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形成历史
莫高窟的形成历史:莫高窟建于十六国先秦时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元朝的修建,形成了庞大的规模,有735个洞窟,壁画45000平方米,泥塑2415尊。它是世界上最大和最丰富的佛教艺术遗址,是中国三大和四大石窟之一。
莫高窟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碑》一书记载,公元366年,秦朝开国前两年,有僧人高兴路过此山,忽见金光闪闪如佛,于是在岩壁上开凿第一窟。此后,禅师法亮等人继续在此建窟修行,称为“沙漠石窟”,意为“沙漠中的高处”。后人改称“莫高窟”,是因为常见“漠”和“莫”。还有一种说法是:佛教徒说,建佛洞功德无量,不可能也不可能做到。莫高窟的意思就是没有比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统治者信奉佛教,修建石窟得到王公贵族的支持,发展很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兴盛起来,武则天的洞窟就有一千多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被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雕刻活动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元代,莫高窟逐渐衰落,仅重修前朝洞窟,鲜有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