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邳镇下邳八景

历史名城下邳。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对这个地名很熟悉。古城遗址位于睢宁县古邳镇。

清代康熙年间的学者、下邳人纪云龙曾为家乡的美景写过一首诗:

下邳八景

义乌与泗水相通,群峰耸立在天空中。

桥走泥淖三回,羊庙入夜后闻钟。

看到地上的彩虹,渔船在夜晚照红了一条河。

灵台夜月还在,但是观湖不同了。

霞帔八景——巨山风光

说到杰出的人,就不能不提到巨山。巨山在遂宁北部边境,距县城35公里,海拔213米。这座山雄伟、陡峭而不危险。据说几亿年前,这座巨山是一块完整的石头,坚实而巨大,四周是一片大海,整座山只是一块从大海中突出来的岩石。这座山不仅巍峨秀美,更因为山上的弥陀寺、康熙宫和众多历史名人,为这座巨山留下了壮丽的诗篇,为这座巨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其成为千古名山。

从西山脚下一进大门,就看到第一个平额上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格义山”,平额两侧写着“山高”“水长”等字样;下面的对联写道:“一山卧皮皮镇,两江并行跑古州。”山门背面有题词:“月在日元明”,两边对联为:“披着晚霞,望着月亮,愁着西方;蘸朝露,看东海日出。”平额对联的内容,展现了山水之美,再现了古州镇的辉煌。若从南门上山,高耸入云的山门展现在游客面前,只见顶上“巨峰突出”四个大字,雍容典雅,东侧“探”与西侧“探”平行相对,端庄秀丽。底下的对联是:“紫气东来古州添辉勤,夏虹映夷陵西过惠今”,山门底下的对联是:“藏深山为俊男,古邳育智者”。如果游客登上顶峰,他们可以沿着梯形台阶走,爬上楼梯,他们仍然可以欣赏到山川美景。这座山是藏龙卧虎之地,奇峰美云,异彩纷呈,人才辈出。爬到山顶,只见寺庙的屋檐高高啄起,各占地势,琉璃瓦房,古色古香,熠熠生辉;东西山臂各筑一亭,飞檐走角,遥相呼应;西阁叫浮山阁,上面是明代《周易》写的《葛衣傅山》,东阁叫葛鸿景阁(葛仙洞前)。亭子里的葛洪景,身上盖着一块重400多斤的六角金字塔石。东山上至今还留有战争时期的断石墙。东山腰有一个很深的古藏兵洞,可容纳数千兵。

这座山的主峰像一个巨人,背朝南北而坐,高昂着头,令人赞叹。东西两臂延伸的腋下形成两条峡谷,流水从山脚下的两座小桥上汩汩而下,汇成一条小溪,奔向远方...站在峰顶,可以看到北方山峦起伏,青山像美丽的山;东望罗马湖,一望无际,碧波万顷;南望庆安水库,烟波浩渺,清澈如镜;遥望西边连绵起伏的群山,群山巍峨。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大地的美,就像一代国画大师笔下的水墨画!远山、城墙、工厂、湖泊若隐若现,千树绿笼、林涛阵阵;道路和河流变成了狭长的漂浮带,系在一望无际的绿色领域之间。

春天,山里的草随风摇曳,就像战场上的士兵。东南风一吹,就像千军万马压在山顶。草是蓝色的,场面很壮观。山腰上的桑树红红的,晶莹剔透,就像一万颗红色的珍珠点缀着山川,孕育着灵气。山里的槐树密密麻麻,团团圆圆,绿油油的。巨峰之巅白云悠悠,沁人心脾。

依山傍水,阳山、半歌山、香山、望山、小山、泰山、二龙山、汤山都在四周,唯独巨山在北方显得格外突出。传说巨山中有金马拉磨金豆之说,意为保山。其实这座山真的有宝藏。1975经江苏省第五勘探队调查,古邳居山、半阁山、阳山石英岩总储量达4.5亿吨。

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顶建立了防空雷达站。1982,当地政府在山顶增加了电视差转台惠民。阳山,又名阳山,位于下邳古道(今古邳镇中心区)北一里,班戈山南五里。这座山海拔35米。山南的“虎山”和“虎泉”都埋藏在明朝万历年间潘继勋为防止老黄河泛滥而修筑的堤坝下。山北与庐山、半阁山、二龙山相对,山西北隅因筑路被削平,称为“羊切脚”。

