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发展史探索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

欧亿OKEx研究:从货币进化史探索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

摘要:数字货币可以看作是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没有发行方,所以没有人或机构可以控制它的发行,比如比特币、以太坊。因为算法解的个数确定了,数字货币的总量就固定了,从而消除了通货膨胀的可能;因为交易过程需要网络中所有节点的批准,所以数字货币中的交易过程足够安全。集中式数字货币是指有发行方的货币,如脸书央行和Libra发行的数字人民币。

本文从货币的本质、货币载体的历史变迁、货币发行者逐渐统一的历史变迁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数字货币是否具备货币三要素、能否逐步取代现金实现数字革命、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货币,货币历史

一、货币载体的历史变迁

1.1货币的本质

众所周知,在传统货币的历史上,人们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尺度,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组织生产活动,成为维系生产关系的纽带。但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对货币本质的解释自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看到,货币的本质已经演变为人类构建的社会机制,其核心是信任,是不信任方对中间方(货币发行方)的信任。现在我们所有人都对金钱有了新的理解,它为缺乏信任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其次,货币的本质也是记账货币,或者叫计量单位,其价值随着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波动。好的计量单位的值必须相对稳定。所以,在历史的进程中,货币总是需要一套机制来保证其价值的稳定。这一机制发展至今,已全面包括支付结算体系、信用创造体系、金融监管等核心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货币本质上反映了开篇提到的信用关系。货币不仅是发行者的债务或责任,也是持有人的债权或请求权。因此,货币双向影响资产和负债,可以通过两端的变化来记录。

最后,这种信任关系是可以循环的。货币要在流通中使用,就必须用符号来表示,要用会计制度来记录价值及其转移和清偿各种信用关系。

数字货币要想取代法定货币,需要满足上述货币的三个要素。从长远来看,数字货币需要一个完整的机制来保证其价值的稳定,从而实现其记账单位的功能,而这个完整的机制很可能是由央行提供的,后面我们会提到这背后的原因。

1.2货币载体变更

从历史上看,货币载体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法定货币的变化过程。最初,金属货币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交换,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和交易范围的扩大,大量携带、运输和交付金属货币的成本越来越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商家是分开记账的。在一个周期结束时,双方再次核对账目,相互抵消后,余额以货币结算。货币收据叫‘汇票’,专门办理汇票业务的商家叫‘钱庄’或‘银行号’。随着银行对票据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为了方便流通,银行开始将票据改造成预先印制的面额(分为不同等级),标明出票人并承诺即期付款,加上防伪验证标记等。,但不限制持有人的普通票据,这使它们成为“纸币”。

货币载体的变化,说明了人们对其流通便捷、值得信赖的需求。这种演变遵循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起初,货币与金、银、铜等金属的价值挂钩。随着交易的进行,没有实际价值的票据和纸币,背书了中介的信任,被人为赋予了价值,成功取代了金属货币。

理想情况下,数字货币应该由大家都信任的第三方或者有强大技术支持的去中心化系统来发行。这种数字货币可以说是账号本身直接转化为货币,货币载体由有形变为无形。

1.2.1欧洲货币载体的变化

现代欧洲纸币起源于银行券,英国金店券是现代欧洲纸币的先驱。我们知道,在9世纪以前,巴比伦的骆驼商队为了避免金银贷款在运输途中被抢劫,就用当地的简牍作为带利息的承兑凭证。这类似于中国唐代的贵钱,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纸币。从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政府所在地伦敦塔成为商人出于安全考虑储存金银的最佳场所。但1646年,查理一世没收了13万磅金银作为军费,让人不再信任,转而选择信用良好的私人金店。金店发行的存单被称为“金店券”。但由于缺乏规范和对利益的贪欲,1670年英荷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停止支付,金店时代结束。1694年,英国商人进一步完善法规,成立英格兰银行公司,获得特许发行120000英镑的银行券,于是欧洲出现了现代纸币——银行券。

欧洲大陆的纸币与约翰劳密切相关。约翰·劳(John law)出生于英国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从小就有着丰富的货币和银行体系知识。然而,父亲去世后,因为擅长数学,他沉迷于赌博。1694年,他甚至因为枪杀情敌而锒铛入狱,后来又被囚禁在欧洲。在流亡期间,他进一步学习金融和贸易,并在阿姆斯特丹和荷兰积累了大量经验。此时,他敏锐地观察到,法国等强烈抵制纸币的国家大多经济萧条,而引入纸币的英格兰和荷兰则相反。纸币的不可替代性让约翰·劳逐渐成为“银行券”的忠实粉丝。

