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阴县县志
山阴县位于北纬112° 25′-113° 04′以东,北纬39° 11′-39° 47′之间,山西省北部,东与应县接壤,南与皮代县接壤。南北长66.7公里,东西宽36.5公里,总面积1.657平方公里。全县辖4个镇,10个乡(岱岳镇、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五马营乡、马营乡、下步高乡、合生堡乡、岱岳乡、荣安乡、雪皮乡)。总人口为220 000人(2004年)。县内山脉有恒山、红桃山、黄花岭,有桑干河、木瓜河、黄水河、紫苑河(五马营大河槽河)四大河流。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是煤炭,总面积355.2平方公里,总储量1140万吨。煤质以氯煤和弱粘结性煤为主,为优质烟煤。铁矿石储量约4000万吨,赤铁矿;铝土矿约900万吨;粘土质粉砂岩预测储量达上亿;大约3000万吨石灰石;方解石约40万吨;大理石约654.38+00万立方米。此外,还有石英岩、钾长石、黑云母和玄武岩。殷珊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虽然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但一些遗迹仍然存在。古遗址、古建筑(群)35处,古墓葬5座,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2处,三级文物72处,其中汉组、光武帝墓、明长城等古迹颇有名气。历史上的名人也不少:北魏安源将军耿悦,唐代郭蕊公爵张军,宋代赵匡胤将军鑫米,辽朝宰相沙彦勋,元代平阳元帅安明本,明代内阁官房长官王家屏,清代梁启超的老师崔增瑞。历史上,殷珊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粮食作物有小麦、小米、黍、玉米、高粱、莜麦、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蔬菜、胡麻、水果、瓜菜、向日葵等。养殖业以牛、猪为主,也养鸡、羊、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的殷珊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围绕强县富民的战略目标,艰苦创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1,农业发展成就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殷珊人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不断推进以奶牛为主要产品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该县基本形成了具有殷珊特色的种植、养殖、加工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市场引领、基地带动、基地连接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有力带动了全县玉米种植、奶牛养殖、市场营销。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54.38+0.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5元;现有奶牛4.86万头,鲜奶产量达到17.02万吨。山阴县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乳业县。
2.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个部门、村(镇)和村办工业,以及城乡个体和工业户相继出现。全县工业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了乳业、煤炭、食品、建材、机械、化工等产业。在全行业中,以山西谷城乳业集团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以煤炭资源优势为主的煤炭工业,以糠醛、电石、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石材生产为主的建筑建材工业优势较大。全县乳制品产量达到654.38+0.67万吨,原煤产量423万吨。谷城牌奶粉、健康牌燕麦片获国家级奖项,成为名牌产品。糠醛、电石、地毯等产品漂洋过海,远销国外。
3.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认真建设,县城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化。北同蒲铁路、大同至运城二级公路、大同至太原公路贯穿全县,交通条件便利。岱岳镇是该县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有殷珊最大的商业中心——百货大楼和任丽商城,为人们的日常购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有燕山、华杉等高级酒店,可以为来殷珊的客人提供舒适的住宿;有设备齐全、人才济济的殷珊人民医院和朔州精神病医院,闻名全国,可为本县及外地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和服务。近年来,随着县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电话、摩托车等各种家用电器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县城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200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543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6亿元;财政总收入8267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涌现出了古城乳业集团、康喜股份、殷珊燕麦片厂、始兴化工、李亢化工、南盖煤矿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如乔九冲、王应贤、何友义等。建立了以种植、养殖、乳品加工、煤炭、化工、建材为主体的县域经济结构模式,奠定了殷珊县域经济的坚实基础。
