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历史
在我国各地,都有把寺庙和庙宇合称为“庙”的习惯。但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寺庙的历史比寺庙长,范围也比寺庙广。
寺庙起源于对人类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后来可以指所有供奉神灵和祖先的建筑。祖先的概念也从血缘扩大到了全民族的圣贤。同时,神和祖先的界限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神都是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因为他生前对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做出了贡献,被后人敬仰,被赋予了神格。
这种信仰的民间特征也决定了建筑“庙”具有官方和民间两种不同的属性。官庙,如“皇庙”、“孔庙(孔庙)”等,半官庙,如城隍庙、土地庙、财神庙等;民间性质的寺庙种类繁多,相当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信仰范围仅限于当地,不为外人所熟悉。
寺庙是佛教寺庙的总称,主要指我国佛教宗教场所。一座建筑叫寺庙,一定是“三宝”。三宝是指佛教、佛法、僧人,三宝都是指有主佛像可以供奉的僧人,佛教的学习传承体系(包括固定的佛经),僧人禁止的修行;只有拥有三宝的佛教场所才能称之为寺庙。
也可以看出,佛教的活动场所也可以包括寺庙。如果只有佛像可以供奉,没有和尚住在庙里,那地方就不能叫庙,只能叫庙。它的作用仅限于为朝拜者提供朝圣等。,但没有传播佛法、提供修行的功能。这是寺庙和寺院最根本的区别。
由于该寺历史悠久,属于后世,所以在我国常被称为寺庙。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理论上也是可以的。但是,寺庙不能称之为寺庙。除了三宝,还在于庙里供奉的神灵,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民间信仰体系,包括佛教。但是,寺庙的名字是排外的,因为纯粹是出于信仰的考虑。
在中国,寺庙也被用来指伊斯兰宗教场所,统称为清真寺。Temple在这里是个外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