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的历史渊源

歌剧的历史渊源

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一门集音乐(声乐和器乐)、戏剧(剧本和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和芭蕾舞)和舞台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歌剧的历史渊源。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阅读!

歌剧的历史渊源,歌剧的诞生

1.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的根源。

2.中世纪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一,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被神秘和奇迹所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以音乐、诗歌、戏剧等手段表现农村生活场景的田园剧,一直流行到16世纪,成为戏曲的重要起源之一。

3.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种体裁在诗歌中写出一些戏剧性的场景,或者用一组牧歌来描述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田园歌剧。

4.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结尾的Intermedio。这是一些寓言剧、神剧或田园剧穿插在当时喜剧的场景之间。到了16世纪,场景之间的场间戏已经在剧情上形成了关联的故事,并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5.歌剧最终于16年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产生。当时,一批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迪和科尔西的家中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戏剧,并试图创造一种结合诗歌和音乐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了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使用单声部旋律。在实践中,他们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唱出的音调不仅可以用在同一首诗中,也可以用在整部戏剧中。然后出现了最早的歌剧,变成了田园诗般的戏剧。

歌剧的特点:

佛罗伦萨歌剧院:

1.1597上演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由利努奇尼编剧,佩里作曲。因为这部作品的配乐只是片段,所以人们通常在1600上演,保持完整,由利努奇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奇尼作曲。[2]

2.早期歌剧的特点:剧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加入了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的形式,演唱部分主要采用朗诵的形式。音域不广,节奏自由,有少量乐器伴奏,也用合唱。

罗马歌剧:

1.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勒里(约1550-1602),创作了《阿尼玛的祈祷》(edi 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奠定了罗马歌剧的基础。灵与肉的化身实际上被历史学家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涉及宗教道德。

2.特点:注重壮观的歌剧场景带来的快感,并加入华丽的舞台设计、机构布景和芭蕾舞场景,每一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歌剧院:

1.第一座歌剧院的建立:圣卡西诺(Saint cassiano)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座歌剧院,是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向市民的过渡。

2.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Flo》的创作,歌剧的主题与列奥努奇尼的《欧律狄刻》相似。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其丰富的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经验,结合16世纪音乐宝库中各种手段的运用,使《Flo》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3.特点:歌剧中大量使用咏叹调和对唱,注重情感表达,注重美声唱法,很少使用合唱。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那不勒斯歌剧院:

1.向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年底,定型为18世纪的塞里亚歌剧,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往往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又因为对美声的追求,那些既有男性强大肺活量,又有女性柔和明亮音色的“太监”歌手大受欢迎。

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音乐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勒曼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在声乐抒情性的基础上创作了自由发展的咏叹调,给美声唱法以广阔的施展空间。代表人物是特奥多拉。

3.特点(也是歌剧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以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2)在结构形式上,原来的五幕歌剧改成了紧凑的三幕结构,在幕与幕之间经常穿插喜剧性的间奏(Intremezzo,在舞台入口处演出)。它以非常独特的序曲开始(快-慢-快三声部形式),宣叙调和回到开头的咏叹调交替进行,很少使用二重唱和合唱,也没有舞蹈。

3)两种不同的朗诵:一种是干朗诵,用于长对话或独白,独唱部分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擅长表达复杂的情感,也用于戏剧紧张场面。独奏由乐队伴奏。

4)回首咏叹调:此咏叹调为阿坝三声部曲式。作曲家通常会停止书写再现的A段,而只在B段结尾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开始重复,假装“回到开头”,并在结尾标记Fine(意为结束)。

歌剧的发展

17年末,以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学派在罗马影响最大。该派在剧中没有使用合唱和芭蕾场景,而是高度发展了被后人称为“美声唱法”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只关注歌手”的风格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达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因此,在18的20世纪20年代,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情节幽默、音乐简单的Xi戏曲流派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代表作是帕格莱西的《作为家庭主妇的女仆》(首演于1733),原本是一部歌剧的插曲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遭到保守派的诋毁,从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大辩论”。卢梭创作的法国第一部喜剧歌剧《村庄占卜者》就是在这场辩论和这部歌剧的启发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首先在法国进行改革,并与法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吕黎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创始人。他不仅创作了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还率先将芭蕾舞场景运用到歌剧中。在英国,珀塞尔在自己的面具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一部英国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亚斯》。在德国和奥地利,海顿、迪特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剧发展成为德奥民族歌剧,其中就有莫扎特的《魔笛》。到18世纪,格鲁克坚持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和戏剧要统一,表演要简单自然。他的思想和作品如《奥Flo与欧律狄刻》和《奥里德的埃菲吉尼》对后来歌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歌剧大师如G·罗西尼、G·威尔第、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都对歌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小歌剧,形成于18世纪,已经演变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了独唱、二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通俗英语。奥地利作曲家索贝尔和来自德国的法国作曲家欧文·巴赫是这一体裁的创始人。

在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理查·施特劳斯(Salome,der rosenkavalier)是早期受瓦格纳影响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将无调性原则应用于歌剧创作的是伯杰(沃泽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先后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月、马诺蒂、巴比埃、奥尔夫、雅纳斯·德拉、亨策、摩尔以及英国著名作曲家布里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