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起源和历史

莫高窟的由来和历史:366年,前秦建元二年,乐觉和尚在莫高窟开凿洞窟,法亮禅师继续修建。从十六国时期到元朝,发掘持续了大约1000年。

到北梁时,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和尚群落。这些洞穴最初被用作隐士僧侣的冥想场所,但后来发展成为附近的寺庙。

此后,北魏宗室王元泰荣(本名:)和北周贵族建龚平先后担任瓜州(敦煌)刺史,莫高窟在拜佛像习惯的影响下开始发展。隋、唐初,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业枢纽和重要宗教中心,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各方朝觐之地。

安史之乱后,建中二年(781),吐蕃占领沙洲(敦煌),在吐蕃三宝的保护下,莫高窟继续发展。大中二年(848年),张一超领导起义,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回归唐朝。在晚唐时期,当张回到叛乱政权,张的家庭成员和他们的显贵姻亲继续在这里建设。

北宋京寿三年(1036)、南宋宝卿三年(1227),此地先后被西夏和蒙古政权统治。虽然仍有修缮,但随着丝绸之路重要作用的丧失和敦煌经济的萧条,莫高窟衰落了。元代以后停止开洞。

主要景点

1,9层

96窟外木构建筑的俗称。唐朝被称为北大雕像。俗称大佛殿。代表性洞穴之一。敦煌石窟中最大的洞穴建于初唐。洞内直通崖顶,高40米,洞外有九层木质建筑,高45米。洞内墙上没有绘画,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雕像(33米高)是在悬崖上造型的。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佛像(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佛像(36米多)。在泥塑中,它的高度是中国最高的。

2.三层楼

一个武和尚统治着这个石窟,这个石窟在晚唐时期被称为武和尚石窟。代表性洞穴之一。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之间(851-867)。洞主武和尚是晚唐河西的和尚。。佛坛洞在斗顶中央。位于莫高窟南区北段底部。上面是365窟(七佛殿),顶层是366窟。三窟前有三木檐,即三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