被褥。有客人来了,\x0d\请客人坐在炕上,一家人一般在炕上吃\x0d\饭,看书,做针线活。\x0d\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自己的特色。x0d外面的门是单木门,x0d里面的门是两扇带木插销的门。窗户分上下两层,用来糊窗户的窗纸坚硬如革,称为“朝鲜纸”。窗纸贴\x0d\在窗外,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积砂,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在窗户纸上贴上\x0d\后,需要在上面倒油。这样既能增加\x0d\室内亮度,又能使窗纸牢固耐用。因此,“x0d”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色。虽然\x0d\满族入关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但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居民,包括汉族在内,在居室特色方面都受到满族\x0d\民居的较大影响。现在在偏远的农村,很多人还在用这种有火有炕的房子,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陈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