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截止2012年末,城市道路总长1170.8 km,道路面积2562820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4平方米;建设并完成60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制村公交服务率96.48%,全市公交线路288条,公交车4066辆。* * *各类出租车6304辆;市区有8座自来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654.38+0.55万吨,2065.438+0.087万吨年总供水量;市区液化气年供应总量6.05万吨;天然气总供应量136081万立方米,天然气普及率99.5%;全社会用电量3051.3亿千瓦时。

城乡特色:截至2012年底,福州已建成光明港至森林公园绿道等一批城市滨河景观休闲车道,启动沿河慢行系统建设,已建成22公里休闲步道;建成区绿地面积8921公顷,绿地率37.1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750公顷,比上年增加350公顷,绿化覆盖率40.6%;* * *公园63个,绿化面积2544公顷,人均绿化面积11.3平方米。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0个,各级医院103个,其中三级医院16个。卫生机构床位28611;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4.6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5438+0人。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卫生技术人员1283人;社区卫生服务站127个,卫生技术人员1075人;乡镇卫生院123,卫生技术人员4591。年末新农合参合人数331.57万人,参合率99.9%。

截至2012年底,福州市共有体育场馆418个,全民健身活动1330个,各级老年体育协会2656个。全市2243个行政村中有2052个有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91.5%。全市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老年人有40万人,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65438+万人徒步、过闽江、海峡传统龙舟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健身展、社区运动会、全国登山健身大会和海峡登山活动、市政府运动会、海峡门球赛和百队门球赛、农村百队篮球赛。

福州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群众体育优秀组织奖”。2011被评为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单位之一。“十五”、“十一五”期间,两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2015年6月在福州举行。城市标志-三山一水

在福州,群山之中有“三座山”,巫山、屏山,闽江像绿化带一样穿城而过。据史载,福建王于五代梁开平二年扩建城池,将秀丽的玉山、巫山、屏山纳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荣成的主要标志,所以福州又叫“三山”。城市之树-榕树

福州种植榕树,自古以来就蔚然成风。尤其是北宋时,府尹张博昱提倡“户户植榕树”、“满城尽荫,夏不遮”,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誉。榕树四季常青,枝叶繁茂,雄伟苍劲,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福州市区有近千棵古榕树,其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千年榕树被誉为福州最大的榕树。相传为北宋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习武时所植。这棵树高20米,树冠在地面上的投影面积超过65,438+0,330平方米。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将榕树命名为市树。市花茉莉花是福州的特产,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宋代时,福州广泛种植茉莉花。在福州郊区有许多种植茉莉花园的地块。象征着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处处飘香。用茉莉花熏蒸的福建茉莉花茶,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茉莉花为市花。城市水果-福聚

福州盆地盛产橘子,尤以橘子为最,皮薄、色红、汁多、味甜、风味独特,称为“福橘”。福聚的成熟期正好在年底。福州习俗以“红”著称,“橙”的声音与“吉祥”相近,因此成为民间吉祥物和新年礼物。主产区分布在岷江两岸。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将福聚命名为市果。十大名片

福州“十大名片”评选于2006年6月5438+2月开始,2007年4月28日公布结果,分别是:三亭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三山两塔一江、鼓山、闽剧、温泉、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青云山。这十张名片涵盖了福州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对福州滨江海滨城市性格的概括。福州人普遍使用福州话,当地人称之为平话(一是人话(意为民间方言,在福州话中,人读得快与平和的区别是微妙的))。福州方言(闽东话)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定型于唐末五代,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旧福州府“十镇”的通用语,是整个闽东的代表方言。福州话主要在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古田溪)至福建入海口一带使用,覆盖11县市,即古田、屏南、闽侯、永泰、闽清、长乐、福清、平潭、罗源、连江、福州,人口1000万以上。今天宁德市(老福宁府)所辖的七县(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可以了解一下。至于闽北,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福州话是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走出去的华侨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有很多来源。它的底层应该是古代闽越民族的语言。魏晋以前的早期移民带来了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残留在福州方言中。福州民俗可分为五大类:节日习俗、婚礼、葬礼和生日习俗、农村习俗、饮食习俗和服饰习俗。主要有花灯、踩高跷、龙灯、舞狮、赛龙舟、爬山等民俗活动。福州的生活习俗也受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体现福州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传下来的”(福州谚语)。因为鸭蛋与福州话谐音,渔民出海祈求不要有风暴,也有“抑乱”之意,所以福州称之为“太平蛋”。遇到婚宴、生日、欢送会、过九(白遇九者),都要吃得平平淡淡。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饭量越来越小,厨师用鹌鹑蛋和鸽子蛋代替,既优雅又有新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习俗。而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深意,很快被群众接受。

