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为什么改名为“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热带岛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它被誉为“印度洋上的明珠”,其最大城市科伦坡也被称为“东方的十字路口”。

但在历史上,斯里兰卡经常以锡兰(英文“Ceylon”)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的古籍中,斯里兰卡甚至被说成是“狮国”。现在你还可以在斯里兰卡的国旗和国徽上看到狮子的图案。

1948年斯里兰卡脱离英国统治时,仍保留“锡兰”这一名称。但1972年新宪法通过后,放弃了国际上更广为人知的锡兰国国名,改称为斯里兰卡。发生了什么事?

第一,狮子的后代

古代斯里兰卡的诞生与印度文明密切相关。斯里兰卡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已有记载。据公元6世纪僧伽罗人写的《大乘经》记载,斯里兰卡僧伽罗人的祖先维戈耶王子是北印度一位公主与一头狮子联姻的后裔。

僧伽罗人倾向于认为他们的祖先起源于印度北部。公元前14世纪左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北部。经过几年的迁徙,这些雅利安人进一步南移至斯里兰卡,并继续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未来的僧伽罗人祖先。

搬到南亚的雅利安人使用梵语。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梵文“僧伽罗”音译为“僧伽罗”,斯里兰卡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狮(师)国”。

罗马人的“Serendivis”,阿拉伯人的Serandib,波斯人的Serendip,也都与梵文“僧伽罗文”有密切关系。“僧伽罗语”一词通过口口相传逐渐成为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言中“锡兰”一词的词源。

由于南亚气候适宜,当地僧伽罗人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并修建了大量水利设施,以保证农业灌溉。固定耕作农业聚落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斯里兰卡文明的发展,不仅出现了文字记载,还诞生了早期国家。

公元前247年,统一北印度的佛教徒阿育王开始积极向外界传播佛教文明。按照大乘的说法,阿育王派来的传教僧侣把佛陀的圣物带给了斯里兰卡的统治者。

在这方面,僧伽罗人很快皈依了佛教,直到今天。然而,印度不仅给斯里兰卡带来了佛教的影响,还受到泰米尔人的入侵。公元5、6世纪,居住在印度南部,信奉印度教的泰米尔人开始兴起,多次进攻斯里兰卡。

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泰米尔人成功地在斯里兰卡北部站稳了脚跟,并带来了独特的印度教文明,与该岛中南部的僧伽罗文化相抗衡。

阿拉伯帝国崛起后,穆斯林群体也来到这一地区传教经商,使斯里兰卡成为当时印度洋上重要的贸易中心。宝石、肉桂和其他香料是当时斯里兰卡的重要出口商品。

当时,阿拉伯人不仅几乎垄断了印度洋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而且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大商埠也有许多阿拉伯商人来往。

在阿拉伯语中,这个岛屿被称为“Sirandib”,归根结底是“僧伽罗”的另一种音译。“Sirandib”的译名可能是在这个阶段从阿拉伯人传到中国的。

▲由于斯里兰卡地处海上交通要道,各国商人络绎不绝。4世纪的罗马硬币甚至可以在古代斯里兰卡复制。

在宋代赵和明代马欢的作品中,“锡兰”的音译逐渐取代了“狮国”的意译。在西方,“Sirandib(锡兰)”的译名也通过阿拉伯人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并随着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二,西方殖民者的涌入

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来到斯里兰卡后,僧伽罗族和泰米尔人在岛上打了几个世纪的仗,直到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才形成统一的国家。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经由好望角开辟了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葡萄牙人得以直接与阿拉伯人争夺印度洋周边地区的贸易控制权。1505年,葡萄牙人阿尔梅达到达斯里兰卡后,斯里兰卡开始迎来一段多灾多难的近代殖民历史。

▲东方省拜蒂克洛的葡萄牙(后来的荷兰)堡垒,建于16世纪。

葡萄牙刚来斯里兰卡的时候,也是一种幸福的错觉。但随着以科伦坡为中心的葡萄牙据点的建立,葡萄牙殖民者立刻改变了外交态度。

到16年底,葡萄牙人已经基本占领了斯里兰卡岛的西部沿海地带。由于内陆山高林密,又是僧伽罗人佛教信仰的圣地,僧伽罗人一度顽强抵抗,但还是势单力薄。

在葡萄牙积极投身东方贸易的同时,后来居上的荷兰也不甘示弱。1602年,荷兰人秘密与内陆僧伽罗人建立联系,密谋推翻葡萄牙人的统治。17世纪上半叶,在以荷兰为代表的其他列强的介入下,葡萄牙人逐渐失去了在斯里兰卡的统治地位。

▲荷兰人的殖民范围

然而荷兰人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其在南亚的殖民遗产成为英法瓜分的对象。英国一方面与僧伽罗人商讨如何驱逐荷兰殖民者,另一方面也在积极策划自己在斯里兰卡的殖民活动。

▲斯里兰卡的佛牙寺。起初,英国承诺保护佛教文物,但很快在“禁区”建起了一座教堂

1802年,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正式签署《亚眠条约》,斯里兰卡正式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斯里兰卡过去继承了锡兰这个名字,英国国王也担任过锡兰国王,成为英国王室财产的一部分。

