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九流指《汉书》中的儒、道、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军事家、杂家、农民学派。儒家,崇拜孔子学说的重要流派。提倡“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提倡“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的关系。代表人物孔孟荀的道家思想核心是“道”,是宇宙的本源,是支配宇宙一切运动的规律。老子曾在著作中说:“物和而生,自然而生。孤独寂寞,独立而不改,走来走去无险,可天地之母不知其名,强字谓道,强名谓达。”老子《庄子》阴阳家是战国末期到汉初流行的一个学派。《史记》说:“深观阴阳之新闻,而作奇变。”吕的《春秋》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总的来说,邹衍的阴阳思想表现为将自古以来的命理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发展以建构宇宙图式,解释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邹衍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法律的法家,是齐朝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倡导“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提出了一套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种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汉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法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主体。以商鞅、李斯、韩非为代表的著名学者,是先秦时期研究思维的形式、规律以及名实关系的学派。战国时称为“刑名学者”或“辩士”,西汉时称为“名学者”。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以擅长论辩和语言分析而闻名。作为一个学派,“名士”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名士”。这个“名”不是指有名有姓,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称和概念。由于种种原因,名校几乎没有接班人,大多数人在谈论先秦诸子时甚至可能会忽略它。代表人物有邓子、尹文子、惠子和公孙龙。墨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创始人是翟墨。墨家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术团体,其领袖被称为“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贯彻墨学,其俸禄也必须奉献给集团。墨家分为前后期,其早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认识论。后期墨家对逻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人物墨子,其姓莫,名翟。纵横就是纵横连横。战国时期主要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学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端木词(端木词是纵横技法最早的使用者,故称创始人),汉文学艺术史上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美以弱攻强;横者,事强则攻弱。”他们捉摸不定,反复无常,他们的计划是基于主观的政治要求。宗和学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苏秦是赵之相,“联纵抗秦”,也是六国之封。然而好景不长,它的“联盟”随即瓦解。苏秦死于齐敏王的车裂极刑。张仪得到了苏秦的“支持”,成了秦国的大夫。苏秦一死,马上实施他的“连横”术,让苏秦的联盟消失了。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杰出代表有:苏代、姚佳、苏秦、张仪、公孙衍,战国时期的一个杂家学派,它的很多内容都与炼丹术有关。圣人的代表是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和编撰的《吕春秋》。圣人在历史上并不那么突出,虽然号称“儒墨,合名之法”;其实流传下来的思想并不多,思想史上的痕迹也不多。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现在的“圣人”称号基本上就是说这个人没有专业技能,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精通。农家是先秦经济生活中重视农业生产的一个流派。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民分为两派:一派是关于种树的;第二个与政治有关。《韩曙·文艺·朱智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说:农家之流,因农家之官粟。播种百粒,劝种桑葚,以丰衣足食,故八府说食货。孔子说“民以食为天”,自有其优点。而轻蔑之人所为,以为圣王无事,欲使君臣共耕,与上下之序相违。“重民食”也是农民的特点,敬神农一家。农场学校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斗而不斗的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和朴素的辩证思想见于《关原》、《吕氏春秋》和《荀子》中。战国时期,农民代表很多。徐行,楚国人,无著作可留,生平事迹见于《孟子》。生卒年不可考,和孟子差不多时间。当时随行的学生有几十人,颇有影响。陈翔和陈欣,两个儒家弟子,抛弃了儒农,加入了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