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的历史沿革

潢川在古代是一个辉煌的国度。《光州校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姓,二姓,其姓分于不同国。如果你在古书上看到它们,那将是一道光。”《国名史》云:“春秋图有荣国,光州今也。”《龚宇》载:“为扬州之境,三代所致,春秋时为黄国。”

春秋时期,是黄国。它是中国黄姓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楚湘春的故乡沈骏。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灭黄地,黄地入楚。虽然黄国建立的时间很长,但它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影响很小。两周前,随着楚国实力的不断增强,黄国与隋国(今随州)结盟,共同抵御楚国的威胁和侵略。《三国志》云:黄不在乎楚,曰:离我九百里,何以害我?正是郭璜的粗心大意和黄穗的抵抗惹恼了楚国,最终导致了“鲁僖公十二年,楚国灭亡”。“所以,潢川在战国时属于楚国。

秦与诸侯合并,分全国三十六郡,今潢川属九江郡。

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宜阳县划归汝南县。东汉初(公元26年)益阳改益阳侯国,仍隶汝南郡。

三国时期,魏文帝元年,建立黄国古城益阳县,益阳县治。

南北朝:宋武帝三年(422),益阳郡辖益阳、思齐、安丰三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汝州、乐安、广城、义楼、边城、石水、华凯七县全部划归益阳县。大明元年(457),孝武帝分益阳郡、广城左军郡,八年(464)广城左军郡为郡,仍划归益阳郡。479年,齐元年,益阳县领益阳、思齐、南辛、上蔡、平舆五县。永明十三年(495),益阳郡属北魏,仅领益阳郡1;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南广城县设立广州,管辖广城县(今河南光山县);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弋阳郡属北齐;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省北益阳入南益阳,改称鼎城县,治今潢川程楠;帝陈十一年(579),北周攻陷定城,益阳县改为淮南县,省辖定城,治县。南北朝战争频繁,很多时期以淮河为界。北朝占领淮北,南朝占领淮南(光州位于淮南)。每个朝代要么在海外设立郡县安置流亡人口,要么用官衔招募士绅。郡县越来越小,郡县越来越多,甚至名存实亡,直到隋朝逐渐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南梁建立的光州,从唐朝到清朝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政权,虽然后来改名。

文帝元年(581),废弃淮南郡,恢复定城郡,仍划归益阳郡。

光州在唐代属于淮南道。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益阳郡改光州,定城为弦州,通定城郡;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弦州复光州,属淮南路,领鼎城、殷诚(今属商城)、光山、乐安、固始五郡。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光州由光山迁至鼎城,州辖鼎城、光山、固始、仙居、殷诚五县,并划归淮南路。宪宗天宝元年(742),光州改益阳郡;肃宗干元元年(758),复置光州,移淮南路。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光州所辖郡县仍与唐朝所辖郡县相同。开平元年(907),广州属,干化二年(912),广州属吴。晋末汉高祖天府二年(937),迁南唐;周世宗修德五年(958)后,回到后周。

宋朝时,光州属淮南西路。唐太宗道道二年(997),领定城、固始、仙居(南宋入光山县)、光山。原殷诚县先改称商城县,后废县改为商城镇,并入固始县。仁宗三年(1051),光州划归淮南西路;惠宗宣和元年(1119),光州升为光山军,不久归光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宋高宗改光州为江州,市内郡县治。李宗嘉熙元年(1237),发生兵变,光州迁至金刚台。

元初至元10年(1273),任命光州为招降部;12年,光州任黄岐州宣传部;23年分配到淮西路宣传部;三十年,光州改汝宁府,通澄城、光山、固始三郡。

明朝洪武元年(1368),省府由光州统治。四年,光州改为中林好府(治安徽凤阳县),十三年,仍属汝宁府。原来省略市郡,光州管土。光州的管辖范围扩大到了隰县。州内有固始、光山、息县三县;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固始设商城,划归光州,光州辖光山县、固始县、隰县、商城县。

清代光州早期追随明治,雍正二年(1724)光州升为直隶州,划归河南布政使部,仍统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四郡。

民国二年(公元1913),废州建路,光州改为河南路(民国三年改为汝阳路),国政改名潢川。光州辖光山县(今光山县、新县)、固始县(今固始县、淮滨县南部)、商城县、隰县(今隰县、淮滨县西部)。民国十七年为第三行政区,辖潢川、光山、固始、隰县、商城、信阳、罗山、正阳县。民国二十一年,为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署,辖潢川、光山、固始、隰县、商城、信阳、罗山、景福(今新县)八县。

1949 65438+10月31潢川解放,设立潢川区,辖潢川、光山、固始、商城、隰县、淮滨、新县七县。65438年至0952年,潢川及其各县并入信阳地区。2005年被列为全省扩权县。2009年被列为第三批省直管县(财政直管,完全享受省辖市经济社会权限)。2010 6月12日,信阳市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黄光一体化”领导小组,指导两县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