据《后汉书》和《邳州志》记载,公元193年,东汉丹阳人任下邳乡时,在下邳城西南两里的阳山上建了一座宝塔寺。宝塔寺顶有金盘,底有重楼,可容纳三千多人。宝塔寺内有一座宝塔,宝塔上有九块金板(九面铜镜):四面八面,中间一面,故名九镜塔。砖石建造的九镜塔呈八角九级,每层有飞檐和上翘的角。塔身内外有480尊佛像,金衣装饰。该塔有148级台阶,盘旋至塔顶,是中国最早的宝塔。

浮屠寺因九景塔而改名为“九景寺”,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释迦牟尼寺,是阳山山宗寺的前身。可惜九镜塔毁于宋金战争。

山宗寺也叫阳山寺。据说在沈家皮之前,一只小山羊走进了山前的一座寺庙。听到小山羊咩咩叫,老和尚合上经书,出来驱赶。老和尚还没回禅房念几句诗句,小山羊又在他面前叫了一声,老和尚又被赶了出去。小山羊第三次叫的时候,老和尚想,哪只羊半夜走丢了,跑到庙里来了,还不如跟着它,送到主人家里去。当小山羊被老和尚赶到一座山上时,突然小山羊不见了。这时,只见古邳城表面一片蓝光,老和尚觉得山摇地动,整个下邳立刻变成了泽国。这时,老和尚醒悟过来,认为是上帝派了一只小山羊来带路救我。后来,老和尚把这座山命名为“阳山”,并在山上建了一座阳山寺,以表谢意。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诞生日。那一天,郫县、隋县、通县、苏县、淮安县等十多个县的人聚集在阳山寺前,佛的弟子们都在那里合掌打坐。求医拜佛求神占卜的,烧香礼拜;商人聚集在山下的小巷,从事各种商品的交易,更有好奇的人不远百里来到这里欣赏风景...每年都会形成阳山庙会。

庙会最初由单一的祈祷拜佛转变为以商业为主的市场形式,促进了下邳社会经济的繁荣。乾隆年间,庙会最为繁荣,1.5万人涌向庙会。后来阳山庙会变成了物资交流会,各种农副产品,手工制品,服装,布匹等。,而且大多数商人都在空地上摆摊做生意,生意非常红火。

“山宗寺”为下邳诸寺之首,有180余座佛阁,雄伟壮观,栩栩如生。寺内翠柏环绕,奇花异草,郁郁葱葱。这座寺庙的规模很大。从山下登上十八盘,便见山门上“海滨三宝千年,阳山一禅林万古”的对联,飘逸灵动,光彩照人。它的厅堂是根据山势由下而上铺开的;依次是金刚展(国持、成长、大眼、多听)、结印寺、大慈殿、罗汉殿。后楼是皇姑像(楼下三宫),东院是阎罗厅,西院是杜宣厅。一尊如来铜像,上铸千佛,重4800斤。打个比喻,四月初八是佛诞。禅中香火不断,诵经不断,鼎盛一时。阳山立佛是山宗寺后殿的一尊佛像,一手托天,一手托地。相传,为了修建阳山禅寺,佛教高僧吉典迁居苏州,遭到一位富翁的拒绝。纪典驾着云上神兵将富山林的红木檀香滚下山,沿运河入泗水,出阳山井。寺庙建成,井里剩下一块红木,立为佛。

阳山的山宗寺结构坚固,历经地震和黄河决堤,没有损坏一砖一瓦。很遗憾,这座著名的古寺毁于日本侵华战争。阳山上仅存的通化宫是火神庙,俗称火神庙。寺庙有五个门,上部是剧场。入口是广场,然后入口是三大殿。到了中院,中间有五个“火星真君堂”,左边三个,右边三个。东院的华佗厅和后院的三间房是供奉“关盛迪君”的。* * *四个院落,30多个房间。

阳山矿产资源丰富。文化大革命期间,应时矿就是在这座山上开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破坏了山林。经过当地政府的保护,五分之三的山体被保留了下来。到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002年4月,徐州市宗教局批准恢复阳山佛教道场。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精英的支持和倡议下,重建的“三庙”于2003年5月竣工,这座占地60亩的佛教道场更名为“弥陀寺”。寺内苍松翠柏,银杏树掩映,金殿雄伟庄严,古色古香,是古寺风光的圣地。

