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有哪些名人?
我国历来称二十四史为“正史”。“正史”的称谓始于《隋书经籍志》。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将传记类史书正式确定为“正史”,在皇帝的“陈端”之后,又列出了24部书。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司马迁,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由于缺乏史料,司马迁生卒的确切日期难以考证。生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汉武帝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稳定,学术文化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因此,根据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编撰一部历史著作,就成了时代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担起了写史书的重任。二十岁时,他就冒着艰辛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沿途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为日后编纂史记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汉元丰三年(公元前107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开始阅读皇室收藏的古籍,收集史料。开始写史记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被得罪入狱,严重腐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有别。”司马迁在受尽屈辱后,在《包仁·舒安》中的名言,表明了他抛开生死研究历史的决心。此后,他不顾自己残疾的身体和巨大的精神创伤,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撰写史记中。汉武帝二年(前91年)左右,司马迁终于写出了《史记》,这是一篇“研究天人关系,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部思想性很强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了“传记体”。什么是传记风格?纪指的就是这个纪,也就是皇帝的传记;传记指的是一般大臣和各种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丰富多彩,历史现象多样复杂。怎样才能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包含在一本书里?在前人的基础上,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了纪、表、蜀、和传记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方法。《本纪》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历代帝王的言行和政治轨迹;“表”按年代谱列出了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载了各种法律法规的演变;《世家》描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成就;传记记录了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将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2)《史记》开创了一种综合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的编史方法。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记录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该书* * *篇130篇,52万余字,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通史,规模宏大,古代全面,内容广泛。在《史记》中,司马迁最早作经济史传记:《平准书》、《货殖传》;司马迁最早建立了少数民族传记:《匈奴传》、《西南夷传》等。他也是第一个为卑微者写传记的人:《刺客传》、《游侠传》等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由于传记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反映封建等级关系,所以这种写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深远。
(3)直笔是我国宝贵的历史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所谓直抒胸臆,就是历史学家必须忠于史实,既不谄媚也不苛求,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来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褒者误,灭者损其真”的做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司马迁用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来描述项羽的丰功伟绩。但是,司马迁也深刻地批判了项羽的狂妄和他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的致命弱点。在感情上,司马迁对先秦法家和秦朝暴政心存怨恨,但并没有因为仇恨而增加恶。相反,他充分肯定了法家的改革和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正是由于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史记》以忠实于历史而著称。《史记》还贯穿了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违背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重为社会上的各类人物立传,特别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和光武放在与帝王将相和封建社会圣人的英雄人物同等的地位上。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之家,也有丞相萧(萧何)。留侯(张亮)家族,孔子家族,陈涉家族。司马迁也非常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将经济状况与政治混乱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以史为鉴,以史为鉴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史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历史管理方法,《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因此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誉。
(4)《史记》也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其文采历来为中国文坛所称道,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就像一位优秀的画家,用他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像。再比如擅长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他用锋利的雕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不同风格的雕像。在《史记》人物图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些在历史上有所建树的王侯将相的英姿,还可以看到那些深藏其谋的文人食客的风采,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言而有信的游侠,比王侯还富的商人大家,以及一步、四友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将文史融合于一炉,为我们书写了一部影像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史记》拥有第二大读者群。
史籍在中国广为流传,大约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司马迁作品的专称,始于此时。在此之前,史籍都简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公基、太史公公基。根据对已知材料的考证,司马迁最早的史书《史记》是东汉桓帝写的《东海寺碑》。到了唐代,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学者们非常重视史记。当时著名的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特别推崇《史记》。宋元以后的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以及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桐城派,都很欣赏《史记》的写法。于是,《史记》的普及程度与日俱增,各派注释、评价《史记》的书籍也不断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史记集》(刘宋《沛治注》)、《史记研究》(唐代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代张守节注)。《解集》也采用了前人对裴鉴当时所能见到的史记书籍的研究成果,并逐一注明作者姓名。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吉杰考证不当的错误。并提出对《史记》原文的整改,并发出警告。《正义》的作者擅长地理,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阅读《史记》原著,同时关注这三个笔记,你会对原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华书局1959年重新标点印刷的《史记》就是刻有这三个流派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