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及其特点
声乐源于人类宣泄、表达、交流的社会本能,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最早的歌曲是表现劳动和爱情的歌曲,以呼喊和呐喊为主要演唱形式,节奏简单,唱法自然原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300多首歌曲,并广为流传。封建时期国家设立音乐机构,由专人整理、改编、创作、收藏。比如屈原的《九歌》就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大型声乐作品,曲目和题材丰富多彩。
唐朝以后的封建中期,民族声乐发展到了空前的繁荣。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音乐创作机构,聚集了1000多名音乐人进行歌曲的搜集和创作,并专门培养了音乐舞蹈人才,造就了许多技艺超群的人才,民族声乐开始步入常态化、规范化的轨道。这时,许多有价值的歌舞被创作出来,如唐代的大曲、宋代的杂剧、清代的元曲和昆曲等。清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各种班,有严格的歌唱训练方法,并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声乐理论,形成了最基本的民族唱法声乐艺术,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由于国家的混乱和军阀、日本侵略者对人民的侵略,国家破败不堪,人民水深火热。国难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多层次声乐作品。总的来说有三种:一种反映知识分子的感伤情调和情调,在演唱方法上具有浓厚的美声风格,由以黄自、英尚能为代表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创作。另一种是都市小曲,表现市民的精神面貌。这些作品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城市中流传很广,大多反映婚姻、爱情和物质生活。以李金辉为代表。第三种是群众歌曲,反映抗日救国,宣传工农革命运动,揭露社会黑暗,为劳动人民鸣不平。它代表了进步爱国的文化思想音乐,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纸网毕业
在这个特殊时期,这三类歌曲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时,美声唱法虽已流传开来,但并未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使用,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无法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也无法形成系统完整的演唱体系。
解放后,民族声乐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有组织、有目的地挖掘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成立全国民族声乐团体和培养民族声乐的音乐学院。在音乐专家的努力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民族声乐领域的著名歌手,创作了大量民族声乐曲目。这些歌曲继承了传统的唱法,也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技巧。此时的演唱方法和表现形式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为民族歌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许多声乐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民族声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追求和探索传统唱法的精髓,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欧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发声技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讨论,经过舞台实践,最终形成了一种民族的、科学的演唱技法。这一时期民族声乐得到了复兴和繁荣,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拓宽了作曲家审视社会生活的视野,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创作灵感,总结了现代民族声乐创作的经验教训。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发展,按作品体裁和风格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期,是民族声乐创作向20世纪50年代抒情歌曲方向的回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