当你绕过寺庙,徒步登上阳山之巅,站在九镜塔遗址上环顾四周,你只能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青翠的青山,纵横交错的河网,潺潺的清水。俯瞰古陂大地,树木葱郁,若走大路,田野辽阔,层层绿波,生机盎然,气象万千。

阳山佛教道场的修复显示了当代的成就和佛教徒的愿望。如今,阳山禅林的佛香弥漫着梵音,游人络绎不绝。据说在公元前173年,张亮不满秦朝的统治,招募了一名刺客去刺杀秦始皇。后来,由于进攻失败,他逃到下邳躲起来,遇到了黄石公。黄石公故意脱下鞋子,叫张亮给他穿上。张亮听从了玉门信的指示。看到这个学者可以是塑料做的,黄石公叫张亮到桥上。几经试探,他认为这位学生诚实可信,便把太公兵书交给了他。张亮赢了这份战书,投了刘邦一票。他策划了秦末农民起义战争,并在千里之外取得了胜利。这个传奇故事被当地人流传至今。

园内曲径通幽的一座古建筑,设计精巧,仿汉代建筑,造型优美典雅,古朴典雅,四面为回廊式建筑风格,门上挂着“进爱堂”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大厅里悬挂着黄石公的画像和一些横幅、诗词,令人肃然起敬。寺庙后院的假山用太湖石砌成,山顶计划建一座小亭子。右边是花园里的“留侯庙”,大殿里有一尊张亮的雕像,周围是张亮事迹的挂图。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有种园中幽静的感觉。

公园里还有一些未完成的景观,有点乱,但是那里的一草一木还是让我们觉得古朴温馨。置身于这美丽的环境中,闻着混合着久违的乡土气息的清新空气,令人陶醉。那些不起眼的小草,从墙头、砖缝里冒出来,充满生机,更引人遐想。

走出绿草地,跑到岩石池塘,那里有一排柳树,三五成荫,又有一棵孤零零的树躺在池塘上,干枯弯曲,枝叶繁茂,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沂水,来自山东临朐县沂山扎泉,向南流,经下邳45公里,向西南流入泗水(今黄河故道)。舞水,发源于山东费县斋藤优子古,向南经婺源西,再转向东,再转向下邳,注入西南方向的泗水。义乌两江在泗水并肩流,却同床异梦,截然不同。

如今,舞水、泗水已不存在,沂水改道北上,即现在的沂河。公元前290年(周浩王二十五年),宋康王晏住下邳时,偶然采一桑女石化,叹为绝世美人,命其夫韩平(话说)献妻,石化以歌言之:

南山有鸟,北山有鸟。

鸟儿飞得高,我们能怎么办!

华家被抢走,韩自杀。宋王在庆灵台威胁石化,石化写诗回答:

鸟与喜鹊齐飞,不追凤凰。

我的妾是庶人,我不喜欢宋王。

后来,石化摔死了。村民们痛恨宋王余孽,怜悯韩平的冤假错案,尊重石化的贞操,于是在他们的坟上立碑。白门楼是夏邳城的南门,是春秋时期宋襄公所建。看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曹操兵临下邳城白门楼吕布之死》这本书第十九回就是描写曹操在白门楼活捉吕布的细节。曹操在白门楼抓住吕布,吊死在这里。

晋代时,下邳的一个富人石崇,为了这一历史事件,和整个白玉石一起重建了白门楼,并在上面亲笔题写了“白门楼”几个字。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老城湖壁的废墟上还能看到“白门楼”二字,但它是否出自人石崇之手,却是毋庸置疑的。此后,下邳虽几经变迁,甚至经历了康熙七年的特大地震,但这座建筑仍屹立于此。可以说,白门楼穿越了苍桑,是下邳历史的见证,它似乎在向后人讲述发生在三国时代的血雨腥风。

下邳的白门楼曾为中国历史写下辉煌的一笔。历代诗人和文人墨客都为其题诗题字。宋代陈师道的《合口登白门楼十一夜》是《西游记》中的大文豪、明代人物吴承恩所作,并有短笺“白门楼已失”。由此可见,白门楼的魅力是无穷的。遗憾的是,见证了三国战争历史上人文景观的白门楼,并没有被历代的战乱和天灾摧毁,而是消失在解放后大修水利的光辉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