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功能概述
第一,人类社会的整体功能
就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保存记忆一样,历史承担着为全人类保存记忆的功能。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那将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人们往往在回忆中寻找精神安慰,寻找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作为个体的集合,人类社会整体也需要集体记忆。越来越成熟的人类不可能把自己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也不可能摆脱祖先。人类通过回忆不断反思,不断激励自己,从历史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动力。这种集体记忆的使命取决于历史。正如“西方史学之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说,写历史“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所做的事情,使之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1】(p . 1)而一旦集体失去记忆,整体在继续前进时就会“无所适从”。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一些民族因为不关注历史而陷入了集体失忆的状态,从而使自身发展历经波折。保存着人类整体记忆的历史,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历史所描述的整体(如国家、民族、城市、家庭等不同层面的人类共同体)提供一种凝聚力和一种集体认同,让人们在回顾过去时,感受到这个整体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纽带、共同的现在和共同的未来,以整体的力量面对现实、面对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文明代代相传,与中国人重视历史的传统有关。这也是《四库全书》中“史”仅次于“经”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历史是人类整体记忆功能的承担者,所以只要人类存在,历史就必然存在。虽然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历史的社会地位往往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但它永远不会消亡。
再现人类社会的真实进程是历史最大的追求。历史作为人类赋予集体记忆的载体,需要真实的记忆。因此,实事求是,再现人类社会的真实历程,就成了历史最大的追求。自从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以来,古今中外严肃的历史学家都把它作为历史学的最高目标。希罗多德虽然被指责把听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写下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他的内心其实非常平静。他认为写下来是一回事,信不信是另一回事:“我的职责是报道我听到的一切,但我没有义务相信一切。”[1](第394页)西方第一位“忠实史”的作者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明确表达了求真的原则,指出他所描述的事件要么是自己亲眼目睹的,要么是从亲眼看到的人那里听说的,然后再由自己仔细考察。[2](p . 18)19世纪确立了现代西方客观主义史学正统的德国历史学家弗兰克认为,历史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真实的事实,[3](p.249)“真实的历史比虚构的小说有趣得多,也漂亮得多”。[4](p.178)“近代大多数历史学家似乎都把真实性作为历史的全部价值”。[5](p.2)“写直书”,求“录”,也是中国史学的传统;甘家学派用考证来验证历史真相,并将这一传统发扬到了极致。“实事求是”成了这个学派的旗帜,[6](第707页)也是当代中国史所遵循的根本原则。
有句话说,哲学是人类进步的思想先导,历史是人类发展的总结者。这最后一句话可以加上一句话,就是历史不仅总结了人类的过去,而且在总结的基础上得出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指导现在,启迪未来。这应该是历史最大的作用。从古代历史学家开始,就有探索历史规律的传统。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开始探索战争等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古罗马“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认为,研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会“有所收获”,“将历史事实与我们的现状相比较,可以得到推测未来的方法和依据……”[7] (p.54)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说过“研究天人之际,学习古今之变”。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维柯到黑格尔,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无论是讨论世界历史的同一性和阶段性,还是讨论历史本体论和历史动因,都是在试图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当前史学界对整体世界史观或全球史观的热烈讨论,是试图揭示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横向发展规律,解释当代全球化趋势的历史规律性,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更快地与世界接轨、更加和谐地融入国际社会提供理论支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作出了最科学的概括和最精辟的总结,指明了人类进步的新方向,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
第二,对个人成长的启发作用
“历史使人明智”这句名言出自英国现代哲学家培根之口。[8](p.180)还是有很多先贤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例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反复强调:“真正理解心灵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最好方法是研究历史”;“历史知识有助于”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提供“见解”;要“用历史培养社会化的智力。”[9](pp.231-234)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历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历史学家,……还在于一切能够对生活进行深思熟虑的观察的人”。[5](p.1)历史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知识,史家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万象,在史书中似乎已经预演过了。学好历史,会大大增强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使人觉得一切社会现象都是众所周知的,都在掌握之中,从而更理性地审视和对待。历史从人类发展的必然性来认识各种现象,注重揭示事件之间的关系,考察事件在整体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事件的内在机制。所以,学好历史,最能让人理解事物。
