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大国霸权的兴衰,许倬云说了什么

读了许倬云的《大国兴衰》,许倬云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善于从两千年的历史中总结概括出只有在漫长的时间里才能发现的规律。所以才有了他的《永恒之河: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从历史看人》、《从历史看管理》等作品。说实话,我对用200页的篇幅概括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些规律总是很警惕,因为基本上不可能有引经据典、论证的过程,就像按下“快进键”看他快速的叙述和结论一样。毕竟各位,我也从许倬云先生的“快进键”中发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徐老师举例说,汉代以后“五朵野花”入侵中原,罪魁祸首就是气候变化。公元200-600年,地球进入小冰期,北半球进入最冷时期,导致北方民族纷纷南侵避寒,迁入气候温暖的地区。中国北方不仅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入侵,北方人的入侵改变了南方的民族结构;欧洲也出现了大规模的“蛮族入侵”,彻底改变了欧洲人口的面貌。这种由全球气候引起的剧烈动荡是我们过去所忽略的。再举一个例子,许倬云先生提到中国实行“一国两制”已经很多个朝代了。“中国五乱”时期,很多小国的领导人都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大汗”,一个是“大帝”。前者指胡人首领,后者指中国皇帝。比如鲜卑人拓跋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扩大疆域,统一了中国北方和草原沙漠地区,北方延边派出的汉人逐渐演变为胡华;在制度上,鲜卑人解散了北方部落,建立了汉族社会的官僚制度。胡人的骑射习俗也改变了汉人的文化,从席地而坐到坐在椅子上睡在床上,从进门脱鞋到入门穿鞋,从穿宽袖长衫到窄袖长衫,房间的高度和窗户的位置都得到了提高。这逐渐转变成我们现在的文化和习俗。最有代表性的是在唐朝——典型的胡汉双轨制。唐朝的政权由两部分组成,除了汉人,是一个庞大的胡人族群,从今天的东北一直延伸到中亚。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主权,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决定,不需要请示中央。胡人认为李家也是胡人,故称“天可汗”,是天下共主。所以在伊斯兰教兴起的过程中,中亚很多获得唐朝官衔的羁縻郡县(其实是部落)战败,大量涌入中国。唐朝只能安置在甘肃、宁夏、山西、山东等地。唐朝的将领中,安禄山是杂胡,高仙芝是朝鲜人,李光弼是回鹘人。唐代对外贸易活跃,许多外商定居中国扎根。唐政府管理他们的方式是让他们推选“萨保”管理内部事务,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也是一样。事实上,他们是早期侨民的领事官员。进入辽金元以后,辽国被契丹人建立,又是一个典型的一国两制的二元体制。北方为胡法所治,南方为汉法所治;北方是部落,南方是郡,中间穿插着许多北方胡人驻扎的地区。女真打败契丹,然后占领中原,也是采用一国两制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在许倬云先生看来,清朝也是实行双轨制最彻底的代表,并长期保持稳定。清朝皇帝每年都会在承德接待蒙古王公、西藏喇嘛和新疆少数民族首领,承德是代表满族可汗的游牧宫廷。关内十八省,中国由满族皇帝统治。在朝廷乃至六部,事务由满汉两队共同管理,自上而下实行二元制。许先生的“一国两制”不同于现在的“一国两制”的政治形态。但是可以看出,各个朝代都是用政治智慧来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的。这对我们很好地解决当代事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鳄鱼航班2014月02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