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界人物(1) ——邓子君

你知道五粮液,却不一定知道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我将这个鲜为人知的秘密透露给你,告诉你五粮液创始人邓子君的传奇人生故事,陈氏秘方的第十二代传人,在浓香型白酒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想问,邓子君能做什么?简明扼要:没有勤奋好学的邓子君,就没有五粮液的辉煌诞生;没有深明大义、无私奉献的邓子君,就没有五粮液今天的辉煌!

你知道,邓子君先生是如何在“陈秘方”的基础上,在“杂粮酒”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呕心沥血,最终创造出“五粮液”,并将毕生的经验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不能不让人理解邓子君先生艰辛的人生道路和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说起宜宾的“美酒”,我们知道唐代有“重青酒”,宋代有“荔枝青”,明代有“陈秘方”酿制的“杂粮酒”。

传说中的“陈氏秘方”源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它是最早记载各种农作物酿造技术的手稿。据此,陕西陈氏家族在宜宾酿造了陈氏“杂粮酒”。在一个人民贫困的时代,用白米(大米,酒米)喝葡萄酒是“糟蹋粮食”。它要被政府追究,被人民诅咒,迷信要被“雷劈”,“下不为例”。因此,后来没有继续生产。“秘方”只是陈父子、师徒的口口相传。秘方第十代传人陈三没有后代,他不忍心把祖上的心血毁在自己手里。于是,他打破了“内传外不传”的祖训,把秘方传给了赵的另一个姓氏弟子。赵临死前,把这个“秘方”传给了他心爱的弟子邓子君。

根据南阳邓氏族谱,邓子君家族属于邓氏世系的福贡氏。

南阳邓氏第98代祖师爷福贡,本名明道。生于明朝景泰七年(公元1456),卒于明朝郑德十二年(公元1517)六月十七日中午。其子于明嘉庆十七年(公元1538年)从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今高安市)新安乡迁至湖南省新宁县经纬乡。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七世福贡孙登深,由湖南新宁县经纬乡迁至四川南溪县仙林乡,被尊为川祖。

邓子名居安,南阳邓氏115的祖先。10代入川,属于始祖学派的“永”字代,“安”字代是入川后新排列的。

第一,恶业少年和苦力学徒

1876年5月5日(端阳节)。邓子君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仙林乡湾一个6口之家的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与姐姐邓二姑、弟弟邓厚安为宋家的童养媳。

邓子君15岁时,母亲常难产而死,不久弟弟邓厚安又被杀。父亲邓竟成在双重打击下离世后,妹妹邓二姑被叔叔收养,邓子君靠捡煤打短工和搬运为生。

1895年,当时年纪轻轻的邓子不甘于牛马不如的生活,决定走出山村,寻求突破。于是我拿着唯一的旧被子回到南溪县的当铺,步行到宜宾,要了600便士作为路费。经叔叔赵福洲介绍,他成了孙荣河(孙望山的祖父)的学徒,孙荣河拥有一家“大吉祥”干鲜店和一家“全常恒”酒作坊。邓子君在“大吉祥”干鲜食品店当了三年学徒,然后在“全”酒作坊当了三年老师,之后又当了两年老师。其间,十裤首席烘培师(“陈氏秘方”第十一世孙)赵被接回,为弟子学习酿造技艺。

1903年,27岁的邓子君开始独自旅行,加入了南方丝绸之路“武赤路”的商队搬运工,从叙府出发,经过南广、越江、高县、筠连到昭通,往返于宜宾和昭通之间。先把盐、百货等商品运到昭通,然后昭通把山货、药材带回宜宾,再积攒些钱做点小生意,几年就积累了创业的原始资本。

第二,创业难,前行难。

1905期间,29岁的邓子君成为吉昌酒厂的股东。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改变吉昌酒厂只生产“蒸馏酒”(又称“土酒”)的局面,邓子君在赵的指导下,开始生产“大曲酒”。

邓子尽职尽责,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待人友善。他非常敬重宜宾石家草坊首席烘培师赵(杂粮酒“秘方”第十一世传人)。邓子君的人品和孝心深深打动了赵大师。赵生前将陈三面包师传下来的杂粮酒“秘方”传给邓子君,成为杂粮酒“秘方”第十二代传承人。

