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的首映
与之前的两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相比,《复兴之路》无疑体现了最长的历史跨度。反映了从1840鸦片战争到2009年的中国近现代史,集中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据《复兴之路》总导演张继刚介绍,自5438年6月+10月创办以来,经过精心创作、反复推敲、艰苦排练,最终形成了5个篇章、36个节目、3200人的庞大演出阵容。整场晚会36个节目,两个半小时左右。
“不重复过去,不重复别人”是导演张继刚给团队定下的创作原则。面对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开山之作,如何让它有别于以往的史诗,突破普通观众的审美疲劳,成为张继刚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在两个半小时内浓缩169年的中国历史,竖起一座当代文化艺术的丰碑,创作难度更大。
对于我们主创人员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历史的总结和艺术的精彩呈现,如何表达这169年?我们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近代中国三次革命的论述为依据。作为总导演,我特别清醒,我们不可能像东方红,但我们很容易像东方红。我们要用全新的艺术语言来重塑这个时代的艺术高峰。
《复兴之路》彩排剧照——横渡长江,解放中国。
《复兴之路》汇集了3200名演职人员的努力。他们中有文艺界的老前辈,有各种文艺团体的骨干,也有非专业的部队军人和大学生。他们都带着庆祝母亲生日的热切心情投入到《复兴之路》的创作和排练中。
导演张继刚说,几乎所有的节目都拍过两三次,能看到其他作品影子的节目都会被要求重新创作。有的导演因为压力太大哭了好几次。
人民大会堂是我们的主要排练场地,但不代表所有人都在这里排练。同时,我们有20多个排练厅,3200多名参与者,每个人的表演都是那么投入。
《复兴之路》没有固定的主持人,而是由一群“叙述者”动情地描述,串起169期间那些历史将永远铭记的日子。很多演员在里面倾吐了自己的情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亚昆也参加了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两位老艺术家谈自己的表演感受。
方明:亚昆和我要朗诵《海峡两岸的愿景》中的一首诗。这首诗是16句,把分裂了几十年的两岸人民的思乡之情完全融入了诗中。
亚昆:我们都在这个年纪。可能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太多经验吧。回想起来,我们觉得一步一步走来不容易,要珍惜今天取得的一切,满怀希望地展望未来。
《复兴之路》排练时,记者多次探班,震撼的舞台效果是演出的最大亮点之一。演出使用了很多声、光、电的立体效果,现场有几十台投影仪,覆盖了人民大会堂三分之二的空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观众眼中流着激动的泪水,有的还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演唱和表演的节奏打着节拍。许多观众表示,看完演出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复兴之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公演,取得圆满成功。整个34个场景的每一章都是一个壮丽的场景。LED显示屏的使用,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眼睛与景物的和谐,心与情的契合。神舟七号遨游太空、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等场景。都将观众带入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复兴之路》的成功得益于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和出色的舞蹈创意!
《复兴之路》舞蹈艺术部负责人居老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这次多媒体影像的制作和具体运用,是一个全景三维空间和一个具有多重审美意义的时空的完美艺术结合,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返老还童之路》数字舞蹈从观众引导开始,时长150分钟。贯穿34场晚会,包括人民大会堂500m穹顶、100m舞台、舞台两侧环形幕布的全部多媒体视频内容。这是奥运会以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数字影像技术综合应用,创造了多项第一:成像时间最长;屏幕尺寸大;数据量;3D和数字特效运用广泛,是集编曲、创意、多媒体影像应用于一体的史诗级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