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忍不住吐槽,投资海外足球要多少钱?

投资足球“每年都要烧钱,但很难赚钱”,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说。

近年来,中国资本在海外足球市场掀起了一股“买中买”的热潮:万达集团出资4498万欧元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20%股份,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出资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约70%股份,中欧体育投资公司出资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约99%股份...

不同于长期的长远规划,海外俱乐部收购所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俱乐部本身的财务危机和中国投资者管理经验的缺乏都需要引起重视。

“扫货”海外足球

国内政策利好,加上海外足球俱乐部整体不景气,普遍经营状况不佳,促成了中国资本出海扫货的最佳时机,也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历史机遇。

从去年开始,中国资本开始在海外足球市场“开疆拓土”。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足球俱乐部海外并购共33起,总投资额近400亿元,较上年增长50%,金额增长3倍多。

2016,俱乐部海外收购呈现井喷式增长。仅2065438+2006年8月,就有3起俱乐部海外收购案例。8月5日,中欧体育投资管理公司宣布与意大利Fininvest公司签约,斥资7.4亿欧元收购意甲豪门和红黑军团AC米兰足球俱乐部99.93%的股权。同日,易云国际(上海)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宣布收购英超西布罗姆维奇俱乐部控股公司。奥利金包装有限公司宣布以700万欧元收购法国欧塞尔足球俱乐部59.95%的股权。不久前,苏宁集团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将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购买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份。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收购的第一家G14足球俱乐部。

巨头纷纷投资海外足球俱乐部,与国内政策走向密切相关。2065438+200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随后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开始实施。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并将推进“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鼓励发展职业联盟。

在此背景下,海外俱乐部也非常看好中国市场。根据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数据,2015年,中国体育门票、商品和广告总收入预计为34亿美元,仅为美国(636亿美元)的5.3%,增长空间巨大。

《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多起并购发现,中资海外“疯狂血拼”已涉足英超、西甲、法甲、意甲等世界顶级联赛,其中包括蒋等个人出资,苏宁等大型企业,以及众筹模式财团,其中少部分在并购前就已在体育产业布局。

苏宁董事长张表示,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集团布局体育产业的重要一环;也将帮助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同时,也是苏宁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苏宁将积极利用国际米兰在全球的知名度,帮助苏宁拓展海外市场。

2013起,苏宁战略投资PPTV,旗下PPTV体育是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在线直播平台。同年6月165438+10月,苏宁接手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正式进军体育产业;2016年5月,苏宁入股体育数据运营平台创冰科技;6月,苏宁体育产业集团成立。

烧钱比赚钱容易。

与长远眼光不同的是,海外俱乐部收购所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说:“投资足球能给你带来影响力,但不会让你赚钱。每年都要烧钱,这是肯定的。这样确实会吸引眼球,但是很难赚钱。”

重金投资海外足球产业,无疑是对中国足球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极大信心。相比较而言,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份额小。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实现“弯道超车”确实是有可能的,而且会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分析人士认为,中资海外足球俱乐部凭借商业化能力,可以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业绩。欧迅体育副总裁姚振炎表示,体育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但衍生的品牌价值和广告价值不能直接用投资回报来衡量。

郭芙富民投资集团董事长王诗雨表示,例如收购国际米兰的潜在机会就非常有价值。第一,每年至少有27万到30万中国游客到意大利旅游,会给国际米兰带来大量的门票收入。二是国际米兰品牌的相关衍生品,如鞋、服装、日用品等,会带来广告收入,与中国市场对接后会继续扩大。同时,苏宁也将借助国际米兰,努力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之一。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足球俱乐部的收入来源有三种:比赛日收入(门票及周边)、电视转播收入(国内及洲际赛事)和商业收入(赞助商、产品销售、球场旅游及其他商业活动)。

德勤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英超盈利718万欧元,德甲盈利316万欧元,西甲盈利2.64亿欧元,法甲盈利3500万欧元,意甲盈利133万欧元。意甲之所以排名垫底,是因为收入过于依赖电视转播版权费,而其他商业权开发明显不足,球员工资支出过高,达到总收入的72%,远高于其他联赛。即使英德西联赛还处于盈利状态,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只有赛事排名上升,足球俱乐部的潜在价值才会得到释放。后期还是要持续投入签约球员和教练,加强运营管理。企业投资入股后,多重风险仍需关注。

一方面,金融危机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中国跨境资本M&A一站式服务商邵晨集团CEO王云帆表示,海外足球俱乐部大多负债累累,普遍面临资金链问题。苏宁收购国际米兰,苏宁将承担4亿欧元的巨额债务;中国财团以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其中包括2.2亿欧元的俱乐部债务。

王云帆表示,海外俱乐部更加重视中国这个大市场,并以并购为契机获得更大发展。但俱乐部多为无形资产或流动资产,对接中国市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是很未知数。而且由于俱乐部本身的诸多问题,短期内盈利还是很困难的。中国企业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逐步实现正常的现金流。

另一方面,复杂的市场环境考验收购方的应对能力。王诗雨说,一个国家的足球俱乐部往往与当地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公众情绪反弹,甚至抹黑中国形象,影响其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

