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会怎么做?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乌江阁总监劝项羽渡河时,说:“今独臣有船,汉军已到,无路可渡。”正是这句话给后人造成了极大的误解。
让人主观认为项羽过了乌江就安全了,汉军过不了乌江。项余灿在江东称王,与汉朝对抗。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文人同情项羽,以为项羽可以先过河,保存实力东山再起。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汉军不能渡河,项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和发展自己的力量。但又有几个人真正思考过,为什么“汉军到达”却“无法跨越”?
汉军一路追击项羽至乌江之畔。
我曾经在中部顺利渡过淮河。
这说明汉军有舟或其他渡江能力。即使先追击项羽到吴江的先头部队没有带船只,汉军主力也能很快到达吴江,那时汉军完全可以渡江。退一步说,就算汉军不带船,就地取材,临时造一艘也是瞬间的事。绝对不能眼睁睁看着项羽在江东逍遥法外。而且项羽死后,关英马上渡河,活捉了吴军,很明显汉军有船。
司马迁之所以刻意强调“汉军无路可渡”,就是希望制造一个项羽能生能死的局面,然后让项羽放弃生存的机会,以此来衬托项羽的英雄形象。其实这种说法根本不符合现实:汉军正处于统一天下的关键时期。几十万人怎么可能被一条小小的乌江挡住,让项羽在江东重新呼吸?
南宋建炎三年,江宁知府赵明诚部下造反,急需他掌管城内大局。他居然用绳子从城头吊下来,逃了出来。正因为如此,赵明诚被革职,李清照受辱。
一方面是亲情,一方面是大义。李灿清照说什么?她不得不讴歌项羽的自决勇气,暗讽丈夫的懦弱。
大概是李清照被司马迁蛊惑,没有仔细研究项羽。她不知道,对于项羽来说,乌江是他最好的谢幕方式。诗人,只是读懂了她的心情,何必抓住历史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