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的学术贡献
余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历史、思想、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了解读,对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进行了阐述,论述博大精深,长期以来被国内外尊为管理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大师。
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历史是传统学者的目的。余教授用自己的研究和人生实践对这一语言作出了最好的现代诠释。
余英时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2006年6月5日至2006年2月,俞先生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约翰·w·克鲁格奖”,中西方学术界都称赞他是21世纪中国史学的大师。
1967年,于先生出版了第一部英文专著《汉人的贸易与扩张:中国与蛮族经济关系结构研究》,开始在美国学术界崭露头角。
后来,由于他的英文研究成果在东方学术界的读者有限,于先生转而用中文写作,希望研究成果能在西方汉学圈之外传播。
《历史与思想》是余先生在台湾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本书不仅准确地呈现了余先生的学术取向,如中国文史哲的相关性,还比较了中西文化和思想的异同。
就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言,该文集收录的少数论文还发展成为专门的书籍,如《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陈晚年诗歌解读》等。
其次,这本书是余先生中年以后转向以中文为主要媒介的学术著作的开端。
余先生从1953开始出书,60年来共出版中英文书籍59本,发表中英文论文400余篇。
其中最重要的有《历史与思想》、《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古代篇,《儒林外史·中国文化》更新版)、《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阐释》、《中国现代的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的《历史的世界》、《历史与传统》、《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还记得风吹天平上的水: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等。
进入21世纪后,先后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余英时丛书》(北京三联书店)、《余英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余英时英译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余英时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使俞先生的学术影响力遍及学界。
在他的巨著中,余先生的贡献和学术特色如下:
首先,余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涵盖了从近三代到明清乃至当代的各个时期,这在当今学术界是非常罕见的。
除了他早期的英文著作《后汉生死观》(1962)、《汉人的贸易与扩张》(1967)之外,他丰富的中文著作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历史,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提出了许多。
如中国古代的“反智论”及其在后世的延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份与角色的转变、传统时代知识与政治(正统与统治正统)的复杂关系、理学从“尊君”到“启民”的转变、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论等,都为中国文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思路。
这当然与余先生对西方哲学、历史、文化理论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新阐释有关。也是他深切关注当代中国文化命运的结果。
第二,余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教育,关注中国历史、思想、文化中最具批判性的概念,以及其历史渊源和发展。
延续了清末民初以来的中西文化异同之辩,于先生对中国文化“内向与超越”特质的阐述,是现有论述中最为详尽和凝练的,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内向与超越”既是中国固有文化的核心和关键特征,也是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渊源和内涵,更是亟待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
于先生最近在传统经典和地下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撰写了《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探源》一书,算是他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3.俞先生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后,出版了《朱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一书,是国际汉学界的一件大事。
本书利用各种相关史料,分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的“君子”理想在宋代得到相当程度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原因及过程。
然而,由于中国儒家传统和传统历史环境的限制,想要实施“仁政”的士大夫们无法长期构建这一制度,也无法保持这一理想的实际效果。
最终可以落入堂吉诃德式的结局。
由于这本书的丰富性、清晰性和深刻性,任何未来从事研究中国传统在现代中国的意义的人都不能不正视这本书的重大意义。
第四,余先生研究思想史。他虽然十分重视宋明理学,但并不接受理学或理学的道统——把理学视为儒家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认为清以后的发展只具有学术上的历史意义,在思想史上无足轻重。
余先生不仅认为清代考据学的兴起有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即宋明理学内部正义之争导致了儒学向经典考据学的转向,而且这种转向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兴起。
清代儒学精神代表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其历史意义绝不在宋明理学对德性的尊崇之下。而且,这种新的发展正好为儒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提供了一个起点。
5.余先生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但由于他对传统与现代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有着同样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他在现代中国历史、思想、文化领域的著作同样重要。
在他的著作《重寻胡适的历程:重新认识胡适的生平与思想》、《阐释陈晚年的诗作》、《犹记风吹水秤:钱穆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中,他对近代重要知识分子的学术地位和学术理念的论述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陈寅恪写的那些隐晦的诗,经过余先生的破译,可以窥见他的兴亡、愤懑和对时局的批判,也能更好地把握一个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又具有世界眼光的杰出学者的悲凉和清醒。
余先生平日的著述多为专业著作,闲暇之余也关注文化政治问题,关注点从学术延伸到时事,剑指可及。
冉瑜先生虽然对两岸政治有所观察和评论,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参与政治,只是对政治有一种遥远的兴趣,其出发点是基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
芝加哥大学的于国藩教授称赞他的人性:“余英时教授在他的作品中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者,这体现在他毕生的研究和经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