陈的“杂粮酒”按秘方酿造了两年多,但由于吉昌楼的窖池是新建的,质量并不理想。

1908获悉,拥有明代老窖的“文登丰”槽坊经营困难,不得不转让。邓子君看到了机会,经人介绍认识了蓝登三和蓝登三宜宾县河石乡的大地主小范俭。小是抚顺镇人。他有文化,知道如何去法院。三人商量:蓝登三出资,小办理外事,邓子负责生产经营,共同拥有“文登峰”槽坊,赚的钱三人平分。槽坊转让完成后,邓子君正式将“文登丰”槽坊更名为“利川永达曲坊”。

历史的机遇给了邓子君。在后来的酿酒生涯中,邓子君继承并完善了杂粮酒的“秘方”。起初,从原来的九种杂粮: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荞麦、小米、大豆、绿豆、葫芦豆中,先去掉油质大豆和碱性葫芦豆,在一个小地窖里试验了三年才成功。后来,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又对“秘方”进行了改进,选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荞麦五种谷物,并结合气候变化调整各种谷物的比例,形成了独特的酿造工艺和“五谷配方”。“五谷配方”的成功,得到了宜宾名医孙沃山的启发和帮助。灯盏是根据医学配方加减原理,结合四季气候和酒曲数量因素不断改良而成。陈秘方正式编好:荞麦半粟半粟,米糯米各20%,川南红粮补足,药渣混合放锅蒸。以新配方、新技术、新工艺,诞生了五粮浓香型白酒的新时代——邓“杂粮酒”。

1909年,邓子君采纳清末举人的建议,将邓的“杂粮酒”更名为“五粮液”。由于五粮液的原料中含有“米和酒”作为主食,怕被百姓诅咒,怕被政府查处,但只是少量生产,供自己和少数朋友享用,对外仍沿用“杂粮酒”的名称。

第三,天赐良机,奠定基础

1915年,历史机缘巧合,李传勇的“杂粮白酒”获得了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良机,邓子君通过上海李传东商行向中国代表团提交了他的“杂粮蒸馏酒——五粮液”,一举夺得一等奖,获得金奖。

1915年,事业有成的邓紫棋,年近40,才嫁给龚。1917年,龚生下邓龙光,后病逝。1920年,继罗光玉之后,又生了次子邓寿之、三子邓德福和三女邓、邓绪伦、邓。

1916,合伙人小因无力偿还“槽坊”过多借款,主动退出;兰登害怕失去自己的资本,以此作为家里急需用钱的借口。次年,他收回大部分流动资产,将固定资产转为邓子君所有,并以分期收回投资的方式退出企业(直到解放前夕才还清)。邓子君接手空壳“李传勇”,在业内朋友的帮助下创业。当时中国正处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期。邓子君被起诉是因为他没有政治背景。此外,为解决生产所需的煤和谷壳问题而投资的煤厂和碾米厂陷入困境,造成资金紧张。所以“五粮液”虽然得了金奖,但一直在小窖里少量酿酒,供自己消费或供亲朋好友使用,所以它的好名声并没有在市场上传播开来。

1929江柏年,四川大地主、军阀刘之子、宜宾商会会长,乐山牛花溪人,徐(徐福)商界领军人物。他喜欢喝酒,常年喝茅台酒。有一段时间,他的茅台用完了。一天,江柏年在江柏年位于宜宾南门关颖街的住处与宜宾著名商人孙望山(孙荣河的孙子)聚会。姜问孙:宜宾有什么好酒喝?孙答道:我弟弟邓子君最近酿了一种好酒。蒋立即派人去请邓子君(次子邓寿芝陪同,摘自邓寿芝回忆录。)来到了“符江”。姜问邓子会不会酿好酒。邓回答:酒能酿出好酒,因为没有钱,只在小窖里做过,大窖里没做过。姜问,给我做两个地窖要花好多钱。邓回答说:200两银子就够了。江柏年说:“妈的,我没跟你说钱的事。来人,给他拿半箱银子来。”他说:“你做吧,酒我请客,不管好坏。”

