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先秦时期的重要任务!谁来帮帮我。!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1,基本线索

这个单位涵盖了从654.38+0.7万年前到公元前2265.438+0年秦统一前的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1)原始社会(略)

②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

①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00年)由虞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确立的时期。

②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从唐朝建立到灭亡。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这是奴隶制的发展时期。

③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亡于周幽王。它建立了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是一个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4)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落、大国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思想文化领域活跃的时期,是奴隶制和封建生产关系解体的萌芽期。

(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合并大战激烈,地方大一统形成。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用政权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封建生产关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融合加强,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2.基本特征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形成)、商(发展)、西周(鼎盛)、春秋(瓦解)四个阶段;(2)在政治制度上,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加强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导致了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瓦解。春秋时期的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灿烂。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的形成。

政治:①周王室衰落,权力下移,政权逐渐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和变革,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从分裂走向统一。(3)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民族逐渐形成。

经济: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萌芽并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的大发展:铁和牛耕的使用;手工艺技术有了重大创新。(3)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文化:①百家争鸣,百家争鸣。②科技领先世界。3文艺辉煌。

骨干知识整合

1,社会政治变革与发展

(1)原始社会(略)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君主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以分封制为主的政治制度。

①夏柒用王位世袭制取代了退位制。夏朝建立武装力量,设置官职和监狱,制定刑法,完成国家机构,全面形成奴隶国家。

②商朝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和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灼刑显示了奴隶制的残酷。

(3)西周奴隶制体系完备,经济上实行景甜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维持着中央与地方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主要事件有武王之战、牧野之战和“中国暴动”。

(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奴隶制秩序被破坏,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局面。主要事件有葵孟、城濮之战和关中改革。

(3)封建社会形成期——战国:争霸战争不断,政治格局多变,诸侯国减少;新的国家税收制度和法律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通过各国的政治改革,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被废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新的封建制度最终确立。主要事件有三族分晋、田代齐、长平之战和商鞅变法。

2.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

(1)原始社会经济(略)

(2)奴隶社会经济(略)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教的普及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封建制度的建立,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工人个人地位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灌溉的进步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铸铁的软化处理技术,金银错位和夹紧技术的新技术,手工业专著《花王公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些政治和商业中心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3.加强民族融合。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所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秦朝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剧变,人们观念的变化,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高峰。(2)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3)出现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文学成就,其中《诗经》、诸子散文、屈原、离骚是其代表。④绘画和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杰出的科技成就,尤其是天文学、物理学和医学。

对法律和方法的理解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历史大变革、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我们要特别注意分析社会转型的表现和原因,并用实例说明这一历史现象。同时要关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2.掌握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要总结其发展规律,如工具创新、生产技术进步、统治政策、水利建设、社会变革、人民劳动等。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正确认识以商鞅为代表的战国变法运动的起因、内容和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社会改革的认识。

4.根据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百家争鸣等文化现象的成因,关注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5.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原因;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思想文化上的成就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必然反映。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1,基本线索

本单元包括秦汉时期的统治,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主要包括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边疆民族的发展、对外关系、文化成就和特点。秦汉时期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中国封建大一统的第一个时期,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2.基本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并巩固。刺史制度、检察制度、郡县制、封建制不断发展;(2)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现: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3)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扩大;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2)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④经济发展主要在北部的黄河流域;⑤对外贸易频繁,开通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文化上:①秦汉文化特色突出;②科技成果突出,出现过多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③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及相关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⑤相对于“君权神授”等迷信思想,出现了唯物主义思想;⑥在历史、文学、雕塑、绘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骨干知识整合

1,政治发展

(1)完全统一

秦朝结束了封建领主争霸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并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2)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

秦始皇把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的统治思想。汉武帝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意识形态。

(3)政治制度

秦汉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创造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

A.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秦朝的建立:中央建立三公九官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

C.西汉初“汉承秦制”,沿袭中央集权专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县州并行制,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d东汉初,监察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②秦汉时期的其他开拓制度。

A.汉武帝为了加强地方监督,建立了刺史制度;东汉时期,刺史制度进一步发展,周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

b、汉代实行的检察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

C.汉代实行的户籍制度既是封建国家管理人民的制度,也是一种劳役制度。

(四)农民起义

主要有秦末的陈胜、光武起义和汉末的黄巾起义。起义爆发的原因:一是封建徭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二是封建统治残酷;第三是政治黑暗。陈胜、起义以反秦暴政为号召,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新王朝建立后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一些调整。

2、社会经济(略)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取得新发展。通过战争与和解,探索与发展,解决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

(2)秦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加强了对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长城。秦重视边疆地区的发展。

(3)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越族、西南少数民族以及西域诸国都与中原有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与接触。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实力弱的时候采用亲平政策,实力强的时候进行军事打击。张骞、班超等人与西域结缘,使中原与西域日益密切。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此外,西南设县,加强管理。

(4)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流,这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大,已经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至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安息、大秦建立了直接联系。

5.文化成就

(1)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是对先秦时期文化成果的总结和升华,为后来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化特征:①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前列;4气势恢宏。

(3)杰出的科学成就:在天文历法方面,汉武帝制定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书,西汉太阳黑子的记载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记载;张衡在东汉时期对日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九章算术》的许多重要成果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等大量医学书籍,有张仲景、华佗等名医。汉代,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4)哲学与宗教发展:①西汉时期,董仲舒的理学取得了统治地位。(2)东汉提倡唯物主义,代表成果是王充及其著作《论衡》。③古代宗教基本形成新格局:佛教传入,汉明帝重佛;道教应运而生,《太平经》是其主要经典。

(5)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①《史记》、《汉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典范。②赋和乐府诗成就突出。(3)雕塑辉煌,绘画艺术丰富多彩。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对法律和方法的理解

1.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奠定的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科技文化辉煌的时期。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上把握单位时代特征,总结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提高总结、比较、概括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从学以致用的理念出发,学历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在研究这支部队的历史时,要注意总结秦亡汉盛的经验教训,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服务。此外,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出现了多次分裂,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最终实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考察集权专制主义,首先要说明其含义和特点,从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的特点来把握。有必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制度,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其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其消极影响是次要的。

4.把握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以正确的民族观理解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既包括战争,也包括和平,特别注意和平的通过及其影响(如示君以塞上)。要明确和平是主流,尤其要把握战争是两败俱伤,和平是两利;民族之间的战争只能分为正义和非正义,没有侵略和反侵略的属性。

5.对中国对外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始于汉朝,汉朝与日本、朝鲜、中亚、西亚、南亚、欧洲都有交往。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增加的内容,要注意。

6.了解秦汉文化的文化特征,总结秦汉时期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如造纸术、浑仪、地动仪、马飞散等。注重成功的条件,如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民族间联系、扩大对外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