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
北海最早是在北京永定河古河道“白龙潭”修建的基础上发掘的,当时是宫廷园林的一部分。
金灭辽后,金朝决定在辽代旧宫的基础上修建“泰宁宫”,时间为三至十九年(1163 ~ 179)。为了修建御花园,从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艮岳园中取出大量的单山石和假山石,运到北京用于北海的琼花岛。今天留在北海公园的艮岳石和碎粒石是当年从艮岳园移走的。
元代建都后,琼花岛三次扩建,改名为“万岁山”。
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将北海定为御花园,北海水域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北海、中海、南海连成一体的格局,延续至今。
清朝乾隆年间,公园再次扩建,整个公园格局基本定型。1860年,北京西山地区的“三山五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太后曾将北海作为休息观光的场所。八国联军于1900入侵北京,掠夺北海公园内财物,后又劫掠北海西南角万佛楼数千尊佛像,放火焚烧万佛楼。如今仅存的是万佛楼南面一个池塘四角的四块单山石和池塘中心东西两侧的两块太湖石。
从65438到0925,北海公园对公众开放。公园内湖泊面积约39公顷,陆地面积约29公顷。1961北海公园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1971二月~ 1978二月再次关闭,1978三月重新打开。
据史书记载,北海公园有十大名石:根月石、昆仑石、云起石、殷琦石、折子石、方毅石、青鱼石、云岩石、观音石、假山、溶洞。由于客观原因,本书只收录了其中的四种——艮岳石、昆仑石、云起石和殷琦石。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其他13单山石(包括铁影石)。17单山石中,太湖石9块,灵璧石6块。团城院子里的一块单独的山石,可能属于石灰华。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1a,B,C,D
这块石头放在北海北岸快学堂以南的花园里,是灰色的石灰岩。它通常被称为太湖石和“云起石”。
北海-1a
北海-1b
石高3.95米,宽3.00米,厚1.30米。底座衬有小块太湖石。这块石头和太湖中的许多石峰形成了“影壁”,位于“影壁”的西端。石体上部较宽,下部较窄。正面凹凸不平,小石头如云,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小孔。这块石头的东侧被相邻的石峰挡住了。石体背面不是光滑的,而是光滑的,有裂缝和小洞。底座衬有小块太湖石。石头表面刻有乾隆题字“云起”。传说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乾隆朝南望快雪堂时,这种石屏风风由许多表面凹凸形状各异的石体组成,似有澎湃之势,故名“云起”。石身背面有乾隆诗句:“移石动云根,植石见云起;石之主,云伴石。在出窍中,云忙,石闲;云以无心为离合器,石以无心为出纳。收银员不知道怎么付款,手拿包大有可为。因为他理解贾岛的那句话,不如王维世。辛丑辛正商玉环毕》
北海-1c
北海-1d
北海-2a,B此石置于快学堂以南的园中“云起峰”西侧,为灰色石灰岩。俗称太湖石,拟称“炯石”。
石高3.40米,宽1.40米,厚1.20米。石身的形状有宽有窄。上部有三个洞,两个小一点的位于一个大洞上,看起来像一双眼睛和一张嘴。三个洞之间的一块长长的突出的岩石看起来像一个鼻梁。这两者结合就形成了一张尴尬的脸。石身正面除了三个洞都是光滑的,背面被另一块相邻的太湖石挡住,只能看到侧面的一部分。这块石头独特的形状看起来像一个尴尬的字,所以建议命名为“尴尬石”。
北海-2a
北海-2b
北海-3a,B此石放置于北海琼岛爱安寺叠嶂亭与冷嘎洞之间。它是灰色的石灰岩,俗称太湖石,又名艮岳、岳云和狱云。
石高1.85米,宽2.1.4米,厚1.05米。从前面看,这块石头看起来像一只漂浮在海面上的海龟。石体表面有四条长短不一的纵向沟壑;颈背部有一块与石体岩性相同的石头,嵌在石体之间,浑然一体。石体和底座之间的空间用砾石填充。基座为整体长方形大理石,高0.65 m,长2.28 m,宽2.10 m,外围刻有波浪纹。这块石头是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修建艮岳园时,首次从江苏太湖采集的。后来金朝在北海建大宁宫时,从汴梁的艮岳园迁走,迁到北京。这块石头是北京最古老的太湖石之一。
北海-3a
北海-3b
北海-4石放置在琼岛爱安寺西墙外一座亭子南侧的台阶旁。它是灰色的石灰石,通常被称为太湖石。
石高2.70米,宽1.50米,厚1.00米。这种石头具有太湖石的薄、漏、透的特点,不仅形状特殊,而且石体表面有许多空洞和凹坑。石体背面比较平整,有几个孔。底座固定在其他石头上。根据这块石头的位置、岩性和形态特征,可能与“艮岳”石有关。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5此石置于琼岛爱安寺西侧围栏外的斜坡上,为灰色石灰岩,俗称太湖石。
石高1.60米,宽1.40米,厚0.75米。此石的特点是正面被三条纵向长短不一的沟壑分割,形成“山”字形。石体表面比较平整,地下室中间有一个洞。地下室直接放在由破碎的太湖石组成的平台上。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六石位于琼岛心悦厅南门西侧,为浅灰色石灰岩,俗称灵璧石、殷琦石。