在1705中,约翰·劳将自己的思想总结为《论货币与贸易:关于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他在书中极力主张建立国家银行,呼吁国家银行与国有企业互补,前者掌握国家金融,后者控制国家商业,从而实现国家对货币和贸易的垄断,垄断所得利润反哺国家金融债务。

实现这个想法并不容易,直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胜利导致政府负债累累。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贵金属的短缺造成了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急剧减少,法国的金融疲劳给了约翰·劳希望。1715年,约翰·劳先后说服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奥尔良公爵。次年,约翰·劳在巴黎成立了法国兴业银行(Banque Generale),该银行有权发行银行券,并参与管理王室收入,纸币可以兑换成硬币。这是法国私人银行首次大规模发行纸币。1717年,约翰·劳说服法国王室,所有税收必须用银行券支付。直到1718年,在约翰·劳的大力倡导下,该银行被国有化,变成了法国第一家中央银行,这标志着法国从铸币开始使用纸币,随后英国等国陆续加入纸币阵营,纸币在欧洲广泛流传。

1.2.2美国货币载体的变化

17世纪早期,英格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切萨皮克湾和新英格兰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最终于18世纪在北美形成了13殖民地。由于殖民者带来的硬币较少,每周也没有发现金银矿,硬币的实际供应量严重不足,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更加剧了这种情况。为此,殖民者主要使用五种形式的货币。(见表1)

表1北美殖民地的五种货币形式

表2非纸质硬币逐渐消失的原因

北美殖民地最早发行的纸币是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的信用凭证,用于支付远征军。信用凭证是介于以税收为担保发行的短期票据和纯信用货币之间的一种货币形式。当局承认金银将来可以赎回,可以用来纳税,也可以作为法定的赔偿货币。由于军事融资或税收的需求,其他殖民地纷纷效仿,但由于只承认日后兑现,这种纸币很快开始贬值,直到1764年英国议会全面禁止发行法定赔偿货币。

之后,转机就在美洲大陆的独立战争中构想出来了。当时的中央政府,也就是大陆会议,只是国家领导人的聚会,无权征税。在这种情况下,军事融资依赖于借款或印刷纸币。托马斯·潘恩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支持借贷。他们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无债一身轻,国债是一种民族凝聚力”,但汉密尔顿也认同纸币的必要性。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纸币的坚定支持者。最终考虑到战争前景不明,大陆会议没有任何担保,向其放贷有风险,而且当时殖民地没有足够的资金放贷,于是大陆会议采取了发行纸币的方式进行融资。与此同时,国家当局被迫使用信用凭证来操作战争机器。随着大量纸币的发行,从1776开始,大陆券连续贬值。1781印制1美元大陆券的成本甚至高于其货币价值。然而,由于战争,大陆会议不得不继续依靠纸币。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宪法明确赋予联邦铸造货币和调整币值的权利,而各州无权铸造货币或发行纸币。

在经过第一美国银行和北美银行之后,它来到了第二美国银行。时任美国总统的杰克逊因不满银行1/3股份由外国人持有,排挤州立银行,垄断国内外外汇,使美国第二银行最终在1841年破产清算,并强行推进美国中央银行进程,而强烈反对纸币,信奉“硬通货”。直到1846,国会才批准建立独立的国库体系。在这方面,由全国各地的海关和铸币局组成的国库或国库分支系统储存政府资金。这一体系是1913年美联储体系建立之前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主要监管者。

1861年,也是类似的背景,就是美国内战爆发。北方联军迫切需要一种国家货币来制止数以千计的钞票造成的混乱。次年2月,国会通过了时任财政部长蔡斯的提议,通过了《法定偿还法案》,授权财政部发行6543.8美元+0.5亿美元的美国金融票据,即“绿皮书”,并宣布其为法定补偿货币,可用于支付,但不能兑换金银,也不能用于支付关税和国债利息。这是美国发行的第一种纸币,是基于国家信用发行和流通的信用货币,行使货币的信用职能。

