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有哪些老八景?

檀山的肖春

阳江八景之首是“年山春晓”,又称“年山春树”。邙山,位于江城黟县公安局旧址后面,因山形“邙山”而得名。阳江因这座山而得名年城,杨沫也因流经其西部而得名日年江。在这座鲶鱼山顶上,有两棵南宋时期种植的木棉树。到了明清时期,树木雄伟,枝干直插云霄,高达三四十米。树苍劲雄伟,宽达数十圈。

每年仲春二月,两株木棉树盛开,红花如火,黄心如焰。尤其是朝阳初升的时候,阳光与红花交相辉映,云朵皆红,春光满江。最奇怪的是,30里外的北津港的海也是红色的。阿清诗人林忆莲说:“木棉经年养气,年年送暖风。曾说二月火烧,远处映山。”

几百年来,年山顶上的两棵红棉树一直被当作阳江的象征。可惜其中一棵最大的树在几十年前的一场雷雨中受损,两棵树都被砍倒了,于是“莽山春晓”的一幕荡然无存。

龙涛·秋月

江城以北五公里处,有一条龙村,杨沫河从其北部流过。据大清统一的记载,在古代,河水来到这里时,相当汹涌,水声哗哗直响,激起一堆堆白浪,后浪推前浪,上下翻滚,将这里的河床冲击成万丈深渊。它像一条巨龙腾跃而过,因此“龙涛”的名字由此而来。

河两岸树木摇曳,远处烟树朦胧,如画如诗,景色宜人。尤其是中秋节晚上,天高云淡,月光如水,把龙涛村的这一段河照得白白的。这条河的水银波闪闪发光,像一条蜿蜒的白练。这时,天空中又大又圆的月亮倒映着河心,天空中的河中形成了两个皎洁的月亮,太神奇了!夜半时分,岸上寺庙的钟声传来,更显得清澈,更有诗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秋月照在静夜时,河中的“双石”幻化成采莲船,船上载着几个仙女,各持琵琶和笛子,一边划着船与月亮嬉戏,一边合奏。微风习习,仙女飘飘,音乐升腾,音韵悠扬。两岸的村舍,在月光的映照下,亮如白昼,一针一线不难穿过。因此,也有人说,在古代,龙涛的村民晚上依靠月光照明,所以他们不需要购买石油来照明。

南宋孝宗惜春五年(1178)考上高中的阳江才子曾曾就此景作诗一首:“龙涛饮双虹,万里风月清秋爽。倒水采花艳,林中霜月玲珑。椎惊雁催夕照,浮鸥旁垂钓听夜钟。几番秋意野,无诗。谁一样?”这是现存最早的赞美阳江风光的诗。此后,各个时期诗人的优秀作品代代相传,如“龙涛的秋月烂如银,她来了特别注意。万里清风浪,空江何处寻重轮”等等。

石觉禅林

石觉寺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以南三英里的杨沫河畔。它坐北朝南,占地4000平方米。“石觉禅林”是阳江八景之一。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与开元楼旧址相连。历代共重建五次。清顺治十一年(1554),彝族人陈、捐地建观音阁,挖出一块石头,刻上“石觉”二字,故改名为“石觉寺”。康熙三年(1664),修建大佛殿和准提阁。乾隆十三年、嘉庆二十二年两次重修,建文昌阁。道光二十七年(1847)再次重修,民国五年(1910)再次重修方丈。民国12年(1923)开凿放流池,民国16年(1927)修建八角亭拱桥。1945年,雪峰大师(清尘大师)再次重修,加高了正殿,增加了客房和禅房。寺门的横幅“大漠福地”是明代当地神仙朱载灿写的。“沙漠之河”两岸的石缝?三昧;《伯顿山》是清代状元林昭堂所著的一部指禅。八角亭石碑上的“登临彼岸”二字是苏东坡所写。这座寺庙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宗教政策实施后,寺庙经过十几年的修缮,面貌焕然一新。赵朴初先生题词“石觉寺”气势恢宏,为寺庙增光添彩。千佛塔高耸入云,登塔远眺,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寺内碑刻15,收藏佛经100。

秦洛·曹亚

秦洛山,离阳江市20多公里,高448米。相传晋代尚书郎罗汉曾随秦漫游此山,故名。

秦洛群峰重叠,被称为百岭。在南北山脊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堆叠着一系列巨石。清澈的水和清泉从岩石的缝隙中涌出,奔腾而下。山石嶙峋,泉水流过,与脊石碰撞,水波跃动,古筝声悠扬,似竖琴。“秦洛·曹亚”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阳江古八景是阳江(县)人心中永恒的风景。

