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世?
先秦诸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开创了思想之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被人们引用和思考。但非常遗憾的是,自秦汉以来从未出现过如此“百家争鸣”的盛况。
回望千年,商鞅开始在秦国推行法家,秦国和六国在各个领域经历了百年竞争,逐渐加强。221年秦王为统一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一时期是法家的全盛时期,但在统一天下后,法家制度变得敲诈勒索,无节制,以至于人们心怀怨恨,被各国旧贵族势力所利用。
每年的战乱让中原社会非常匮乏。汉朝建立后,开始总结前人经验,推广黄老之学,以期通过“无为”达到“有为”,使国内矛盾转为积极生产,治愈战争造成的创伤。这一时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下的帝王景象,被称为“文景之治”。黄老研究确实有其优势,但其“不作为”也积累了诸多弊端。
汉武帝这样的伟人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这是由于多年的忍辱负重,国内诸侯刘的动机不可预测,以及人才文化的熏陶。当他听说汉高祖被匈奴人围困在邓白,匈奴人如何写信侮辱吕后,他们如何骚扰和杀害边境官员和人民,他决心打对外战争。对外战争需要内部高度统一,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条件。
统一的国家需要大一统的理念。在这方面,儒家学术极大地改善了皇权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分化了一些阶级矛盾。但是,它的代价也是很惨痛的。至此,中国的其他学校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淡去。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从未出现过“百家争鸣”这样的盛况。几乎所有的学术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金会酝酿的。相应的,“百花齐放”、“广开门路”、“广纳贤士”的话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信奉“乱而治”、“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乌芒花、南北朝、中国都有类似这样的场景。但这些英雄并不以派系和学术思想著称,大多追求大一统的繁华。直到民国清末,思想大舞台才重新出现。千百年来固定的意识形态枷锁,在外力的冲击下被打开了。“解放思想”在时代需求下开始孕育。
但是,在大一统的朝代,唐朝和元朝,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总结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后,唐朝公开发言。朝廷主动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地方官员主动倾听人民的疾苦,得到了繁荣的局面。但统一中国后,元朝认为中原王朝的覆灭是因为文学的衰弱,所以不仅提倡儒家思想,而且接受思想,一视同仁。因此,元代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和戏曲作品。明朝推翻元朝后,在总结元朝经验时,得出“宽以得天下,宽以失天下”的结论,实行“猛治”。到了中后期,科举制度逐渐被有钱有势的宗室垄断,思想精华丧失殆尽。
1957年6月19年6月,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他在论述中提到:自古以来,世界上就没有知识,没有什么是完整的,不是向前发展的。
由此可以推断,无论是过去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今天的信息革命和技术革命,还是中国的两个百年奋斗,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突破点和方案。世界已经初步具备了孕育新文化的条件,而这个新的人类文明极有可能从中国开始,因为中国足够开放包容。如果我们能创造自由的学术条件,吸收外国的思想,总结并整合它们,未来的中国将有更多的机会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