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的下一部电影涉及哪个朝代,哪个英雄?

曹操、李世民和毛泽东这三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有“东方碣石遗风”。“碣石情结”让伟大的人们跨越历史时空而歌唱,“碣石”也成为一张张贯穿历史长河的美学照片。反映了伟人的深层心理,以及称王天下的潜在快感。

1954年夏天,第一次到昌黎县附近的北戴河海边的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回忆往事,吟了一首《浪淘沙·北戴河》的诗。其中“往事千余年,吴伟挥鞭,东碣石有遗”一句,指的是1740多年前,“魏武帝”曹操谥号“来东碣石看海”的“往事,留下了碣石的送别曲。

继秦煌、汉武之后,又一位在碣石山留下足迹的帝王人物是曹操,他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伟大的诗人”。

曹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接掌中央大权,迎娶汉献帝,迁都徐贤县(今河南许昌东),开始以他的名义发号施令,依靠皇帝做诸侯。官渡之战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出任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后名王维的曹操,在赤壁之战惨败的前一年,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碣石在东看海”。

这年夏五月,曹操为了消灭袁绍残余势力,统一北方,率军到辽西远征乌桓。当时正值夏季,碣石山阴雨连绵,秦煌和汉武使用的赤道被封锁。曹操只好领兵到了许武山,出了卢龙塞(今喜峰口),走了一条被破坏、断绝了近二百年的盘山路,直奔白潭(今河北省宽城县)、平岗(今河北省平泉县)。

曹操从歼灭乌桓主力的战地小分队回来时,已是秋九月,沿海道路不再艰难。正因如此,他在回家的路上,特意经过现在的昌黎地区,“碣石在东看海”。当时,“登高必赋”的曹操登上碣石山,面对“多水来眼底”的壮丽景象,放声高歌,唱出了《走出厦门》(又名《碣石篇》)的组诗第一章:碣石山在东看海。大海如此广阔无垠,岛屿高高耸立在海面上。树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风吹得树木发出悲伤的声音,大海正在涌动巨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似乎来自浩瀚的海洋。日月之旅,若出其不意;韩是才华横溢的明星,若出其不意。我很高兴用这首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渴望。

接着,他背诵了《十月冬》、《异土》、《甲鱼长寿》,记叙了当时碣石山周围的情景,尽情抒发了“骑老马,志在千里”的情怀。

相信“乌龟虽然活得长,但也有它的时候;不只是在天上蛇骑雾终尘”和“盈缩期”;得天独厚,一生幸福的曹操(“虽贵寿”之句),没有像秦煌、吴晗那样在碣石山海边搞“求仙”活动,也没有像秦煌、吴晗那样在碣石山为自己刻石,却留下了气势磅礴、富有想象力、脍炙人口的诗篇。这就是毛泽东反复称赞的魏武帝曹操的鲜明特色。

曹操的“东有碣石遗”使碣石山主要作为观海胜地而广为人知,“沈约”的色彩逐渐淡化。曹操“石霞管亥”后31年,谥号“金萱皇帝”司马懿于魏明帝二年(公元238年)率兵出征辽东割据势力公孙渊,也和魏武帝一样经过石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