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大运河的传说

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是以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中心,西起萧山西兴,过曹娥江,经绍兴市区,东至邕江,全长239公里的殷珊古水道。它建于春秋时期。西晋会稽(绍兴)内史何逊主持开挖西兴运河,然后与曹娥江以东的运河形成完整的运河,西起小江,东至小江。南宋初年,定都绍兴,皇陵也在绍兴。浙东运河绍兴段成为当时的皇家河道,也是重要的贸易通道。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设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元朝以后疏浚直,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在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使用了隋大运河的许多路段,缩短了航程900多公里。晚清以来,水运改为海运,大运河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贯穿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途经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7个省市。

隋唐大运河是隋朝统一南北后,由江南到洛阳的陆路水路。它的主要目的是运输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卓君,西至大兴,南至余杭。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运河。唐代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诗:“万龙绿树背扬州,一去不复返。应该是上帝教人们打开了汴河,这里一千里的地面看不到一座山。据说隋朝亡国就是因为这条河,但现在它仍在流淌,南北船只也因此畅通无阻。如果没有水神庙的龙船,* * *余是不会做多大的事的”(《汴河怀古二首》)然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期失去了通航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只有古汉沟和江南运河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叠)。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中国的华北,尤其是中原地区。在平定陈楠期间,为了向南运输军队,修建了运河。开九年(589)三月平定后,陆续开凿了几条运河,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往北方。最后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隋文帝七年(587年),隋朝从此从淮安迁到扬州,之后又进行了整顿和理顺,中间没有绕过射阳湖。605年,杨迪大帝元年,祭渠开通。工程西段从今洛阳西郊引山谷和罗尔水入黄河,东段从荥阳绥水镇东北引黄河水,经汴水(淮河前支流),经商丘、苏仙、泗县进入淮通济渠,又称汴渠,是水运的要道。608年,杨迪大业四年,永济运河再次开通,将黄河支流沁水引入渭河到天津,再回到永定河到北京。随着公元610年江南运河的开通,水从镇江经由无锡、苏州和嘉兴转移到杭州的钱塘江。至此,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运河、同济运河、山阳渡、江南运河连接而成的京杭大运河,西接大兴,北连南通余杭,北连卓君,全长2700多公里。

大运河对后世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成功修建和后续发挥作用后的500多年内,成为大运河沿线隋唐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纽带。然而,在杨迪大帝在位期间,繁重的劳动增加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使得民怨沸腾,成为隋末人民起义的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