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兰铁路史料。

1958年,包兰铁路的建设者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使这条铁路穿越了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今天,在兰州铁路局干部职工的精心维护下,包兰铁路创造了50年来安全畅通的奇迹。这个成绩是几代治沙人的心血。

包兰铁路从水影大桥到中卫甘棠需要穿越一段55公里的沙漠。当时世界上有些沙漠铁路通车后,最后因为沙害被迫停运改道。如何防治荒漠化,确保包兰铁路畅通无阻,成为广大科技人员和铁路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宁夏沙坡头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属于草原荒漠带,是沙漠向绿洲的过渡带。它以连续分布的高大密集的格子新月形沙丘而闻名。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186 mm,沙层稳定含水量只有2%到3%。沙漠表面最高温度可达74摄氏度,沙尘暴频发。年沙尘暴日数多达200天,最大风力11,自然植被覆盖率只有1%左右。

包兰铁路修建之初,铁路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5%,干沙层厚10 cm至15 cm,肥力很低,地表风蚀严重,植物难以在此生存,尤其是沙漠造林。为治理沙害,确保铁路畅通,科技人员和兰州局治沙人员全面展开了攻坚战。

中科院、铁道部、林业部联合组织调研,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带领100多名专家学者到沙坡头。他们必须首先克服固沙问题。风蚀和沙埋造成了几次固沙造林的失败。科技人员和铁路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圆形、三角形、格子、带状等不同形状的平板麦秸压砂和麦秸方块的大型实验,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成功地进行了中国人治沙“魔方”——1m×1m麦秸方块的实验。

他们种植了32.8万亩方格草障,在80米至100米厚的流动沙丘上种植了420万棵树。1967年5月,引黄治沙一期工程破土动工,* * *整沙复垦土地2075亩,种植刺槐、沙枣、柠条、紫穗槐等植物400多万株,建成水渠5376.5米。

1984在沙坡头段建成了15.4km的卵石防火带、灌溉绿化带、草障带、前方拦沙带、封沙带的“五带一体”防沙防护体系,将单一的“旱路固沙”改为水旱并举的综合防沙体系,有效阻止了沙尘暴对铁路的侵袭,提高了线路质量。

目前,沙坡头地区自然植物种类由25种增加到453种,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提高到42.3%,野生脊椎动物超过140种。

65438-0984年,国家环保局在中卫县建立了第一个具有荒漠生态特色的人工植被自然保护区。沙坡头被中卫市政府开辟为旅游区,旅游收入逐年增加,1998年达到260万元,占宁夏旅游总收入的10%,旅游业已成为中卫市的经济支柱产业。2007年5月,沙坡头正式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响了“宁夏归来不看沙”的沙漠旅游品牌。

兰州局中卫固沙林场治沙的经验和模式,向世界展示了沙漠地区生态工程建设和通过人工生态系统改造沙漠的成功范例。沙坡头防沙治沙系统曾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沙坡头因治沙效果显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世界环保500强单位”称号。

中科院沙坡头沙漠实验研究国家站负责人表示,沙坡头的治沙防护体系保障了包兰铁路50年畅通无阻,直接和间接为国家创造了数百亿的经济效益。几十年来,该防护体系已成为我国干旱荒漠地区交通干线防沙治沙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