关于此事,孙望山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宜宾文史》中写道:“当时邓的企业正感到资金短缺,业务陷于停顿。关闭这家企业就等于没有生意。我非常高兴,立即开始生产。第一次烘焙的酒香气浓郁,但尾味涩涩的,说明荞麦籽多。反复烘焙,结果没有涩味,反而酒干了,以为玉米多了。经过研究,我准备再烤三遍。烤之前请了当时宜宾的名医孙沃山来研究。孙老师根据医方加减原理,结合四季和曲的定量情况,提出了改进建议,然后进行了第三次试生产。结果不涩不燥,香味正。蒋伯年很满意。”

得益于宜宾上层的支持和保护,这种由五种粮食科学配比,在宜宾独特的老窖、气候、水质条件下,经过十几年的历练和沉淀,在利川永大规模生产,产量的扩大,让“五粮液”走出了宜宾,走出了四川。溯岷江而上到犍为、嘉定、夹江、洪雅、雅安,溯长江而下到泸州、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认可度极高。

第四,积薄发,名扬天下

1931年,上海李川东商行又来易,在李川永买了50把镐(每把镐约140斤),重新包装约6000斤“散酒”,运到美国檀香山、旧金山等地销售,获利颇丰,口碑良好。李川东为此特地用精美的彩缎制作了一面横匾,闻名天下。第一段是“苏州李川永”,下一段是“上海李川东”。敲锣打鼓专程祝贺“李传勇”,震惊宜宾酿酒界。之后,用五种粮食酿造的“杂粮酒”也在宜宾的一些槽点开始生产,促进了宜宾酿酒业的发展,奠定了宜宾在全国的酒都地位。

1932年,为了保护自己创立的五粮液品牌不受侵犯,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大的利益,邓子君以五粮液的名义正式向民国政府申请并成功注册了五粮液商标,并在中山街铁石寨印制了“第一代五粮液商标”。“五粮液”的名声从此出现在世界上。有了“五粮液”这个牌子,“李传勇”曹芳酒业的生意蒸蒸日上,赚来的钱也用来在楠溪江老家和宜宾菜坝购置田地。

第五,时局动荡,韬光养晦。

然而,世事难料。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的1939到10,疯狂的日军飞机开始轰炸宜宾,邓子君只好带着家人在南溪农村避难。“李传勇”出租给“钟三和”裤老板经营曲酒,“五粮液”生产经营陷入停顿。

据《南溪文史选》记载,邓子君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宜宾时,随家人返回南溪。抗战胜利后,邓子君随家人回到宜宾,把李传勇接回来,交给第五人邓德福继续经营。

1948年,作为邓子君重点培养的接班人的三儿子邓德福,从外江中学(现宜宾县第二中学)毕业后,帮助父亲编写了《五粮液酿造秘籍》(后修订为《五粮液酿造精华》)。也是在这一年,在父亲邓子君的带领下,进行了生产分工。邓守志、邓德富正式接手“李传勇”槽车车间,开始主持恢复生产经营。大儿子邓龙光被分配到菜坝乡的田地里和家人一起种田。

邓守志、邓德福留下的资料显示,宜宾刚解放,一度土匪横行,交通不畅,出口困难。所有的槽都有库存堆积的问题,全市9个槽都感觉不好操作。为了找到出路,他们提出了联合经营的想法。1950下半年,李传勇、长发生、钟三和、常恒、张万和、刘定兴。1951年底,“三反五反”运动开始,企业管理无人问津,“宜宾大曲联营”就这样夭折了。

1952,宜宾专卖公司国营酒厂成立,五粮液恢复生产。也是在今年的“三反五反”运动中,邓守志因为宜宾大曲联营公司的相关业务被扣上了“大老虎”的帽子。啤酒厂工人段阳春,原是李传勇的员工。他趁机带领几个兄弟挟持邓,回到邓家中,逼迫邓子君先生交出所谓的“秘方”。“利川永”槽坊也被迫被邓以每月30元的租金租给“宜宾国营二十四酒厂”,在邓子君先生心中造成了严重的阴影。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李川永等九个槽相继出租给国家,成立了宜宾国营第二十四酒厂。自以为有多年五粮液生产经验的段阳春,指挥酒厂投入8万多斤粮食开始酿造五粮液。但由于工人没有掌握“五粮液”酿酒的关键技术,投入的粮食无法酿酒。酿出来的酒真的很乱,不是酒,水不是水,当时宜宾所有的酿酒师都解决不了。不得已,段阳春带着新酿的“酒”,陪着厂长贾善宝到邓家,讨要解决办法。邓子君先生回答:“我老了,眼睛看不清了,嘴巴也不好吃了。”我婉言拒绝了。后来宜宾市有关部门领导多次亲自到邓家征求意见,都被邓子君先生婉言谢绝。