历史可以让人的思想更加深刻。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都是从深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开始的。史学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善于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阶段和特点,事件结局的原因、作用和意义,以及对后世历史的影响;史学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善于分析其家庭和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成长的阶段以及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历史思维习惯于将事件或人物置于历史背景中考虑其影响和意义,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历史事物。他善于“以小见大”,从微观入手,通过对事物认真细致的研究,反映和认识事物背后的社会大势;他还善于从宏观角度或整体趋势来看待一个具体的历史事物,确定其性质或地位。在这种历史思维的影响下,人们更容易多维度地理解具体事物,定位也更恰当。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擅长细节分析,在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可以使人更有条理,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范围很广。古往今来,世间万物无所不包。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都可以纳入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范畴。懂历史的人会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宗教科技、社会交往方式、社会整体发展的轨迹和前景略知一二。所以,学习历史是一种综合的知识熏陶和素质培养,学习历史也必须以综合的知识培养为基础。历史学得好的人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能胜任广泛的社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由此可见,有历史背景的人除了从事专业的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和相关的文化考古工作外,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各种社会文化工作岗位上的杰出人才。因为历史善于把握整体趋势,善于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所以历史学得好的人自然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能够更顺利地成长为领军人才。所以历史学得好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全才,素质全面,看问题有深度,有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强,有条理,能从事新闻出版、理论宣传、文化教育、党政机关等工作。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因为工作生活的需要或者个人兴趣的转移,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在我们国家,许多学历史的人转到了其他学科。当然,学历史的人可以持之以恒,继续培养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对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
这种借鉴作用首先体现在宏观层面,即熟悉历史发展进程和政权兴衰规律,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现实政治。这一点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所高度重视的。唐太宗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成为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同治鉴》直接把帮助现实政治作为撰写史书的目的。毛泽东的《二十四史》是将历史经验教训运用于治国之道的典范。晚年,毛泽东还要求干部“读一点世界史”,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微观层面看,历史上有许多与现实社会相似的现象,可以作为了解现实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或间接参考。例如,修昔底德认为“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有利于理解“未来将发生的类似事件”。[2](p.18)司马迁说:“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学古人之道,所以要照镜子看自己”,[10](p.878)也就是要以古人的行动为参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一句众所周知的谚语。从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活动,历史上几乎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例子。虽然不能照搬历史的做法来处理类似的现实问题,但毫无疑问,历史的例子可以提供参考。
现实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有历史渊源,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历史追根溯源,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了解过去是理解现在的关键。[9](p.231)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冲突、民族冲突、边界纠纷,都要从历史中梳理,结合实际情况去寻找解决办法。作为当今世界热门话题的阿以冲突,其根源似乎在于战后以色列国的出现和犹太民族没有祖国的回归,对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构成了威胁。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个地方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远到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数次镇压犹太民族起义,迫使犹太人离开这个生活了1000多年的地方。如果我们了解这些历史,我们就会对阿以冲突持明智和正确的态度。再比如,当今世界,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的对立相当强烈。其实这不仅仅是现实中宗教信仰的差异,更是两大宗教从八世纪开始就势不两立,伊斯兰教徒攻占了基督徒的西班牙半岛,并长期持续统治;但从11到13,西欧骑士发动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在耶路撒冷等地掠夺财宝,屠杀穆斯林,将两大宗教间的仇恨推向了极致。只有深挖历史根源,才能找到化解积怨的钥匙,以积极的心态获得相互理解。
历史在现实社会中起着示范作用,可以用来教育今天的人,这是历史最显著的社会功能。历史是惩恶扬善,让好人好事被永远铭记,成为后人的楷模;让坏人坏事千年铭记,警示后人,引以为戒。人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陶冶精神,净化心灵,升华境界,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利用历史作为教材,可以加强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励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等,其社会效应自不必说。正因为如此,历史的教育作用在古今中外都备受重视。
历史知识可以极大地丰富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用历史知识写成的书籍、杂志、戏剧、电影、电视剧,是大众最好的精神食粮之一。可见,喜欢读历史,听历史故事,看历史剧、电影、电视剧的人还真多。以严格的历史标准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学作品,符合现实社会的主流基调,受到观众的喜爱。它们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杰作,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可惜的是,很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太专注于历史的学术研究,没有时间在历史普及的立场上做一点努力。于是,戏谑、歪理的“假历史”大行其道,值得史家学者深思。面对如此渴求历史知识的大众,历史学家应该思考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将部分精力转向历史知识的广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