历史变迁
殷珊是明代的一个县制,隶属颍州。县城位于桑干河以南,即现在的殷珊市。
它从代县白草口穿过海拔1750米的侯伶山,向北属山阴县管辖。山阴县境内长城的大致走向是:经新光武城向东北,经水峪口、沙家寺至虎峪口。从虎峪口东出山阴县,入应县,至马兰口。山阴县辖长城约77华里,有砖碉楼和夯土墩67座,其中砖碉楼较好的有3座,其余为夯土台。
光雾宝城有新旧两栋楼。新城建在长城旁边,老城在新城的西边,长城外面。
新光雾城内,南墙石基砖砌体尚好,有一砖拱,额上有石匾,因风化已难以辨认。东西墙的砖都被拆掉了,留下八到十米高的夯土墙,有的还倒塌了。城北墙的转包砖大部分被拆了民用。这座城门至今仍有夯土墙和砖拱洞。北门的门楼与门台连成一个整体,都是砖砌的。这栋楼的南面有三个门,现在有一个木门,成了村里的仓库。门额嵌有一块石匾,因风化无法分辨。建筑东、西各有三个箭窗,建筑北墙坍塌。
楼下地上放着一块石碑,因风化已难以辨认。
据《戴周志》记载,新光武城建于洪武七年(公元l374年),重建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周三有蹊跷。
据《两镇三关志》所引《代州志》记载:“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在冲,新世代为郡县之要。凡是从大同左右卫进入的敌人,必然是首犯。东越广大,敌北攻娄、平邑,西越白草沟,柳树雕梁至关重要。雁门戒备,故急之。”
长城穿过新光雾城,到达枣阴洼村。大部分的墙是用砖石砌成的。由于自然坍塌和人为破坏,大部分墙体只含有夯土。然而,在许多地区,仍然断断续续地有一堵石墙。在靠近新光武城一侧的城墙上,至今还保留着两座砖砌的瞭望塔。长城穿越广武的河流,河床内壁早已被洪水冲毁。渡河是残存的第一座砖砌敌楼。这座建筑的东西两面墙上各有一扇门,位于一个箭窗的南面。门道里嵌着石碑,因风化,人物不清。建筑北墙上有三个箭窗,南墙已被破坏。朝东穿过此楼的枣阴洼北面的第八座瞭望塔也较好。建筑东、西、北三个箭窗,南面有门。门上还嵌着一块牌匾,字不清。牌匾四框有砖雕。枣阴洼村只有一户人家,住在楼南,整个院墙都是长城砖。
长城穿过枣阴洼,约一里为石块铺成,沿山北坡而建,坍塌严重。又从花梨到南寺沟村,基本没有围墙,沿着山路不断有敌塔搭建。这座建筑里只有夯土墩。建筑之间有些地方只有石墙。
从南寺沟村经大泉沟、苗家窑、东寺村到水峪口,每条沟东西两侧的山上都建有一座砖砌的瞭望塔,现已成为夯土墩。
据《戴周志》引翁万达说:“东起大水峪崖儿崖,至马栏口霍家坡,墙外五十三里奇,有敌台九十六座,房屋二百八十八间,窑场一千八百四十座。“三个
在水峪口东侧和两侧的山上,有被摧毁成夯土的敌塔。老乡介绍的楼房,原来是砖砌的。长城越过水峪口后,沿山坡继续向东北方向经盘道窑、冯家窑、王家园、徐家坳,到达沙家庙。这一段长城,只在水峪口以东保留了近百米的夯土,再往上到冯家窑,城墙和敌台已经不见了。在一个平缓的山坡上过了冯家窑,就能看到残存的夯土墩。
过了沙家庙长城,就沿着山坡继续走,经过南口、虎峪口、苏家场,出山阴县,进应县。如今这一段长城已无城墙痕迹,仅在沿山坡的沟壑处和沟壑两侧的山岗上修筑夯土墩。
地理和人文
雁门关雁门关(今代县),兵家必争之地,距殷珊光雾城10公里。此关有“且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之势,一直被军事家视为保卫京都、保卫中原的重要之地。它以其堡垒、险峻和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而闻名,被列为中国九大著名关口之一。《鲁春秋》记载:“天下有九眺,故查其一。从春秋到唐朝,以查塞闻名。唐开始设关,钩塞改为雁门关。雁门关是宋朝防御契丹的重要据点。元朝取消了关隘设防。明洪武七年(1374),元代废弃古雁门关,故迁址,在此地建关。古雁门关在沟珠山顶,岭前大鹤岭关,背后白草口。距离现在的雁门关数里,有两条截然不同的古今雁门关路:古雁门关路,从大鹤岭到百草口;现在的雁门关路,从南口到吴心广。雁门关东、西悬崖陡峭险峻,中间道路纵横,崎岖盘旋。它叫西门,也叫雁门关。自宋代以来,18关隘,依山傍水,险象环生,成为一大防御,加强了外守,巩固了太原内守的关键,达到三关,控制了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雁门关与新老光武关系密切。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时在南方犯罪,会先攻光武,后攻雁门。千百年来,这座雄伟的关隘用它伟岸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钢铁屏障,阻挡了一切入侵的敌人。赵李牧驻守雁门数十年,十余万匈奴战败。秦梦天出雁门,击胡于城北。为了防御南方的敌人,韩在雁门关一带设置防御,卫青、霍去病、纪广经常在长城内外驰骋。唐雪桂仁多次在雁门攻打匈奴。北宋杨业在雁门关外大败辽兵。从那以后一直到明朝,都有将军镇守雁门关。无数守军将士在这里谱写了英雄悲歌。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关向应指挥八路军120师在此歼灭日寇。1948年,为夺取解放全国的最后胜利,党中央决定进行重大战略转移。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经过殷珊光武和雁门关,仔细观看了古战场上的一些铭文,并参观了雄伟的长城。雁门关有三个门:东、西、北。东门楼叫雁楼。门外是李母庙旧址,饲门左右各有一根旗杆,庙前有一张书桌,还有几块石碑,如《武安君庙碑》等,至今犹存。西门楼就是六郎庙。北有驻防处,西北有武术训练场,南有雁门山“过雁峰”之巅。小北门是雁门关的第一道门,门前嵌有工字形石碑,东、西门分别嵌有“天险”和“地利”石碑。城关楼刻对联:
凌晨几点碎星清?