1.2.3中国交子及其他纸币的历史变迁。

中国纸币出现在封建主义鼎盛时期的北宋,比欧美早了近700年。唐宋时期,川蜀地形复杂,商贸发达,其交易媒介仍是价格低廉的重铁钱,极为不便,这是交子出现的直接原因。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宋代的钱币外流造成了严重的“钱荒”,军政开支高,财政赤字增加,类似于欧美出现纸币的契机,但加上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政府直接出面强行推行新的交易媒介(交子),使得中国的纸币(交子等。)不仅有货币的经济职能,还有货币。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纸币的诞生和延续都是以流通手段为基础,由政府主导,拥有相对稳定和广阔的货币市场,并且始终伴随着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政府希望通过发行纸币来支撑政府支出和巨额军费。但是,中国饺子出现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农耕社会。其经济水平远低于17和18世纪城市和商业迅速发展的欧美。它缺乏稳定的物质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货币之间的关系是不健康的。且不说在封建统治下,“跨行”随时可能使纸币成为简单的金融掠夺工具,其信贷业务和信贷机构相当不可靠,背离了纸币应有的经济功能,而偏向于“政治功能”。因此,稳定健康的信用机构和信用体系也是信用货币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货币发行者的历史变迁

2.1货币发行者从私人货币到中央银行货币的变化

铸币权被认为是显示政府权力的根本因素,政府通过铸币权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早期政府并不承担造钱的任务,而是保证作为货币使用的材料,即金银铜的重量和成色,并标注其真实价值。现阶段,民营企业不具备提供健全造币的能力,提供统一的、易于识别的造币技术一直是一大难题。同时,政府发现自己铸造货币不仅对社会有益,还可以提取用于支付铸造成本的费用,从而扩大收入。接管铸币权后,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滥用人民的信任,欺骗人民,体现在人民拿着金属块到政府的熔炉里铸币时,政府强行保留一些;流通中的硬币被重新铸造成两个价值相同的更小的硬币。

在中世纪,贸易的收缩导致了货币流通量的减少。为了恢复贸易,欧洲的君主们争相降低硬币的重量和质量。最终纸币的出现给了政府更廉价的欺骗民众的手段,政府用残酷的手段把这些劣币强加给民众。

政府垄断了纸币的发行,极大地助长了政府权力的增长。我们假设,如果政府有权随心所欲地创造任何数量的货币,并让人们接受它,这将有助于政府捍卫其权力。近年来,政府的不断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能力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在人民认可的范围内发行货币,否则,这个权力就被剥夺了。

纸币由多家私人银行发行,逐渐统一为中央银行。对于数字货币来说,目前很多私人发行但真正能成为货币的数字货币,最终会由央行发行,成为中央集权的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未来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投资品(数字货币目前还不是真正的货币)。

2.1.1英格兰银行的统一货币权力

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各种银行券在市场上流通,在伦敦,英格兰银行券占主导地位。182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银行合伙人法案,表明英格兰银行拥有在伦敦以外65英里范围内发行股份制银行券的唯一特权,但伦敦的私人银行仍然可以发行银行券;英格兰银行被允许在全英国设立分行。法案通过后,英国一些小型私人银行合并为股份制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发行了自己的银行券。这时,在英国货币市场上,出现了英国银行券、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股份制银行券并行的局面。

直到20世纪初,英格兰银行才最终统一了硬币的发行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新法案,规定英格兰的银行券有资格获得无限的“法定赔偿”,即法定货币和强制流通,必须接受,不得拒绝。因此,英国的银行券成为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获得法定货币地位的银行券,其法律地位与黄金平起平坐。1844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银行特许经营法案》。法案规定,禁止所有新成立的银行发行银行券;对于1844之前未发行过银行券的银行,其发行额度有限,已发行的银行券仍可流通;凡发行银行券的银行在伦敦设立分行或与其他银行合并,即丧失发行银行券的权利,并将此权利转让给英格兰银行。随着法案的逐年实施,英国大部分银行(仅限英格兰和威尔士)逐渐失去了发行纸币的权利。到1921,实际上只有英格兰银行有权发行纸币。

最终,英格兰银行券成为英国的法定货币,并一直沿用至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筹集战争资金,财政部发行了10先令和1英镑作为纸币在市场上流通。所以,1921年后,除了英格兰银行票据,市面上还有国库券。192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货币与纸币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英格兰银行是发行国家货币的唯一机构。从此,英国的银行券成为英国纸币的唯一主人,完成了纸币流通的统一。1931年英国完全脱离金本位制后,英格兰银行券成为“金本位制的继承者”,成为英国的法定信用券(仅以政府信用背书,不能兑现),一直沿用至今。英国的货币体系也变成了不名誉信用纸币体系。

