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草》的文体成就
“清秀体”说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本文将“风格”一词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人自身的风格、诗歌风格和艺术风格。“风骨”一词的本义,指的是一种刚健、鲜明、崇高、辉煌的艺术风格。建安文学,魏晋时期的三曹、建安七子、蔡琰,以其刚健俊朗的风格、慷慨悲壮的风格、健美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曹氏家族的文学成就虽有不同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但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文风也各有千秋。
关键词:“风清骨坚”;《诗歌的艺术》;“建安文学”三曹”
一、“风清骨正”
(一)人物简介。
“风格”二字,曾见于汉代刘勰《文心雕龙·风格》:“欲畅抒情,必起于风。若有所思铺路言,不在骨前。”这就导致了后来的文章所谓的文意,字字在骨。更深入的说,文风和文笔可以说是相互的。只是被别人比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映射。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支持这一观点,但将文体简单地归为文怡和《文辞》并不固化。一方面认为文风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不同作家笔下的文词写作结构的多样性。正是因为文学意义的多样性,“性格风格”这个词才更耐人寻味。
(2)性格不仅体现在诗歌中,还体现在认识人和议论世界中。
所谓“风”庄子云曰:“夫气大,其名为风。”这是自然界对“风”字最好的解释。从自然之风中,人们思考自己的身体,《世说新语·容止》中有“嵇康长七尺八寸,别有风韵”之说。这样就会把“风”的思维从抽象变成具体,也就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思维。所谓“骨”人,自古就有以骨之形来判断一个人的富贵。据说王右军(王羲之)的头后面有一根反骨,这表明他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骨秀”一词与骨骼密不可分,常指人的雄壮阳刚之美。所以形容一个人的风格,风格鲜明,骨感细腻是比较合适的。
(3)风格论还体现在文章的艺术风格上,一般指文章的整体美。
一篇好文章必然离不开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风格”也是从文章创作的角度结合了情感和才华。《文心雕龙·顾峰》中说:“爱与气合而为一,言合而为一,文明为健,骄为善。”没有性格的力量,就被赋予了不废话。只有将文章的风格与丰富的情感和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佳作。
二、曹石三父子的风格与性格。
(一)曹操文风概述。
曹石在建安文学上的成就可见一斑。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推动者,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蔡琰等七个儿子一起,形成了一批邺城之下的人。曹操以真挚强烈的感情、慷慨悲壮的风格、浓烈的文笔著称,史称“建安体”。曹石父子的文章各有风格。曹操以直哀的风格发迹,其中以游仙诗和政治诗最具代表性。曹操游仙诗的写作风格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惊蛰》“生而造之陶,终有尽头”,将自己与生物相提并论,感叹世间万物皆有生存之法。这篇文章是他西征去张鲁途中写的。此时曹操已经六十一岁了,他的六十一岁正好是一头牛困在车里掉下来,独自坐在一块岩石上弹五弦琴的时候。感觉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难以付出,幻想着三位神仙在山中长眠,晨饮山泉。三仙邀曹西游成仙,无奈放弃丰功伟绩。游仙诗的写作风格一方面来源于作者自身的幻想,另一方面也验证了《人性论》中对自己的思考,曹操游仙诗是他从外国知识中所见所闻的真实写照,这与他的军事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自身的“骨气”有关。所谓风骨,风可外,而骨为内。曹操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受到官场环境的影响,但曹操与这些汉朝官员不同。他从小就不喜欢文件,喜欢旅游。当时人们认为这个人没有野心,所以不与希望结盟。但正是这种“骨气”让曹操对兵法产生了兴趣,从而造就了曹操在兵法上的成就,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作为北方最大的恶霸,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被袁邵军击败。赤壁之战,八十万大军傲然挺立朱江之上,势如破竹。对孙和刘来说,这必然会统一全国。正是这种瑰丽的个人才华和气魄,成就了这位三国英雄一生中的瑰丽传奇。