石高1.10m,宽0.95m,厚0.50m。从远处看,这块石头整体造型不错,有沟壑和空洞。仔细观察发现,这块石头是由上、中、下三部分粘合而成的。石体表面的方解石脉清晰。底座为长方形,高0.96米,长1.38米,宽0.60米..据相关人员介绍,这块石头在文革中被砸碎,然后拼接成现在的样子。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七石位于琼岛心悦厅南门东侧,为浅灰色石灰岩,俗称灵璧石。
石高1.23米,宽0.95米,厚0.60米。石体正面受斜节理控制,表面凹凸不平差异很大,有块状和片状。是石体的原始状态还是人为形成的?石体背面比较平整,有几个斜缝。底座是长方形的,由大理石制成。高0.96米,长1.38米,宽0.60米。它的形状和大小与北海6号基座相同。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8此石置于北海东岸濠浦尖西侧,为土黄色硅质泥灰岩。
石高1.80米,宽1.30米,厚0.80米。石体形状为不规则斜方形,一边有宽窄不一的纵向沟壑,中间有孔洞和小的纵向沟壑。另一边,沟壑较少,但孔洞较多。这块石头很软,底部用碎石和土填充。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9石放置在北海公园管理办公楼西门外,为土黄色硅质泥岩。
石高1.90米,宽0.95米,厚0.80米。石体表面形态良好,凹坑、裂纹呈十字分布;背面凹凸明显,主要分布有坑穴,周边呈斜坡状。基层用相同岩性的砾石填充,并用水泥加固。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10此石置于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池东北角。是灰褐色的石灰岩,有灵璧石之称。
石高2.05米,宽1.92米,厚0.51.0米。整块石头呈长方形,石身正面凹凸不平,有许多杂乱无章的沟壑。这些沟壑留下明显的人工雕刻加宽痕迹,背面的沟壑形状和分布与石体正面相似。底座为长方形,高1.03米,长1.45米,宽0.87米..底座的四壁装饰很常见。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11此石置于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的水池东南角。是灰褐色的石灰岩,俗称灵璧石。
石高1.84米,宽0.80米,厚0.42米。石体中部一侧凹,另一侧凸,整体略呈拱形。表面有不规则的沟壑,从其壁边可以看到明显的人工雕刻加宽留下的痕迹。背面似乎不完整,表面沟壑也留下人工雕刻加宽的痕迹。此石台座的形状和结构与北海-10台座相同,但长度为15cm,即1.35m..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12此石置于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西南角。是灰褐色的石灰岩,有灵璧石之称。
石料高度:1.02米,宽度0.87米,厚度0.60米..石体形状类似圆锥,顶部最窄,底部附近最宽。表面只有不规则的纹理,没有沟壑和洞穴。石身背面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局部有人工雕刻沟壑的痕迹。基座的形状、大小、结构与北海-13完全一致。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13此石置于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池西北角。是灰褐色的石灰岩,有灵璧石之称。
石头高2.04米,宽0.95米,厚0.45米。石体近似宽柱状,顶部宽圆,中间最宽,靠近底部略收缩。石身正面有多条横向冲沟,冲沟内壁有明显的人工雕刻放大痕迹。底座为长方形,高1.03米,长1.45米,宽0.80米..其整体尺寸与相邻的北海-12相同。底座有裂缝,是水泥粘合的。
北京著名的奇峰石
北海-14a,b此石放置于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的水池西侧,为灰色石灰岩,俗称太湖石。
石身高约2米,宽1.40米(目测)。石身呈椭圆形,北侧下部似乎断裂。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洞穴,石体的南底座现已破碎。整个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孔(主要是小孔)。底座是太湖石搭建的平台。
北海-14a
北海-14b
北海-15a,B此石置于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的水池东侧,为灰色石灰岩,俗称太湖石。
石高约1.60米,宽约1.30米(目测)。底座衬有太湖石。石体顶部狭窄,靠近底部逐渐扩大。表面光滑,只有几个洞。背部中下部有一横裂及数个小空洞,石体致密。底座是太湖石搭建的平台。
北海-15a
北海-15b
北海-16a,b此石置于北海公园九龙墙西侧,为浅棕色火山岩,俗称“铁影石”。
石体高1.10米,长3.32米,厚0.50米,顶盖高0.50米。这块石头是元代的遗物,表面雕刻着一个类似龙头的动物。石身一面是雄性动物,一面是雌性动物(龙头和龙尾各有一只幼崽)。明初放在德胜门护国的德胜寺(今称铁壁胡同)。底座高约0.40米,长3.56米,宽0.55米。1947年,长城移至北海公园。1986年,在铁壁胡同发现了这面石墙的基座,并将其移至北海公园,两者合二为一。
北海-16a
北海-16b
北海-17a,B此石置于北海公园团城花园北侧,质量不详。
石高1.18m,宽1.10m,厚0.50m。底座为椭圆形,高0.45米,长1.12米,宽0.77米..
北海-17a
北海-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