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历史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有哪些?
鲁迅作品的标题大多与当时写作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寓意十分深刻。
呼:呼,鲁迅小说的第一部集子,写于五四前后,1918-1922。鲁迅说,他“喊”了几声,旨在安慰那些斗争中的“奔驰战士”,使他们勇敢起来。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就是为了安慰那些在孤独中奔跑的勇士,让他不为前人哀恸。在《新青年》编委会的邀请下,他“喊了几声,聊了几句,安慰这位在孤独中奔跑的勇者,使他不惧前人”。他还说:“既然是哭,当然要听旨意。”
流浪:流浪写于五四以后新文化阵营分裂的时期。本来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都是“退、升、进”的,而鲁迅却像个流浪汉一样“孤独”“彷徨”。流浪表现了这一时期他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为《流浪》的诗中,他说:“寂寞新文苑,安稳老战场,两个多一个卒,何吉孤家寡人。”这就是“流浪”这个称号的由来。在《彷徨》的扉页上,他引用了《离骚》这首诗:“路漫漫其修远兮,修远为Xi,吾将上下而求索。”
摩罗诗力论:摩罗诗力论文中,摩罗的意思是梵文音译,在欧洲称为“撒旦”。原来有人叫拜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后来“决心抗拒的人指行动,但在世上并不十分快乐的人都觉察到了。”所谓“摩罗”诗人,也是反叛诗人。
论富尔来宜缓:富尔来在《论富尔来宜缓》中是英文fairplay的音译,原本是体育或其他比赛中使用的术语,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赛,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林语堂和周作人把竞技比赛的规则搬到了政治舞台上。对敌人网开一面,不要穷追不舍。
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是清末绍兴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12岁在此求学,老师是寿镜湖先生。三潭印月,三间长房之间的小客厅,原是寿家的书房。寿吴京先生已经在这里教书60年了。“三潭印月”的风味:鲁迅先生在他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提到的“三潭印月”,就在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先生故居附近。那么,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原来“三味”来源于“读经典味如稻梁,读历史味如瑶传,读百家味如醯糖”这句古话。大意是:读四书五经是吃米和面的基础;读《史记》尝起来像喝了酒,吃了美食:读《百家争鸣》之类的书尝起来像酱醋(就像做菜的调料)。“三潭印月”匾额为清代干嘉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洲所书。当时牌匾两侧挂着这样一副木刻对联:“我沉默孝顺,太爱读书。”《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如吃主食;读史如吃菜;看其他东西比如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私塾老师寿先生的后人(三潭印月)说,“三味”是指布衣的温热,菜根的清香,诗书的长味。布衣指的是老百姓,“暖布”指的是甘当老百姓,不做官不做主人;“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简单的食物,不渴望美食的享受;“诗有长味”,即认真领会诗歌的深刻内容,从而获得一种深沉而悠长的味道。
盗墓:1907-1925之间写的《盗墓随笔》,鲁迅发表,是因为“有人讨厌”;同时也收敛为生活的一部分,“造一座新的小坟,一面是埋葬,一面是留恋。”
热风6月编辑1925 11。关于文集的名字,鲁迅解释说:“无情的犬儒主义不如一张纸,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大概是‘如鱼得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冷,就说自己的话,所以改叫热空气。”《热风》从1918到1924收集杂文时,鲁迅对现状的感觉一如既往的冷淡,用“热风”作比喻,体现了鲁迅对社会进行深刻批判,敦促人们改造社会的热切愿望。
冀1925 65438+二月。华谊记补编于6月1926+00。分别收到1925和1926。在古老的迷信中,人们的好运或厄运被称为“与中国交好运”鲁迅这样解释集子的名字:“人有时要‘造化弄人’。.....出家运气好:顶上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为祖的标志。但俗人不行,雨棚在地上,会被遮住,只好打个钉子。”鲁迅在北京生活时,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和文化帮凶的攻击。可以说他一生命运多舛,指甲经常碰:“被沙砾打得满身都是,头也破了,却一直碰着他的凝血”。然而,“他拒不服从命令,磕头”。以《盖华》为集名,幽默风趣,“无非是释放愤怒,抒发感情。”此外,1932年写的《自嘲》一诗中“欲从华盖,不敢翻身,已相逢”这句话,可以从集子的名字得到印证。
《野草》:1924-1926,他“有一点小感觉的时候就写一些小文章,夸张一下,然后印成一本书,叫做《野草》”。自《野草》出现以来,它真正奠定了现代散文诗的基础。《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共24篇。《野草》是鲁迅所有作品中最难的一部。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野草》书名的含义,野草的花和叶并不美丽,却顽强地生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