可见,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必然是内骨和外风共同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乏奔放的脊梁,就一定没有《短歌行》中“对酒对歌,人生几何”的远大志向。如果不是他风格浓郁,怎么会有他《看海》里的日月之旅?星汉辉煌,若出其不意。“如此豁达和宽广的胸怀。曹操诗歌的风格不仅体现在游仙诗中,也体现在军事诗中。曹操一生南征北战,经历了太多的战役,从官渡袁绍大败,到赤壁之战联军大败。人生的大起大落,给了曹操太多的感触,孕育了很多的灵感,也让他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抒情诗精致却又宏大,颇为别致。骨头无非就是所谓的性格力量。所谓“乱世出英雄”,给曹操提供了太多的文学素材,他的政治诗就是这方面的体现。在郝的《关东有义士,为群雄而战。“描写的是团结力量聚在一起掀山争天下的英雄豪迈情怀,正义征服的氛围蔚然成风。但就在这个时候,曹操也看到了黎齐在这繁华景象中的差距。毫无疑问,聚集的乌合之众成不了大事的前景,让他向往思考自己在中原的未来和世界。曹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步入战争的舞台,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高潮。如果我们说:“我宁愿失去这个世界,也不愿世界失去我。“是曹操传奇人生的开始,也是那个“周公吐食,天下归心”。“正是曹操传奇气质的体现,显示了他对当时文人的重视,以及他在文化上教育全民的重要意识。与建安文学的整体发展相比,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因其忧患意识贯穿于诗歌艺术的始终而显得尤为突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尤其是对中国文人来说,继续发展着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曹操笔下的忧患意识,几乎已经成为我国负责任文人的一种无意识行为。从《周易》到《诗经》,从古至今的忧患意识,从社会政治、个人生活到自我的内心感受,一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的建安体诗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曹操为代表的文人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转化为一种文学风格和古文意识,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忧患意识,是文章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曹操的身份主要是政治家。作为东汉末年一代枭雄,他诗歌中的忧患意识首先体现在曹操统一天下的意识上,曹操始终以倚仗天下为己任。他目睹了东汉政权的腐朽,认识到了没落王朝人民疾苦的现实,所以他用自己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带领乱世的人们走上了平定天下的道路。就艺术风格而言,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表现为感情深厚,韵味浑厚;就诗歌情调而言,则表现为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基调,但在曹操的诗中,他是最典型最突出的。就诗歌体裁而言,曹操的乐府诗并没有照搬汉乐府的常规,而是有所发展。曹操喜欢用老问题写新内容。短歌和郝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曹操开创了一代建安风格,这也体现在《文心雕龙》的时间序列中。“时观其时,雍容华贵,好物散于世,风衰而俗,志深而笔长,故提纲挈领而气盛。”都说曹操的文章慷慨大方,表达了当时乱世的形象,表现了国家的大气,表现了曹操自己的观点,多是曹操内心所表达的意图。
(二)曹丕文风概述。
曹丕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推动者和奠基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男女情爱诗和游子诗。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有浪漫情怀,创作了一批乐府诗,以及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愿望的政治诗。还包括我在守城时和城中众多文人欢聚享乐时增加文人赏赐的诗句。后期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大部分抒情诗细腻、明朗、感伤。现代人对曹丕诗歌的评价,主观上有意从社会内容出发。同时,我也想阐明他艺术成就的一个特殊方面。他的文学创作所反映的内容远不如曹操,因为他的作品远不如曹操所涉及的政治、动乱等社会现实。身居高位,看不到社会的弊端,看不到民间的疾苦,生活比较狭隘,所以擅长描写男女之爱,离别之悲。其中,《兴》和《杂诗》中关于男女情爱的思考内容极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葛炎行》是曹丕诗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写的是一个女人在秋夜思念远方的丈夫。曹丕用温柔细腻的手法写出了年轻女性对丈夫思念的辗转反侧和内心难以忍受的孤独,将痛苦的情绪和孤独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对闺房中这些不满的女性的同情。