2.65438元+0.2元的统一

1787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国宪法诞生,该宪法旨在建立由原13殖民地组成的* * *共同市场和政治联盟,从法律层面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各州之间的独立流动,规定和限制联合政府的权力。没有说明联邦政府拥有发行银行执照和钞票的专属权利。于是,各个州的银行在早期都“以山为王”,发行自己的货币(即银行券),其价值取决于发钞银行的信誉和便利程度。

纵观历史,美国曾两次试图建立联邦银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银行并不是真正的中央银行,而只是一个处理国家银行业务的机构。

表3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概况

与州银行的冲突阻碍了美国中央银行体系的发展,内战成为新的突破口。为了资助军事和政治开支,北方各州通过了1863到1865的银行法案,建立了联邦银行体系,作为联邦政府的新型债务交易平台(二级市场)。该制度可以解决一些国有银行发展的弊端。此外,为了控制银行的风险,保证银行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法案还要求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和资产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和信息披露,并实行准备金制度。同时,美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银行体系监管机构OOC,负责发放全国银行牌照,监管职责明确。但是这个时候,经济波动的时候,货币供给还是缺乏弹性的。

1865之后,经济危机频发。直到1907,部分银行因炒作出现挤兑,银行业受损严重。最后,国会要求国家货币委员会进行审查,因此,在其建议后,美联储诞生了。

第三,数字货币的未来前景

以上,我们总结了货币载体和货币发行者的历史变迁。不难看出,货币载体的局限性,如交易便利性、便携性、交易费用等问题,决定了货币必然会脱离载体而发展。数字货币、纸币等劣币取代黄金、白银等良币作为货币载体是必然的发展过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旦货币被数字化或虚拟化,维护这种知识,追求货币利益,必然反映政治博弈。数字货币垄断数字货币的发行和规范数字货币的供给可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近年来,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探索给货币体制改革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实践。这些探索依然任重道远,但也充满希望。对于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以太坊,我们认为它比货币更接近投资品。

3.1数字货币状态,中央银行

中国数字人民币CBDC是一种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由指定的运营机构运营,与公众进行交易。它基于广义账户体系,支持银行账户的松耦合功能,等同于纸币和硬币,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律补偿。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相比,数字人民币的优势在于:第一,双重离线支付,即在网络信号差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正常的电子支付需求;第二是安全性更高,因为微信和支付宝背后的信用方是腾讯和阿里巴巴,而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的安全体系背书的;三是多端选择。微信和支付宝必须要求有网络的手机才能完成支付。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人来说,可以选择IC卡、功能机等硬件来使用数字人民币。

近日,央行宣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研究所、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和阿联酋中央银行联合启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梁研究项目(m-CBDC桥),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该项目得到了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的支持。

中国银行正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试点数字人民币。此外,数字人民币也将在未来的冬奥会中得到检验。2月6日,北京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2月23日,微信公众号“成都发布”称,成都将预约发放总额4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

3.2数字货币的问题

数字货币完全替代现金后,央行可以通过数字系统实施完全负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政策突破ZLB(零利率下线)。对于普通人来说,存款可能会有负增长的趋势。如果人们持有纸币,在银行利率突破零利率时,仍然可以把钱拿回家,从而避免资产负增长。然而,当数字货币完全取代纸币时,人们将别无选择,只能面对资产的缩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货币的本质已经超越了经济属性,体现了更强的政治属性。未来货币革命的障碍不在于经济和技术,而在于政治。政府通常通过超发货币来处理赤字,这将导致通货膨胀,人民的钱将越来越不值钱。国家之间针对数字货币的政治纷争是否会给数字货币带来巨大的波动性,这是一个未知数。

理想化的数字货币的真实价格是绝对不变的,可以有效规避通货膨胀的威胁,只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结构性的相对变化。这样的货币才是真正稳定的货币。但要实现这种理想化的数字货币,需要突破政治障碍,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制约,建立储备机制,支付结算机制,信用机制等目标。目前数字人民币只是将现金数字化,做了一个跨境支付的技术尝试。数字货币还很难取代现金。

参考文献:

刘子健,1,东西方纸币生产条件的比较研究,中国钱币,1994年4月。

2王志军等,《欧美金融发展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1。

3钱,《货币的本质与数字货币分析》,《中国金融报》,2019 12。

4,姚译,《货币的非国有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

5吴歌首都,英国货币的历史:纸币的诞生和统一,6月1,2065438。

6周永林,《从货币本质看数字货币的未来》,《央行与货币》,201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