在流动的泉水下面,有一个由巨石围成的水池,直径约为100米,水深清澈,故称“龙潭”。龙潭之上的山上,有一座形似琴的石雕,另一块石头上刻着“敏捷如形”四个字。历代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关于这个景点的诗。汤显祖,明代著名戏剧家、礼部总监,万历十九年(1591)被贬至广东徐闻县任典史,途经阳江。《秦洛》诗中有一句:“秦洛怎能藏君子,夜来海风吹走弦。”秦洛山顶上有一个石棋盘。据说古代有神仙在这里下棋。龙潭河在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后,石河口建了一座水库,在方圆境内占地十余里,集雨面积达千米。远远望去石河水库,水中的山犹如海中的岛,风景独特。

北山石塔

东山石塔,又名北山石塔,位于阳江东半里的东山(今北山公园)上。曾被称为“东山春石”、“北山苍翠”、“红岭古塔”。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光绪年间(1876)重修。它是阁楼上的花岗岩结构,是省内唯一没有灰烬的石塔。高度18.5米,* *九层。它由1000多根重达数百公斤的长方形石条组成。塔身向上逐渐变窄,美观大方,造型巧妙。上面有四个字“福禄来朝”。塔旁有一块著名的瑞和石,也叫莲花石,形似一朵巨型莲花。瑞合石高5米,宽5米,刻有“瑞合”二字,直径1米。石塔如笔,直上蓝天,是阳江唯一的珍贵古建筑。

l983年再次重建,用花岗岩石代替塔闸,在塔基础周围铺上宽8米的花岗岩板条,并修建双石柱以稳固塔基础。再次雷击,1991年,然后重建塔闸,加装防雷装置。阿清诗人林忆莲称赞石塔说:“石塔在城东,石松点缀工人。一支健康的笔支撑着笔汉,把写作的高峰独自留在大海里。”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园,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于1957,重建于1984。烈士纪念碑内有许多革命烈士的骨灰盒,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山公园还有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等景点。

摩崖石刻位于烈士纪念碑后面,有“瑞和”、“恩平宋”、“惜春亭”等

王太后的童话

阳江以东三里处有一座小山,大约在鸳鸯湖以西。相传太后曾在此下榻,故名“太后山”。

后来,人们在山上建了一座王太后庙,周围种满了果树和鲜花,成了一景。“太后帮”也因此得名。太后殿前,有一幅镌刻曾越平的对联:竹影摇香铺夜;桃花闻起来像武陵春天。“冯晴蓝捷也有一副对联:“不信瑶池太寂寞;爱情在海上建造了一座宫殿。“前人赞诗犹多,如:寻时何须去瑶池,东郭迷中犹有诗”;“仙范与道隔绝,太后何以留于此”;“荒山有幸来仙道”等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太后山上建了一个麻风病人之家,游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天,太后尚钢上的寺庙被烧毁,“太后的童话”早已成为过去。

金吉瑞和

瑞和石位于北山公园。金鸡瑞和是阳江历代著名景点之一。它曾被命名为“东山春石”。瑞合石莲花含苞待放,平如镜,立于北墙上,高5米,宽5米,刻有“瑞合”二字。宋宪春八年(1272),南恩州获得大丰收。据说在这个县有两穗大米,这被认为是来自天堂的好运的标志。此时此刻,寿土府九大领着一家人去“瑞和”留念。瑞河石刻为研究阳江历史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周宇唱晚了

西浦,应该是整个西塞,但“西浦渔歌”指的是夏塞地区。在古代,阳江市的渝州路和河对岸的霞色都是杨沫河冲积的沙洲,也是当时渔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当夕阳西下,渔船归来,渔民们就唱啊唱。天光、水色、帆影、渔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每天晚上,渔歌总是唱到二更。当时沿河的沙洲上长满了榕树,在树荫下织网的渔民妻子们也参与了这渔歌的晚唱。渔父的歌大多是咸水歌,充满了葱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西浦渔歌》原名《渝州晚唱》。后来禹州这边建了很多店铺,所以渔船回来的时候都集中在西塞那边,所以改名为“西浦渔歌”。

历代文化人都对这个景点赞不绝口。阿清诗人林忆莲写道:“夕阳西下烟笼,渔人唱晚。遮光灯,红扇在岸,歌混过江。”阿清诗人李春元写道:“潮来犀浦听渔歌,乘江兴浪。半夜高弦响,问谁载月多。”

古时候“西浦渔歌”的原址在阳江造船厂、水上学校一带,现在阳台上有很多建筑,又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