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疫情记录有哪些?
古代疫情记录如下:
1,雅典的瘟疫:
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427年,雅典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将近一半的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毁灭。
一些专家认为,这次疫情就是瘟疫。症状包括高烧、口渴、咽喉和舌头充血、皮肤肿胀等。
瘟疫发生时,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人在军事行动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认真防控疾病的传播,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建安大瘟疫:
东汉末年,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疫灾凶猛。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虞氏二百余家,建安不到十年,三分之二亡,伤寒居第七”。尤其是建安二十二年(217),死人特别多。魏文帝曹丕回忆说:“在过去的岁月里,疾病和流行病影响了亲戚和朋友。”他还说:“瘟疫多,士子凋零。”当时在中原,“家家有埋尸之痛,房中有哭,或关门而死,或丧家之人。”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
如《李周天官注载》记载:“民之病,以病养之,无时无有病。”《鲁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盛夏之时,百姓多疾疫。”说明当时对鼠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相信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鼠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时令之气异常,是“气不合时宜”所致。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苏文·针灸论》指出:“五疫一到,不分大小,都易受感染,症状相似。正气存在于内,邪不可为,避其毒气。”
《苏文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风起早,雨不降,湿令不融,民病疫,瑕弃之。风传,人的病都是肢痛、头痛、内热、咽干、饮酒。”指出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与气候有关,认为只要“正气存在于内”,就能“避其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