曹丕诗歌语言优美娴熟,抒情含蓄细腻,风格婉约婉约。《文心雕龙》只是简略地说了一句:“魏文才才高明。”这一特点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正如《葛炎·行》中对思妇的描写所说,“妾独守其室,恐忘忧夫,不觉衣泪。”通过对思妇心理和情感表现的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思念丈夫的无限深情,感情委婉感人。曹丕文笔温婉细腻,多与其政治生活和个人经历有关。作为魏的诸侯之一,他纵情享乐,纵情声色,过度奢靡,这使得他虽然外表刚强,但内心却趋于软弱,刚强的个性又使他的风格趋于清丽轻盈。
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浓郁的“士大夫气质”,其诗与乐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飘逸、飘逸、流畅的神韵。诗歌往往是情感的真实再现,语言细腻温婉但含蓄,婉转率真。这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运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美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的诗歌有许多创新之处。虽然只剩下40多首诗,但都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他善于用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句子以及和谐的押韵来表达他细腻的感情。曹操是乱世英雄,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历史使命感和平定天下的义务有关,但曹丕更努力表达个人情感。他既敏感又深情。在众宾客正坐的宴席上,他恍然大悟,“喜极而悲,明在催肝。”他的敏感和深情超越了这个时代,与当时以战争为主要生活的人格格不入,有着独特的悲凉的情感体验。可见,曹丕的诗歌风格多与他自身的风格取向、个人生活经历、内心思想感情有关,具有强烈的独立色彩,主要表现曹丕的个人情感。
(3)曹植文风概述。
曹植的文学水平广受赞誉,称之为“品格高远,采华懋之言,感雅怨,有文采。”他的文笔不同于曹操的朴质悲凉,也不同于曹丕的儒雅婉约,但他能将二者的长处结合起来,达到文采与人品的完美结合。谢灵运评价曹植:“天下只有一石,曹子建独八斗。我得战,天下一分为一战。”这无疑是对曹植诗歌的最高褒奖,显示了后世对曹植文学作品的高度赞扬。曹植的诗歌之所以为后人所推崇,主要原因是他的文采丰富多彩,坎坷的人生经历引人注目。同时,曹植的诗歌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曹植早期的诗歌主要歌颂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和浪漫,对未来充满信心。大多是基于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愿景,以及送给朋友的诗词。曹植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悲愤。其内容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自己和朋友受到伤害的悲愤,第二类是用思妻弃妇的文字表现自己人生经历的辛酸,第三类是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第四类是游仙诗。当我在现实世界到处碰壁的时候,感觉时间一去不复返,一事无成,想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世界的无奈上。曹植早期诗歌的典型代表是他的《白马篇》。他通过诗中对游侠骑士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欣赏,表达了诗人想为天下建功立业的愿望,表达了他早年沾沾自喜的激动心情,表达了曹植想通过政治和文学谋求成功的愿望。曹植后期的诗歌,主要是以抒怀为主。一方面,他通过抛弃妻子和思念妻子来影射政治失意的不快。另一方面,他以游仙诗表达了自己最后的精神寄托。曹植在现实世界处处碰壁,心灰意冷,感叹时光飞逝但事业艰难,想靠仙界追求解脱。曹植游仙诗中的理想境界是清、净、高的代表,象征着曹植对人生彼岸的美好而伟大的追求。曹植在《道学论说》中称神仙学说为“虚幻”,他们父子“以为是笑话,其实不信。”《赠白马于王彪》也说,“无事求长生,松子久欺。”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并不是真的相信神仙,实际上充分体现了他对周围变化和自身处境的关注。可以说,曹植诗歌的写作风格也是与他自身的个性和情感体验的真实体现分不开的。
罗灿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