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座著名的三塔古建筑。这是哪座塔?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两小组成。这座高塔也被称为千寻铁塔。千寻铁塔和南北两座小塔之间的距离是70米。
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空心砖塔,檐密,等级16,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内壁上下垂直,有木楼梯。你可以爬到塔顶,从观察孔欣赏大理古城的全景。千寻铁塔矗立在两层楼的平台上。在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可以看到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个汉字的高度为1.7米,由明代贵州公爵穆英的孙子穆世杰书写。写这四个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大理历史上洪水泛滥,邪龙在作怪。所以治水必须先治龙,但龙只敬塔,畏大鹏。所以只要塔上和塔下有大鹏金翅鸟,龙就不敢作恶,洪水当然会减少。另一种说法是,到了明朝,地处边疆的大理成为其疆域。为了充分表达坚守这片领土的意图,在矗立的塔基上“镌刻一座丰碑”更为恰当。
一般认为千寻塔开始建造的时间是南诏劝丰祐时期(公元823-859年)。传说建造千寻塔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叫做“埋土法”,即从塔基础开始,每修一座塔,就用土埋起来,把土堆压成一个倾斜的土台,极大地方便了建筑材料的运输和下一级塔的建造。当塔封顶时,土台的斜坡已经延伸了几英里,然后被埋塔的土层被一层一层地挖走,直到完全暴露出来。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均为42.19米,各有10级。它们是一对八角形的砖砌宝塔,屋檐密密麻麻。八层以上是实心的,八层以下是空心的。外观轮廓像一个圆锥体,属于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据相关史料记载,南北宝塔建于大理的段正严和段正兴(公元1108 ~ 1172)。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但是你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已经倾斜了400多年了。
如果我们仔细抬头看这三座塔,我们很容易发现千寻塔的四面都有拱形龛,它通常被称为供奉神和佛的小亭。对面的两个龛里有佛像,另外两个龛作为通往塔中心的窗口和洞口。至于南北宝塔,每层各个方向都有造型各异的宝塔,每层的塔上都有浮雕装饰。崇圣寺的三塔系列都是偶数,其他地方的塔系列一般都是奇数。
崇圣寺三塔,自建成以来,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三十多次强震。其中,在明朝郑德时期,大理古城的大部分房屋倒塌,千寻宝塔也像竹子一样开裂,但十天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原状。在1925的地震中,城市和农村的房屋倒塌了99%,但千寻铁塔只推倒了顶上的宝殿。这对于直接建在土基上而没有石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崇圣寺和三塔建成后,寺内保存完好,直至明代。据史料记载,其规模为七里三亭九殿七楼,房屋890余间,佛像11400尊。在大理,有九个国王是崇圣寺的和尚和住持。佛教盛行的大理时期,无论百姓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能放过几颗珍珠,所以大理素有“佛国”之称。崇圣寺又称“佛都”,即“南国梵天寺胜在苍山二水,苍山二水胜在崇圣一寺”,将寺内的三塔、洪钟、雨铜观音、道观、佛碑、三圣金像视为五重之物——五宝。直到明代,李元阳组织重修崇圣寺,寺内的五宝依然保存完好。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寺中钟铸于南诏十二年(公元871):“钟极大,径十余尺,而厚达一尺,誉可达八十里。”因此,“钟真佛都”一度成为大理十六景之一。寺内的雨铜观音庄严肃静,细腰赤足,造型精美。据传说,这座三尺高的观音是在寺庙里铸造的。铸造的时候,铜已经用完了。这时天上下起了一场铜雨,人们收集这些铜雨的珍珠来铸观音,故名雨桐观音。寺内巨钟后在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毁,十年文革中玉通观音被毁。道教牌匾和佛教牌匾被毁的时间不详。目前寺内的钟楼和宇通观音殿是近几年才重修的。重铸的建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根据史料设计,南京陈光机器厂铸造。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目前是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
1961 3月,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78到1981,国家文物局拨款43万元对三塔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维修加固。在这次维修加固中,有两个重要发现:第一,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础,而是土基础;二是清理出佛像、佛经等珍贵文物680余件,是南诏、大理时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大理历史的实物资料。南诏和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印度密宗和禅宗(中原)等宗教文化曾在大理交汇融合。
崇圣寺宏伟的三塔也在80年代催生了一个三塔倒影公园。园区占地27亩,水域面积10多亩。公园坐北朝南,背靠一公里外的崇圣寺三塔。因园内池水能清晰反映三塔而得名。公园里的建筑包括反映白族人民房屋的对联,刻有诗歌的大理石亭,以及水中有影子的溢出亭。公园里有许多奇花异草,如山茶花、桂花、杜鹃花等。游客置身三塔倒影园,或吟诗对联,或观赏百草花开,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拍照留念,难免洋洋自得,甚至流连忘返。三塔倒影,不仅晴天妙,晚上月色如水也妙。?
崇圣寺三塔与三塔倒影园交相辉映,成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