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哪个更靠谱?
在《旧唐书》中,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唐朝三百年历史,战乱频仍,原始史料几经劫难,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政混战,造成“时代遗风,脚下朴拙。”幸运的是,苏宗时期舒威编撰的《国史》成为后晋编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较少。尤其是之后的宣、夷、诺、赵、艾五代,连“实录”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是因为张昭元、等人在“乱世”将各种传闻和小说混编的书籍,使史实略有增补。《旧唐书》编纂的时候,距离唐亡只有30多年,很多史料都是直接从唐人那里得来的。《旧唐书》保存了这些珍贵的史料。这是它的一大好处。比如一些传记中的一些句子,如“今日修行”、“登基”、“登基之初”,显然是直接从当时的国史和记载中记录下来的痕迹。只有直接记录当时人的记录,史料才显得特别珍贵。有些传记还采用了唐代当时人写的“台词”和“家传”。这些传家宝,往往出自唐代著名作家之手,不仅如实地保留了史料,而且在写法上也各有特色。赵翼《二十二史注》评论《旧唐书·冯长卿传》为“余伯悲”“千年犹存”;裴济写的《郭子仪传》“自始至终工整,无杜撰,可见唐代史家比文学还老”。在《旧唐书》的列传中,也大段大段地引用了唐代君臣的诏令、手书和奏折。这些原始资料中有一部分从此消失,但因为有老唐书的收录而得以保存。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司马光等人在编撰《资同治鉴》时,大量使用了隋唐时期的材料。另一方面,唐朝是中国强大的朝代,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发展起来。《旧唐书》中记载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大量史料,以及他们与唐朝在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比如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记载,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记载,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诸多民族的历史记载,都记载在《旧唐书》中。在唐朝与邻国日本、朝鲜、印度关系的历史方面,《唐书》也有详细记载。其分量比其他同类正史多得多,史实也更为可靠。
《新唐书》也有明显的不足,最重要的一点是封建正统性比较严重。作家们批评了隋唐末年的农民起义。《黄巢传》前以“叛”字为序:隋末窦建德等农民军使用了“奋勇护毛”、“咬牙抖毒”、“邪气赤焰”等极其恶毒的词语。武则天被诬为“弑君篡国”,并声称写《武侯传》的目的是“写其大恶”进行清算等等。诸如此类,可见新唐书在正统性上优于旧唐书。就写法而言,唐人新书不如唐人旧书。比如有些学科过于简单,甚至做了不合理的删减。清代历史评论家王明胜曾在《论十七史》中提到,《新唐书》的版本比旧书少了近67%。有人统计,《旧唐书》近30万字,《新唐书》仅剩9万字,《哀帝书》旧书约1.3万字,新书约1000字。这种简单化的写法,使《新唐书》失去了许多重要的史料。还有,宋祁和欧阳修不惜删掉很多重要情节,比如《冯长卿传》、《高仙芝传》,这些在《旧唐书》中非常生动悲壮的情节,直到新书被砍掉。特别是由于排斥佛教的偏见,玄奘一行没有被写进《新唐书》,导致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和科学家没有在《新唐书》中得到体现。
虽然《子鉴》被誉为“文笔严谨、脉络清晰、圈套宏大、正文深思、史料丰富、考证详尽、叙述详尽、简括得当”,但《子鉴》本身也存在不少错误,如史学家严耕望指出《子鉴》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唐二书误将“特勤”为“出纳”,但《资同治鉴》并未纠正,故有误。高《儒气》认为《资》《建》只会看到正史的杨贵妃和野史的安禄山,而失去了客观性。另一个例子是唐朝的太监于红芝。《新唐书》被周世良翻译成“于红芝”,而《旧唐书》被误认为“于志宏”。《子鉴》卷二四五是九年十一月的鱼志,《子鉴》卷二四六是五年正月的鱼志,相互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