清晨,孤独的月亮关上了门。
抗日战争时期,关楼被侵华日军焚毁,仅存东西门洞、小北门、李牧喂食点。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激励下,代县人民政府集资1989修复雁门关城楼,使关城重现昔日辉煌。今日游客观关,确有“城随山转,关闭云阻”之势。
万里长城——殷珊段的万里长城依傍阴山和恒山。太行山。吕梁山的走向分为两部分。外两支,内长城建在恒山的树荫下,外长城建在阴山的太阳下。山阴县的长城属于内长城,是山西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东起吴心广,西接代县红利岭,依恒山山影与内长城东段18重要关口相连,全长5.3公里。这堵墙有6米高。6米,底部6.5米宽,顶部3.5米宽。底部用石灰石和青石,其余用砖。长城依山而建,碗在群山上空盘旋,蔚为壮观。在城墙的交汇处、转折处、制高点,有许多城楼。巍峨的长城,敌楼对峙,烽火台对峙,雁门关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依然不失当年古战场的气势。还有山阴县的汉长城。位于旧光武城南5公里处,沿恒山山脉东西走向,长约10公里。整个建筑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没有层次,现在已经成了遗迹。
雁门咽喉——两广两广,位于殷珊雁门山长城脚下,雁门关旁,是长城线上重要的军事防御据点。靠近要塞,位于十字路口,与长城紧密相连。它被称为北门的锁匙。历史上兵家征战雁门关,经常是肉搏战的战场。光武创建于战国时期。据记载,胡林、娄烦被灭后,赵武灵王沿沟珠山修筑内长城,同时修筑沟珠塞使光武城,即当时的雁门郡。西汉时设立光武郡。北魏光武属京畿之地,是迎接皇帝大臣出征、凯旋、使节入朝的南大门。隋改为雁门郡。宋辽以此地为界,光武属辽,西京道属。改走金路,属于西京路大同府。明回到山西,来到中书省,爱国将领于谦驻扎在那里抗击瓦刺。清代至民国初年,属代县。日本占领后,它被分配给殷珊。历史上,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发生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公元980年,宋朝大将杨业代J统领数个契丹,杨业率军“自西向南攻,契丹大败”。战争就发生在这里,杨业等人从西经今朔县追击契丹军队。今天的光武有两座古城:一座位于姚崇,沟珠的东角,名叫新光武;其次,地处西陵十字路口,以旧广武闻名。吴心广,原名光雾营,位于雁门关以北10公里处。两山相对,营城位于中间,也是雁门关的重要守卫之地。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万历三年(1575)恢复。城周长4里,城高10米,城墙宽4米。墙体为土外砖砌,坚固雄伟。左右连接东西长城,中间是东西门,扼咽喉。新光武由山翁城、光武城、南关翁城三道防线组成。从远处看,新光武像簸箕,南关翁城像水桶。明代重兵把守,守住18关,包括平型关、北楼口关、大石营关。
守边亡——韩集团位于新光武城北的一片广阔平原上,点缀着大小不一的土堆。土堆的土堆起伏,蔚为壮观,当地人称之为“卧粮堆”。传说杨家将在宋朝抗敌,冒充士兵的细粮欺骗对方,其实是无数戍边阵亡将士的坟墓。据相关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这里连年战乱50余年,阵亡将士大多葬在附近。土堆的高度取决于死者生前的官衔,等级森严。墓越大,墓主人的官位就越大。汉组面积7.5平方公里,已划定墓葬294座。236号墓是最大的墓,占地4亩,高约20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汉代墓葬群,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8年被正式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