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遗址文物

龙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文化遗存,属于铜器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章丘)。经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是为汉族先民创造的古老文明。

1928年春,考古学家吴金定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此后,考古学家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一批以精美打磨的黑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根据这些发现,将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灰烬

自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陆续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特征不同,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桃寺龙山文化,合称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城市遗址的发现。[3]?

凉城遗址

凉城遗址位于东港区两镇,是龙山文化的第一个典型遗址,总面积112万平方米,发现于1934,发掘于1936。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牛津大学的《世界历史手册》,“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两座城镇是亚洲最早的城市。”发现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遗址4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3000余件。

城子崖遗址

件。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胎薄而坚的薄胎陶水平最高,造型美观,附加堆纹。后来又发掘了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宝墩古城、石家河古城。[3]?

黑八队遗址

黑八队遗址位于永城市龙岗乡王楼村西北角,是公认的龙山、商、西周文化遗址。黑古堆遗址占地面积约654.38+0万平方米。从发掘情况看,“遗址积淀厚重,文化内涵淳朴,出土遗物丰富”。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陶器、蚌类和角。中国龙山文化也源于此。此外,网友坊和立法平台等网站也在这一领域。2013年已是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陶寺遗址

主入口: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是我国黄河中游的一处遗址,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战国、汉代、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长约1500米,总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之一。[4]?

王耀城遗址

主入口:药王城遗址

药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曾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首都面积比两座城市的废墟还要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首都。该遗址发现于1934,省政府于1977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面积约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遗址面积比两镇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5]?

藤花落遗址

主入口:藤花落遗址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第一座双壁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中国发现的50多座龙山文化城址中最完整、最适宜进行聚落形态考古的遗址,对研究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该地块位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乡,面积为654.38+0.5万平方米。腾华落遗址发现夯土台、基坑、灰坑、灰沟、路、沟、水田、石埠头等遗存200余处,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米、木桩及各种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6]?

丁八队遗址

丁八队龙山文化遗址占地约4500平方米。1978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研究所支宏远带领文物调查队在此进行发掘和考察。经过勘探,文化层分为三层,遗址保存完好。1981年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级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遗址内考古人员发掘的大量陶片和器物可以看出,灰陶较多,胎质细腻,烧制温度较高;红陶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成温度低。灰陶以轮法制作,表面光滑,饰以绳纹和弦纹。红陶手工制作,表面粗糙,表面素净。但无论是灰陶还是红陶,器物都是平底的,没有发现绕足或装足器。因其主要特征为龙山文化,故可认为是早期龙山文化,按分类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7](注:丁坝堆龙山文化遗址详情请参考资料:[7])

青岛城阳遗址

遗址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东北100米的高台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面和北面是悬崖,高约2.5米。有一层厚约一米的米黄色文化层,断续出露于地表,内含丰富的文物。收藏的文物有:单孔扁斧、长方形扁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长方形穿孔石、石碗、石凿、石镰、石矛。石器全身打磨,刀刃锋利,制作精美。陶器主要是灰陶和黑陶。据考古人员调查,这是一处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研究青岛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3]?

河南遗址

200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比殷墟遗址早6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大型城址。本次考古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城墙140余米,房基1座,陶窑1座,鹅卵石铺成的地面花纹2个。出土了石斧、蚌类、骨钉以及大量陶罐、涛哥和陶碗的碎片。特别是在建筑地基中发现的两个用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在龙山文化考古中直到2013年才发现,其中一个面积约为10平方米,外形酷似老虎。专家认为,应该与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或祭祀有关。[3]?

景阳冈市龙山文化遗址

主入口: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汝佐在景阳岗村西首次发现了景阳岗遗址。1979期间,聊城地区文物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试掘。1977年2月65438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6月获首届“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教场堡遗址

茌平教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30米,保存高度接近2米。它是用黄沙和粘土捣成的。根据钻探结果,城墙大致呈圆形,东西略长,面积约5万平方米。同时在城墙上发现了举行奠基仪式的基坑和祭祀坑,出现了人祭现象。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4600-4000年之间。自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聊城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四次发掘。其中,2001发掘的三座陶窑是山东发现的最完整的龙山文化群。[3]?

青岛胶南遗址

胶南历史上以“东方之国”著称,文化灿烂。截至1987年底,宝象山共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9处:朱茵乡向阳、大张坝、郭家河岩、王家河岩、胶南镇逍遥、张家楼乡河头、琅琊镇姬家店子、上团、东皂湖、藏南乡钱莹、英后、赵高。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胶南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在这些遗址的地面上暴露出大量的陶器、蚌类和人骨。石斧、铲、刀、镞、陶罐、陶杯、带泥洞的高足杯玉环和蛋壳陶杯遗迹都有出土。[3]?

河北省商县遗址

2065 438+04 07 03 14近日,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发现了一座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并发掘出一具遗骸。其中有21件带砂的黑陶、一把石斧、一把石铲、两个石砂轮和戴在脖子上的饰品。考古学家确定这个遗址是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据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清介绍,该墓出土的混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随葬品,对研究当时龙山文化和葬俗具有重要意义。[9]?