福州有“熬酒节”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在正月二十九做“熬酒粥”,尽快寄回父母,孝敬父母。至今,福州郊县仍保持这一习俗,但市区的“敖九节”已逐渐被“母亲节”所取代。说到这个节日,花店生意特别好。你还可以在餐馆里看到父母的宴会。闽菜世界闻名,福州人的口味是酸甜的。这里有几十种当地小吃,如鱼丸、面条、肉燕、虾饼、牡蛎饼、轻饼、定边糊、春卷、炒面和福州面。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被誉为“福州菜香遍天下,饮食文化千古流传”。选材考究,刀工严谨谨慎;注意火候,注意汤汁;喜欢用调味品,口味多变,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刀工巧妙灵动,妙趣横生,素有丝如发丝,薄如纸之称,比较有名的菜是炒螺蛳。其次,汤菜多,变化多样,有“一汤十变”之称。著名的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肉飘香,佛闻弃禅跳墙”的美誉。其中,聚春园佛跳墙最为著名。

福州的五大代表菜:佛跳墙、淡菜鸡汤、淡豆豉螺片、荔枝肉、醉鸡。五碗代表:太极芋泥、锅贴、丸子、鱼丸、肉燕。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笋、香菇、木耳等植物性食物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精良,味道鲜美。福州很多寺庙、来观都经营素菜,其中鼓山涌泉寺的素菜最为有名。这里有30多种著名的素菜,如“南海金莲花”、“半月沉江”、“三鲜石鼓”、“三丝泉”等。

(地图集针尖上的福州来源:)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以古人类遗址闻名于世。厂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谭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五千多年前的昙石山文化,堪比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海洋文明特征。自1954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国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指清末福建船政建立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福建船政,1866成立于福州马尾,是公认的“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祥地。福建船政局成立40年来,大力开展造船、造军舰、造飞机、办学、吸引人才、送子女出国留学等一系列“富民强兵”活动,促进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南后街两侧由北向南排列的小巷的总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广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钟楼巷、黄翔、安民巷、公巷和鸡皮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明清尤其是清代中期达到顶峰,总面积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余处,广场相连,巷弄相通,墙壁粉刷,布局严谨,房屋精美,工艺巧妙。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巷系活化石”。许多在福州载入史册的名人也来自或与“三坊七巷”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在福州展现了深厚深厚的闽都文化。

寿山石文化: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刻为载体。寿山石,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为一级雕花彩石。因其色彩鲜艳、润泽如玉、晶莹剔透,被誉为“石中君子”、“国宝”,寿山田黄石也被称为“石中皇帝”、“石中之王”。闽剧:闽剧又叫“福州戏”。明代,昆山话、益阳话传入福州,福州话戏曲逐渐兴起。从清朝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称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出版了传统戏剧《玉子柴》,正式用“闽剧”取代了“闽班”的名称。

评话:评话是福州民间艺术的主要品种,讲究唱、说、做、说,有“人文活化石”的美誉。

樊氏:樊氏的原名是“谢欢”,意思是和谐和幸福。它是福州主要的地方音乐之一,由民间舞龙演变而来,曲调悠扬。福州宗教文化丰富,素有“佛国”之称。有六大重点佛教寺庙(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之最。福州已被世界纪录协会选为中国重点佛教寺庙数量最多的城市。

福州的外来宗教和文化历史悠久,在传入中国之初几乎都在福州建立了据点,这与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外贸易的口岸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各国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繁华的国际贸易口岸,“百货店随潮入市,千酒贩挂帘”。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增加补给后扬帆出海,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口岸。到了清代,经过康熙、雍正,福州的对外贸易再度繁荣,“使西南诸港咸互惠”。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长期以来,外国使节和商人络绎不绝,丰富了福州的外来宗教文化。

福州保留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遗迹。佛教在三国时期传入福州。五代时,福州素有“佛国”之称。福州开元寺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福州另一座佛寺鼓山涌泉寺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五代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福州南门兜有一座清真寺,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从清真寺保存的明清碑刻中,可以大致了解当时伊斯兰教在福州的传播和发展情况。明日第四年(公元162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朱利奥·阿勒尼来到福州传教。10年后,福州有100名基督徒。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南台岛的泛蒲川天主教堂(建于公元1868年)。

福州的另一种宗教文化是具有海洋特色的民间信仰,这与当地的环境有关。福州位于闽江下游,靠近东海。它是水乡的故乡,有许多河流、湖泊、池塘和沙洲。市区主要河流有四条:白马河、东溪河、金安河、光明港。此外,还有安泰河、铁岗河、五四河、瀛洲河、大道河、茶亭河、杨洽河、金龙河等内河10多条。江海相连,潮起潮落,海纳百川,让福州文化烙上了海洋特色。福州文化的海洋特色体现在其民间信仰上,即福州人崇拜河神和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