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崇祯皇帝是什么样子的?

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说:“前有监军,满洲里军不能比辽河更进一步,后有监军,满洲里军不能更进一步。因此,如果袁一天不走,满洲就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夫若动则进则退,生死与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旺,自古有之。如果有,那么袁也是一个人。”

说到大名鼎鼎的明朝,袁崇焕的名字必然占据一席之地。但就是这样一位爱国名将,却在1630年被崇祯皇帝下令处死。当时百姓看着袁崇焕被剁成碎片,也纷纷咒骂“汉奸”,甚至争着要他们的肉。

14年后,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自缢,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开启了清朝200多年的统治。出身小县城的袁崇焕,本是一个三流书生,起初是一名公务员。直到努尔哈赤率领后金攻打辽东,袁崇焕才决心为国出力,于是文官学习了兵法,尽了一个武将的本分。

不久后,袁崇焕被推荐进入兵部,开始发挥军事才能。其中最著名的是宁远凯旋。当时军队主张退守山海关,袁崇焕只身在宁远,捷报频传。

因此,袁崇焕声名鹊起,受到海内外的赞誉。不久,他在宁晋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而取代了王志臣的位置,兵部部长。从此,袁崇焕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冀辽杜诗,同时也回击了方上之剑。

相比当时和他一起进入进士的其他数百人,袁崇焕在短短的九年时间里,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了明朝至高无上的守护者和百姓心中的“救世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以被剁成碎片的结局收场。袁崇焕死后,明朝再也没有打赢过与清朝的大规模战争,因为在明朝末年,袁崇焕是唯一能在战场上打败清朝的将军。

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这一点,但还是毫不留情地杀了袁崇焕。这其中,不乏袁崇焕自身的原因,从他当时做的几件事就能看出来。

崇祯即位时,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没落的国家。朝廷里有搞裙带关系的朝臣,民间有土匪。于是崇祯皇帝很生气,渴望大臣采取一些措施,希望很大。崇祯对袁崇焕就是这样的心理。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被召入京谈事。崇祯讲到收复辽东的战略时,袁崇焕此刻吹嘘道:“战略已经写在我的笔记上了,我只要五年就能收复整个辽东。”

崇祯自然非常高兴,说道:“如果辽东能够恢复,我绝不会吝啬侯爵级别的赏赐。你是为了拯救世人的苦难,这也是为了你的子子孙孙的利益。”

于是他一心要收复被后金占领的辽东大片地区,复兴大明的崇祯,这不仅给了袁崇焕力量和财力,也支撑了大部分军队。但最终辽东再也没有恢复,皇太极带领后晋去了紫禁城。崇祯对于袁崇焕自然是非常失望。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也派人到后晋吊唁,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为了稳定国内政局,皇太极主动提出媾和。袁崇焕不仅没有拒绝,反而虚与委蛇,试图争取时间修建锦州城。

但他没想到的是,皇太极的媾和只是缓兵之计,因为他借此机会出兵朝鲜,并与之签订了结盟合同,从而获得了朝鲜的粮食供应。同时也解决了后金内部政局动荡的混乱问题,还借机绕道内蒙攻打大安口,最终从大安口突袭京城。

袁崇焕这种拖延战术的策略如果是崇祯授意的,那也就算了,但是崇祯一直要求袁崇焕主动进攻后者。袁崇焕没有主动出击,这让崇祯起了疑心。再加上袁崇焕私议和平,崇祯误以为他别有用心。

此外,袁崇焕的鲁莽也为其埋下了祸根。大家知道,袁崇焕杀了毛。毛虽然贪得无厌,但他的存在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牵制清兵的作用。毛死后,从鸭绿江到旅顺和诸侯国朝鲜的主要城镇相继被后金占领,使明朝失去了大片领土。

崇祯三年,皇太极率十万绕路避开袁崇焕把守的晋元线,成功入主中原。遵化被俘后,袁崇焕火速前往救援。最后后金大军改道,成功攻下京城,虽然袁崇焕匆匆赶到京城,赶走了皇太极的军队。但此时,袁崇焕并没有被理解,而是被定罪了。

袁崇焕在城外奋力杀退的精锐士兵时,崇祯召见袁崇焕到宫中,在宫中将其逮捕。甚至还说袁崇焕因通敌被捕,其余的没问。

实际上,皇太极的双重间谍只是导致崇祯杀袁崇焕的导火索。崇祯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囚禁袁崇焕,到处送死。

崇祯虽然多疑,但并不昏庸。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是皇太极的双重间谍。可是崇祯怎么能看透一切呢?此时的崇祯已经对袁崇焕极度失望,因为袁崇焕没有稳住边疆,甚至清兵大模大样绕过山海关骚扰边境,所以袁崇焕受到惩罚是必然的。

毫无疑问,袁崇焕的确是个英雄。即使不懂政治,也不擅长权谋。他只是用自己的激情反抗了强大的清朝。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大明效力,无论成功与否,他心里都很清楚。

但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下,再加上袁崇焕自身的性格问题,是导致他悲剧结局的原因。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人的结果取决于那个时代的背景。袁崇焕的死不是明朝灭亡的全部原因,但绝对是明朝灭亡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