合力万盛收购海牙俱乐部后,账款到期不及时,引发负面舆论。后来外媒报道了这一事件,认为合力万盛只是老板,没有尽到为海牙崛起做贡献的义务,引起了海牙当地球迷的排斥和不满。

意大利塞雷塞俱乐部副主席卢表示,中国进入“米兰双雄”后,首先要学会与当地政府打交道。这两家俱乐部使用一个属于市政府的体育场。这个体育场* * *有5000多名员工,每个月的工资开支就有200多万欧元,大部分由两家俱乐部承担。他们必须像尤文图斯一样建造自己的球场,摆脱市政府通过球场分摊给他们的负担。

同时,中国资本在海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经验不足。中国民生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监刘燕表示,中国大多数海外M&A俱乐部都是跨行业并购,没有俱乐部管理经验。相对于实物资产,俱乐部管理需要一个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包括聘请球探、教练、高管,组建团队非常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资本普遍持有一种观点,即只有拥有绝对话语权,才能借助足球丰富产业布局,在海外扩大品牌影响力,因此中国资本控股俱乐部的比例较高。要做就要做大股东,这也是很多中国资本的扩张心态。但实际上,在欧美,俱乐部的老板基本属于一个赞助角色,管理主要由独立团队进行,这与中国企业的传统观念并不相符。所以,中国资本在海外买队,不仅要做好财务准备,还要调整观念,做好心理准备。

中国市场有待刺激。

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金志扬在一次足球研讨会上大声疾呼。现在国内大量资金流向了国外足球。能否出台一些利好政策,引导资金抄底中国足球?

在中国,体育正成为中国健康消费的最大产业之一。将足球这一世界上最大的运动与中国这个未来巨大的足球市场结合起来,是全球足球产业的必然趋势。

但另一方面,资本纷纷出海进军成熟的国际体育产业,既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强大,也反映了中国足球的弱势和吸纳资本能力的不足。在关键的基层,甚至缺乏资金。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包表示,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本地,激发自身体育产业的活力,而收购海外俱乐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本行为,能否真正推动中国足球市场的发展还有待观察。

资本输出后如何“反哺”中国足球?业内人士分析,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帮助中国球员打通海外集训的机会,提升国内青训水平。

记者梳理中国资本收购海外俱乐部,几乎每一笔投资都包含“反哺”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除了在国内建设训练基地,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体系,一些俱乐部还承诺将更多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送到国外进行训练。

在收购国际米兰后,张表示,通过与国际米兰的交流和融合,苏宁足球俱乐部未来将能够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国际米兰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青训梯队,可以帮助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夯实基础,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力。

铂涛集团董事长、7天连锁酒店创始人郑南雁通过与中美投资者联合收购,个人获得了法国尼斯足球俱乐部80%的股份。这支球队近三个赛季进步神速,潜力球星众多,尼斯一线队22岁以下球员多达8人。

在投资洽谈期间,郑南雁和他的团队对尼斯的青训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尼斯是法国乃至欧洲足球青训体系中最著名的俱乐部之一。球队球员年龄从18到19都是来自青训系统。青训计划完整详细,在挑选球员上有很多独到之处。这对未来中国足球如何选拔和培养年轻球员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事实上,在此之前,一些欧洲俱乐部急于与中国球员签约,这无疑是在中国推广其品牌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中国足球还不具备这样的候选人和条件。郑南雁说:“目前美国好球员的转会费很高,但和欧洲、南方的优秀球员水平还有一点差距,所以暂时不会考虑引进中国球员来法踢球。”

业内人士表示,青训要拿出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资本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什么变化,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海外足球俱乐部在青训方面的承诺和想法能在国内一一实现,那至少说明中国足球可以从资本的运作中获益。

良性经营之路

中国足球和体育产业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大笔一挥”的事情,更是一个花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国家层面的相关体育产业政策,与海外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加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王世珍表示,足球产业是一项经济观赏性的体育赛事,优质赛事的内容对产业链的形成和盈利模式的拓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加快收购海外俱乐部,说明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初见成效。“在完善促进足球产业的政策和方针的同时,还需要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帮助整个体育产业从低附加值的体育产品销售,转向高附加值的赛事运营、媒体传播和国际品牌推广。”他说。

欧迅体育CEO朱晓东表示,欧洲足球俱乐部经历了球探体系和青训体系,有资格参加欧洲顶级联赛。他建议,可以开放海外和国内俱乐部,在把关球员素质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的国内球员到海外俱乐部参加青训,给国内球员更多的成长机会;同时可以将海外俱乐部的球员以“租借”的形式聘请到中国,搞活中国联赛。

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找到与文化价值观的良好平衡。中民投副总监刘燕表示,比如国际米兰、AC米兰在欧洲有很强的影响力,中国股东的融入必然导致中国文化的渗透。中国投资者需要重点考虑如何让欧洲市场认可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同时让企业的资金投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站在当地人的角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避免“强行植入”,做好与当地人的沟通。

此外,要引导企业加强对俱乐部管理的研究。王诗雨说,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企业可以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一方面维护董事会层面的决策权,另一方面保证海外俱乐部原有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规则,防范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冲突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加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横店集团欧洲区首席执行官艾拉多·皮瓦(Aylado Piwa)建议,可以在收购俱乐部后及早建立一个有可靠团队的办公室,启用一批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的员工,而不是临时寻找当地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