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端午节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南北风俗不同,但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各有侧重。
在战国时期,人们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和“恶日”。《大笠》云:“五月五日留兰花洗澡。”
秦朝道:
秦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风俗习惯也融合在一起,端午节就是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汉代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是为了避邪。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所以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屯兵”。用五色丝绸染练而成日月星辰飞禽走兽之形,绣以绣品和金线,称为“冰冰”,汉代以后又以“长命线”或“续命线”命名。
隋唐:
隋唐时期,端午节在习俗和形式上继承了前代。但从性质上来说,过去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习俗活动,大多演变成了节日娱乐活动。“恶日”不再邪恶,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在唐玄宗的《端午三堂宴》中,记载了午时皇宫里灯火通明,邀请优雅的朝臣大摆宴席。"厅堂清幽,树深风长."
唐代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与前代类似。如《酉阳杂》记载:“北方女子入五时图,五时花,上帐。是日入长命,转结,皆是画像所带。”长生缕,但制作不同,用丝缕形成人形更具装饰性。五时图是五条毒蛇、蝙蝠、蟾蜍、蜥蜴之类的,是五毒图的前身,而这一习俗一直影响着明清两代。午后的花是石榴花,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候。到了唐朝,玉米饺子也翻新了。《文昌札录》记载:“唐初五,团子百个,团子九个。”唐玄宗《端午三堂宴》诗中有“腧穴填气场,细丝可口,四季花竞巧,九子争新奇”之说“百索粽子”也是唐朝皇帝送给官员的食物。
唐朝的龙舟赛尤其值得一游。唐朝鼎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庆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一些民俗和活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赛车之风特别盛。
宋朝:
宋代以后,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发生了变化。汉魏时期,朱锁、陶印应用于门户,以挡煞驱邪避邪,宋代则注重贴石天符号。陈的《岁时广记》引用岁时杂记说:“端午节,大家都画的像来卖。”还有一个泥塑的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放在门户上。
到了宋代,汉族的端午节习俗也被辽国和金国吸收。比如《辽史·礼记》记载辽朝的重午大典,皇帝要穿长寿花彩缕坐起。我们也要给南北朝臣以生命。除了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外,金国还有祭天的仪式、射柳的习俗以及端午节击掌鞠躬的娱乐活动。《金世世宗史》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金世宗“星光乐园射柳,胜者赐差,复长武殿,设宴。老了是自然的。”这一习俗在《晋李实志》中有详细的描述。金俗中,七月十五日、七月九日举行祭天仪式,并搭建平台祭天。五次祭天之后,射手们应该是按辈分的顺序。射完柳树再打马球。
明清两代:
明代端午节吸收了晋人射柳的习俗。明朝永乐年间,禁宫里有剪柳戏,剪柳时被枪毙。北方人还把鸵鸟藏在葫芦里,挂在柳枝上,用弓射它。如果你撞了葫芦,鹅就会飞出来决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经常在端午五日举行,起源是辽金遗风。
端午节在明朝也被称为“女儿节”。《帝都风光略》中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户户用石榴花装饰小女儿,称为‘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与宋代不同,而且民俗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来自民间的夏季保健活动也夹杂在这一节日习俗中。比如5月5日中午前,人们会涌向天坛避毒,中午后再出来。在端午节,我们也注意抓青蛙和吃蟾蜍。方法是用针刺破蛤蟆眉,挤出蛤蟆汁。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能解毒、退热、消肿,对治疗疔疮、恶性坏疽有奇效。喝菖蒲泡酒避邪,艾叶插门,都是上一代的遗风。明朝的一个新习俗是在耳朵和鼻子上涂雄黄,这被认为可以避免昆虫中毒。
明清时期,端午节习俗活动的形式虽然变化不大,但规模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南方的龙舟赛,已经成为一个轰动的事件。据《武陵赛龙舟》记载,赛龙舟不限于端午节的某一天。取而代之的是“4月8日揭船,5月1日新船下水,5月5、10、15日划船赌博,18日送标”。还有“5月17日、18日,5月27日、27日送达投标人。”这场比赛的规模持续了数月。在这件事上,“还是政府先禁后冲,民情先鼓后停。”
端午节贴天象的习俗,始于宋代,明清时期更为流行。不仅有石天符号,还有五个雷符号、纸符号、五个毒符号和五个吉祥符号。
清代端午节,小女儿盛装,出嫁的女儿也可以回家省亲,称为“女儿节”。
现代: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5438+2007年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规定端午节放假1天。[6]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于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通过,中国的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参考资料:
/链接?URL = ommsvnfcm 5 xa-95 we w5 g 0 suruunc 2 frbbna 3v-xnrwagoh 2 wabxoqwz 2 ia 7 I 1aa 4 lggfgnstzq-qymxxztc 1t 6 cemnd 36 jijtyzr 4 owy 9 u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