英国将荷兰人驱逐出斯里兰卡后不久,就完全获得了斯里兰卡的主权。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加深,斯里兰卡的僧伽罗文化逐渐被淡化。

三。从锡兰到斯里兰卡

英国是唯一完全控制斯里兰卡全岛的大国,所以英国对斯里兰卡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早期,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活动主要局限在沿海。殖民者为了保证贸易的畅通,往往需要扶持或者利用当地民族中的贵族,当地文化也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破坏。

然而,随着英国在斯里兰卡权威的建立,斯里兰卡的传统社会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英语很快取代僧伽罗语成为斯里兰卡的通用语。皈依基督教、会说英语的斯里兰卡人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好处。传统上占据上位席位的本土佛教原有的教育和救济功能被进一步侵蚀,不仅没有获得过去普遍优越的社会地位,甚至被边缘化。

▲2012斯里兰卡民族分布图

在英国统治下,斯里兰卡的经济模式从单一的小农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种植园经济模式,并逐渐形成了“种植-加工-出口”的产业路线。

因此,斯里兰卡逐渐出现了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经济环境,加速了斯里兰卡的社会转型和变革。同时,为了促进种植园经济,英国人还从南印度大量引进泰米尔人,通过扶持泰米尔势力来平衡僧伽罗人。英国的这一行动无疑在两个民族之间制造了潜在的摩擦。

现阶段,斯里兰卡的茶叶种植规模极大,远销世界各地。在大英帝国的推动下,“锡兰红茶”作为斯里兰卡的特产,也作为岛国的一张名片传遍了世界。

▲锡兰的茶园

百年的英语教育和种植园经济模式为斯里兰卡培养了一批新兴的地方精英。到20世纪初,殖民政府的各个部门已经充斥着大量的斯里兰卡地方精英。

这些家族中有许多与英国政府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通婚的传统。简而言之,这些地方精英已经成为英国统治斯里兰卡的中坚力量。

进入20世纪后,由于民族主义的蔓延,斯里兰卡民众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有鉴于此,在20世纪20年代,殖民政府也进行了一些倒退,进行了一些改革,赋予了当地少数民族更多的政治权利。此时的斯里兰卡暗潮涌动,代表不同立场的政党纷纷成立。但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派别的分裂。

保守派选择与殖民政府合作,左派和激进派则寻求直接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中间派则主张在建立独立国家之前通过谈判获得自治领地位。

▲ don stephen senanayake,锡兰自治领首任总理。

此时的左翼马克思主义政党——兰卡平等社会党,为了区别“英属锡兰”这一名称,提高民族意识,用梵文“兰卡”一词来命名自己的祖国。

在1952中,“斯里兰卡”也被新兴的“斯里兰卡自由党”引用为“斯里兰卡”一词的前缀。“斯里兰卡”和“斯里兰卡”这两个词在僧伽罗语中共同表示“光明灿烂的土地”。

英国的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面对汹涌澎湃的殖民独立浪潮,最终,斯里兰卡独立势力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1948年,锡兰作为一个“自治领”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锡兰独立后,由于对国家领导权的分歧,僧伽罗族和泰米尔族开始了严重的内斗。在僧伽罗人口的推动下,充满僧伽罗民族主义的僧伽罗语在1956年通过了自由党主导的僧伽罗语语法案,使得僧伽罗语正式取代英语成为官方语言。

▲唐·斯蒂芬·塞纳纳亚克成为首相的场景

1970年,由斯里兰卡自由党、兰卡威平等社会党和锡兰生产党组成的政治联盟联合阵线在议会获得压倒性胜利。鉴于当时僧伽罗人的民族情绪高涨,斯里兰卡在新政府的推动下颁布了新的社会主义宪法,以取代1946年殖民者颁布的《索尔贝里宪法》,从而正式摆脱了自治领土的地位。

1948-1972年期间,斯里兰卡名义上是英联邦下的“锡兰自治领”,所以很多斯里兰卡人认为“锡兰”代表着殖民和屈辱。事实上,斯里兰卡最初申请加入联合国时,苏联以“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为由拒绝了。

现在,新宪法为了消灭殖民主义,不仅确立了僧伽罗语和佛教的主导地位,还特意将国名“锡兰”改为“斯里兰卡共和国”,以总统代替殖民总督为国家元首。

1972的更名并没有完全取代斯里兰卡使用的“锡兰”一词。许多机构和产品仍然使用“锡兰”这个古老的名字。然而,自2011起,斯里兰卡政府决定在政府控制的所有机构中强制推广使用“斯里兰卡”一词。

很多人认为这与清除殖民主义痕迹有关,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锡兰”这个词有很深的历史意义,也为一些组织增添了很多历史细节。重要的地方特产“锡兰红茶”是个例外。

▲锡兰红茶的Logo至今没有改名。

独立后的斯里兰卡一直致力于消除殖民痕迹,但也很难完全切断与英国的联系。近年来,英国在斯里兰卡的投资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旅游业占斯里兰卡经济的20%以上,英国是斯里兰卡第二大游客来源国(仅次于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