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的历史演变
早期主要是平埔族凯达格兰人和道卡斯人的居住地。居住在现在的桃园城的主要有南朗、小里、桂伦、合坑仔等四个部落。这四个部落常被称为南朗四社。除了平埔族,泰雅族当时也住在桃园市。由于桃园地区在何志和明、郑时期没有大规模的开发,所以桃园地区在清朝和雍正时期仍然是原住民居住和聚集的地方。当时,桃园这片广袤的草原荒地被称为“老虎毛庄”,意思是“草如害人之虎”。桃园地区最早的开荒官方记录是1713(康熙五十二年),大规模开荒始于1737(乾隆二年)。广东客家移民薛启龙带领多名台南人开垦桃园地区,开垦范围东起桂纶岭(桂山),西至张仔角。后来有移民在此种植桃树,桃花盛开时,花海如云,故改称“桃园”,这就是桃园城名称的由来。由于桃园的开发是台北盆地填海的延伸,桃园地区的开发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趋势。
大量中国大陆移民开始迁入后,福建人多聚集在桃园区及附近沿海地区,广东人则聚集在内陆的中坜、平针、杨梅、龙潭及观音、吴昕等地。这种按籍贯分离的现象是有明确划分的。由于宗族制度的复杂性和清初将台湾北部作为边疆的现实,闽粤之间和张泉在桃园的争斗频繁,关系十分复杂。乾隆年间,桃园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两大聚居地,即桃园和建在阁(今中阁)。清政府将两个聚居地合并后,各自取一字,形成一个城堡名,故名“陶建宝”。日据时期桃园区街景位于桃园区日据遗迹桃园神社(现桃园市烈士神社)。
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省全岛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省随即进入日本统治时期。日据初期,台湾省的行政区划变动相当频繁。从1895到1901,桃园属于台北县。1901年(明治34年),台湾省被划分为20个厅,大部分属于陶子园厅,下辖大谷园、三角涌、大丘园、杨梅阁、泡菜硼、中里等6个厅。1909年(明治42年),台湾二十厅合并为12厅,但桃园厅的管辖范围不变。
1920年(大正九年),台湾省总督府颁布台湾省州制(大正九年第3号)、台湾市制(大正九年第5号)、台湾省街村制(大正九年第6号),调整行政区划,将台湾西部十厅改组为五州(台北州)。桃园市大部分是连续的丘陵台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狭长,面朝山,面朝海。从石门水库出发,经过大溪区东北出口大汉溪,将桃园市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分为丘陵、梯田和海拔300多米的山地。地势向东南逐渐升高,山势陡峭,山谷狭窄。西北部地势较为平坦,台地、阶地发育良好,河流较短,辐射入海。
由于地形和地质的关系,桃园梯田最重要的地理特征是有人工池塘用于农田灌溉。1963石门水库建成时,有8845个人工池塘,赢得了“钱塘之乡”的美誉。有池塘的地方就有聚落,有蓄水灌溉,有养鱼休闲,甚至还有风水景观。所以过去桃园农渔业畜牧业繁荣,物产丰富。甚至到现在,桃园的许多重要建筑都是依塘而建,造就了桃园的“塘文化”。一般常用“台地砾石层”来指代构成桃园台地各台地的砾石层。有学者称之为“红土台地堆积层”。这些红土砾石层往往细分为不同的地层,即甸子湖层、中里层和桃园层。这些地层之间的岩性差异不大,主要由下部的砾石层和上部的红土层组成。砾石主要为白色石英岩、深灰色硅质砂岩和浅灰色砂岩。
至于断层,桃园市的断层都分布在东半部的丘陵山区,西半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没有断层。桃园市有20多条河流,但除了大汉溪,其余都是截断各种平台的小河。这些河流流径短,水量少,航运价值低,其中老街河最长,南漳河流域面积最大。
桃园市海岸北起鹿竹区胡亥湖附近,西南至吴昕区蚬壳港,呈东北-西南-西走向,略向外凸弧形,曲折不大。河口附近只有凹入的河口或泻湖,缺乏天然港湾,市内两大渔港朱伟渔港和永安渔港都是人工修筑防波堤。
桃园大镇是日据台湾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1924竣工,灌区覆盖桃园市多个行政区。石门大镇1964年6月竣工。石门水库位于桃园市龙潭区、大溪区、复兴区交界处,是台湾省第一座多功能水库,可提供大桃园地区灌溉、供水、发电、防洪等多种功能。桃园市除东南山区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桃园市的气候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最大。东北季风始于10月下旬,止于次年3月,风力大,温度低。西南季风始于5月至9月,风力较弱,天气晴朗,但午后多雷阵雨,尤其是7月至9月的台风。
年降雨量1,500至2,000毫米(山区2,000至4,000毫米),夏季多,冬季少,但冬季降雨日数较多。年平均气温约23摄氏度,夏季平均29度,冬季平均约16度,年平均湿度约89度。桃园市(1986至2012)平均气候资料月为1二月,三月,五月,六月,八月,九月,11十月,1二月,年平均气温℃(⃗)65438+。15.8(60.4)17.7(63.9)21.5(70.7)24.6(76.3)27.3(81.1)29.2(84.6)29.0(84.2)27.0(80.6)24.1(75.4)218.4(8.598)275.9(10.862)104.5(4.114)145.8(5.74)193.5(7.618)99.5(3.917)998+02.512.911.814.813.8174.8 2002年,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对桃园市六种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哺乳动物36种,鸟类167种,爬行动物37种,两栖动物25种,淡水鱼类47种,蝴蝶143种。
桃园市山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建立于1986的大观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国有森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树种众多,有沙地柏、枫树、山毛榉、阔叶混交林、天然林等,其中22株神木,树龄500-3000年不等,深受关注。野生动物方面,台湾的黑熊、猕猴、帝雉、水鹿已被列为国家保护物种。部分山区也在插入天山自然保护区和兰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环境的划定范围内。
在海岸部分,桃园市吴昕区、观音区沿岸的藻礁地形是台湾省最大的藻礁地形,主要由无节幼珊瑚藻和经钙化沉积的碳酸钙组成。曾经拥有27公里藻礁海岸的桃园市,因为工业污染的影响,看到桃园新的藻礁野生动物保护区,后悔不已。
桃园高蓉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杨梅区,是一个人工池塘。台北有稳定数量的红蛙等动物,2012年3月3日宣布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北桃园以闽南人为主,包括桃园区、龟山区、八德区、鹿竹区、大溪区、大公园。以桃园区为核心,人口约654.38+0.07万,相当于日据时期的桃园县和大溪县大溪街。南桃园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包括中坜区、杨梅区、平镇区、龙潭区、观音区和吴昕区。以中坜区为核心,人口约97万,范围相当于日据时期的中坜县加上大溪县龙潭村。原住民区是原住民聚居地,主要是复兴区,约有10600人。
南北桃园开发区如下:区域行政区:大树林区八德区市中区、中路区、铺子区、惠济区、八家厝/下庄仔区、孝里区、鳌溪区、大溪区大溪区西溪东区、西溪区鲁珠区南朗区、坑梓区、大竹。内海前区、浦新区、朱伟区、市中心区、龙岗区、内耕区、大西区(青浦、大伦、果岭)、铜锣湾区、龙潭坡区、北市区、蛇子区、平针/石楠区、三坑子区平镇区东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