文物特征

龙山文化除了陶器,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头和蚌类。他们主要以农业为主,经营狩猎、捕鱼和饲养牲畜。有骨相占卜的习惯。青铜可能已经出现。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关。

龙山文化陶器

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早期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工制作,口边一般修复较慢。

龙山文化陶器(16件)

整体来说,一些器皿如易拉罐,也是在壶身和壶底分开制作后,采用“接底法”的新型成型工艺。灰陶的烧制温度约为840℃。在龙山文化早期,仰韶文化的一些元素仍被保留和继承,如杯、敞壶、折壶、闭壶和尖底瓶,而双耳壶、三耳壶、深腹壶和圆柱壶。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筐纹为主,有的陶器在筐纹上还装饰有几个甚至几个附加的桩纹,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龙山文化晚期,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占一定比例,黑陶数量增多。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都达到1000℃。手工制作仍是主要方法,但制轮技术的创新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陶器已经成型。主要容器造型有杯、盘、碗、罐、坛、鼎、甑、容器盖、容器座和新兴容器。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是绳纹和篮纹,也可见少量的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轮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陶器的形状相当规则,壁厚非常均匀,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白陶。黑陶的烧制温度为1000℃,红陶为950℃,白陶为800-900℃。黑陶有细泥、泥质、砂三种。细泥黑而有光泽,学者称之为“蛋壳黑陶”。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制陶业高度发达的水平。素面或抛光面最多,装饰花纹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痕、孔洞等。造型很多,主要有:碗、壶、坛、罐、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这是另一个。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鬼脸三脚架腿和圆形三脚架腿是最具特色的,这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多见。黑陶是一种黑亮的黑陶,陶胎薄,骨相致密。它是龙山文化中最精美的陶器。黑陶烧制时,采用封窑烟熏的碳化方法,陶器表面呈现出暗黑色的光泽。它的表面被打磨得很平整,只有一些弦、划痕或孔洞。黑、薄、亮、新是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壁黑陶,又黑又亮,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陶,代表了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在城子崖之前,我国出土的古代陶器多为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人的独特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蛋壳杯壁,厚度只有0.5毫米,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别说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也很难烧制出这种颜色的陶器了。[1]?

龙山文化玉器

龙山文化时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来看,种类丰富,大多造型精美,晶莹圆润,艺术水平很高。龙山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料多为透闪石,有白玉、蓝宝石、绿松石玉、黄玉、黑玉等。

龙山文化玉器(22件)

、玉髓和绿松石。龙山文化的玉器应该是就地取材。玉的产地是山东海阳(墨玉);河南洛阳白马山、金梦;陕西神木和延安等。

龙山文化玉器的造型主要是几何造型和动物造型。玄寂呈环状,外缘有三齿,是商周时期的第一把玄寂。人头饰品有两种:头朝上和侧朝上。前者戴着皇冠(平冠或羽冠),大眼睛,大鼻子,耳环,宽嘴,或獠牙利齿;后一种形象很简单。玉圭是平头的,上面有许多人、动物或鸟的图案。渔歌的造型特点是长辅无中脊,造型原始。牙张分平头型和发散头型,外形像狗,里面两边都有牙齿。

龙山文化玉器的纹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器物的结合;一是器物的装饰类型。有直线,网格线,老虎头,动物脸,人脸,鸟。龙山文化玉器以件雕为主,雕为辅。装饰图案的线纹有两种:雄线雕和雌线雕,雄线雕的应用占大多数。在山东五莲丹徒遗址的玉器馆中可以找到镶嵌技术的例子,在上面的洞中镶嵌了绿松石。翡翠和绿松石的结合工艺独一无二。这种方法开创了夏商时期玉器镶嵌技术的先河。[10]?

龙山文化甲骨文

长乐甲骨文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有些部首多次出现。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制作类似殷墟甲骨文。动物甲骨上雕刻的“整齐的行列”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原始,明显处于绘画(符号)和文字的过渡状态。

甲骨文和甲骨文应该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这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龙山文化人物(5张)

这些符号都属于阴刻线刻,笔画曲折细长,多为弧笔、弯笔,呈蟹状、蚂蚱状、鸟状。收藏甲骨文100余件,刻有文字的玉片2件,图文600余幅。这些字有的刻在骨面,有的刻在骨腔,有的刻在骨臼头。

从2004年到2007年,肖广德在昌乐县袁家庄等龙山文化遗址上收集了100多块带有图案的动物骨骼。期间,他专程到潍坊、北京等地找相关专家鉴定,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些花纹是腐蚀或虫蛀的痕迹,或是后人雕刻的。2007年7月,肖广德找到了山东大学美术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找到了七块动物骨头。凭借多年的专业研究和鉴定经验,刘凤君意识到这批资料极其重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