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运输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水路运输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据记载,公元前2500年,中国制造船只,从事水运。早在商朝就出现了航海运输。春秋时期的阖闾第九年(公元前506年),世界上第一条运河——徐希运河开凿了,全长100多公里。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凿了一条30公里长的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灵渠上的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这条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经过几代人的大规模挖掘,特别是隋、元时期,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8世纪和9世纪期间,唐朝向外界运输丝绸和其他货物的船只直接到达波斯湾和红海的海岸,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北宋时期为增加粮食运载能力,提高结构强度而建造的坞船,是当今航运发达国家使用的分节驳的雏形。12世纪初,中国首次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65438+公元5世纪初至30年代,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经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水路运输无论是在自身的经济、文化发展中,还是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政策,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帝国主义入侵后,阻碍了中国水运业的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1949年成立以来,中国水运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30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增长16倍以上,旅客周转量增长9倍以上,货物周转量增长90倍左右(见表)。轮驳的总载重吨位增加了50多倍。沿海和长江港口的吞吐量增加了20多倍。其他,如航海工程、造船和港口机械修理业、通信导航、打捞、船舶检验、港航监督、水运科研和教育等。,也发展迅速。在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总周转量中,水路运输的比重从50年代初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初的40%以上。海港、河港外贸货运量占总吞吐量的比重从50年代末的1/7上升到80年代初的1/4,沿海港口达到1/3。目前,中国商船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航行。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水运体系。2012年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草案)》,着眼于规范水路运输经营行为,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保障运输安全,规定了从事水路运输经营活动应当符合的条件和许可程序,经营者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政府可以采取的必要监管措施。
2012 10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25号令颁布《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共分六章四十六条,包括总则、水路运输经营者、水路运输经营活动、水路运输辅助业务、法律责任和附则,自2013、1起施行。1987 5月12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