宜宾国营第二十四酒厂投了八万多斤粮食也产不出酒,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此事被迅速报告给宜宾市政府和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地委统战部部长刘永久、市委统战部部长舒厚忠曾亲自到邓家看望邓子君,多次邀请邓子君到统战部喝茶、摆龙门阵,仍未能打动邓老先生的芳心。

第六,深明大义,拯救“国粹”

1953年5月的一天,宜宾行署新任专员李得知此事后,立即邀请邓子君到宜宾东街桃园酒楼赴宴。席间,李专员以情感人,邓子君最终被李专员的真诚所感动,给出了自己的经验总结——“陈秘方”,并承诺帮助解决问题。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引导酒厂工人从废渣中捞出了一万八千多斤五粮液。随后,邓子君被高薪聘为酒厂技术总监兼首席技师。50年代后期,随着五粮液的大规模生产,荞麦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于是用小麦代替荞麦。

邓子君当时已经77岁了,他的父亲邓德福当时没有正式职业,每天陪着爷爷坐黄包车到分散在市区的九个槽坊的每一个车间指导五粮液的生产。

考虑到宜宾长期的经济发展,时任专员的李以真情实感影响其祖父呈上“秘方”,并让邓子君先生担任“五粮液技术总监”,促成了五粮液的壮大,乃至今天“宜宾酒都”地位的确立(史实见宜宾市志)。

关于这段史实,1953年8月,宜宾著名商人孙望山专门写了一段记载:“五毒之后,在专卖公司的业务中需要酿造五粮液时,一个工人段阳春自称会酿造,去找邓家伟强行要求。他态度粗暴,把邓的酿造书拿走了,以为自己成功了,却不知书中只写明了所用的原料和重量以及酿造原理。后来公司向市场询问新造的五粮液白酒,王珊一直嚼到质量不好。他立即向公司朱主任、大德佳单宝主任反映情况,段阳春没有酿造五粮液白酒的经验,没有注意。后来才知道,公司曾派工人到邓家咨询,邓子君感谢他的耳聋和病,这是不知道的。.....前日,刘(注:宜宾地区统战部部长刘永久)、舒(注:市统战部部长舒厚忠)两位部长就近期五粮液酒变质一事进行了询问。看山是细节,指示他了解邓子君的想法,说服伊在技术上有所贡献。思考之后,他感谢明升负责人的关心。他不想为自己的创作埋没在黄土里。而且他还向王山郑重声明,他不想要报酬。唯一的要求是工人的兄弟们在工作时要听他的指示。他还说:现在母亲不好了,少则两轮,多则三次,保证恢复原状。色、味、香都可以和以前一样。王珊启发了邓子君的故事,特此声明。"

七、光辉业绩,永载史册。

1956年,在邓子君的指导下,“五粮液”白酒在轻工业部主办的全国名曲白酒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是在这一年,在宜宾市(现翠屏区)CPPCC一届二次全会上,邓子君被增补为CPPCC委员。

1959年,国营二十四酒厂正式更名为“地方国营宜宾五粮液酒厂”。厂名和产品名的统一,为五粮液酒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粮液创始人邓子君今年9月24日在宜宾市顺河街道李川永的家中驾驶吊车西行。

1963在第二届中国名酒评选中,严肃的酒类专家给予五粮液“香气悠长、口感醇厚、入口甘甜、清咽、风味和谐恰到好处,尤其是酒的综合口感”的高度评价。最终,“五粮液”被评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获得中国名酒称号。“五粮液”从此成为中国名酒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