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镜子起源于什么时候?

我国铜镜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其生产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密不可分。起初,人们经常去清澈的河边梳洗打扮以获得美丽。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盛水或冰的容器,叫剑。人们用镜中的水来拍照,这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

与此同时,青铜镜的制作在楚国已经出现。当时人们用水银作为反光涂层,再用细羊毛摩擦,使其达到类似镀金的亮度。因为非常稀有,所以人们对它有一种神圣的敬意。当时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用铜镜威慑大臣。据说铜镜可以看到一个人身体的每个部位。

后来刘邦把它高高地挂在卧室里,就有了“秦镜高挂”的典故。随着时代的发展,“镜高悬”的概念被引申。

秦汉时期,铜镜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用途也更加广泛,但仍在上层社会流行。唐代以后,铜镜的合金比例增加,所以颜色更纯,呈银白色。由于社会的进步,铜镜大量生产,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宋代以后,铜镜的制作逐渐衰落,逐渐被玻璃所取代。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在女孩结婚时“照耀一个恶魔”的方式。

陕西出土的著名铜镜属于瑞寿葡萄镜和孔子问答镜。瑞寿葡萄镜是D53年陕西汉中西乡县的人收藏的。镜子背面中央由九只瑞士猛兽组成,侧面配有带树枝的葡萄牙文。外围以16鸟兽环绕,边缘以浮云纹装饰。

镜子在武则天时代最受欢迎,因为它的工艺精湛,装饰图案美丽,有外国文化的气息。这面镜子被学者们称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的镜子”和“许多奥秘的镜子”。直径30厘米,又被称为“铜镜之王”。

孔子问答镜又称三乐镜,是唐代人人生观、世界观最典型的实物体现。在唐朝,人们希望成为男人,希望长寿,希望显示人的尊严。因此,《列子·田瑞》用孔子游泰山引发的对话来表现人们的追求。这面镜子是透视唐代人们生活观念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