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中国史》书评

丰富、美丽、简单、平静——读伊佩霞的《剑桥插图中国史》

《剑桥插图中国史》最初是为英语世界的普通读者编写的。这本看似万能的中国书,并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书。虽然它的长度,文字和各种解释加起来只有30万字,但它讲述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最近的历史。事实上,它的每一段都写得浅显而深远,需要仔细阅读。

很难想象一本外国人读的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读物能写得如此简洁准确。这本书的第一章讲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西周东移。其中讲到了商朝。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散落在华北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出现了更为复杂的青铜文明,其标志是文字、金属冶炼、马匹驯化、阶级分层和稳定的政教统治。

用这么短的一段话,把商文明的时间、地理位置、文化阶段、一般属性、基本特征都展示得清清楚楚,一定会让有一定素养的读者立刻感受到一种阅读的快感。而作者的高明之处远不止于此。比如解释商朝的“政教”,作者说:“商朝不仅建立在军事力量上,而且牢牢植根于宗教仪式。商朝国王在对至高无上的神“皇帝”和皇室祖先的崇拜中扮演了僧侣的角色,并使其政治权力合法化。换句话说,这是因为在死者中,他的祖先最能与皇帝沟通;而他是最能和祖先沟通的。由此可见,国王最适合治国。”

本文通过对商王宗教仪式意义的具体提示,分析了商代政治与宗教的“逻辑”:用词准确、清晰、精辟,作者仅用约4000字,就想深入浅出地解释商代的历史。对于特别重要的问题,如商代的表意文字,作者更关注其表意形式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意义,并强调这种表意文字与“精英”阶层形成的关系,以及与“中国文化扩张和覆盖的过程”的关系。

这本书的作者对中国许多地方的历史都有深刻的了解。比如,在谈到晚唐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危机感和有识之士对政治文化基本问题的思考时,她以杜佑和韩愈的异同为例,清晰地分析了各自的原因,总结得也很好:“杜佑主张循序渐进地追溯历史的发展,而韩愈认为我们可以抹去中间的世纪——笔,跳回到遥远的古代。然而,两人确实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一致。比如他们对汉代以来一直流行的君主受命于天的理论不感兴趣。而且他们都有一种乐观的精神,认为只要世界上有好人行动起来,一切都会变得更好。”一个有经验的、敏锐的中国读者,读到这样的文字,即使没有读过杜佑、韩愈,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甚至体会到他心中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气质。

因为他熟悉中国历史的大致进程,同时又能抓住历史的关键点,所以作者虽然惜墨如金,但在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和对重要历史问题的提醒、分析、总结时,仍然显得非常冷静,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让人读起来并不觉得尴尬。就这样,作者的历史笔法,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再到民国,乃至中国人民。她对中国历史的看法是积极的。她向英语世界的读者明确表示,虽然历史学家总是关注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但她绝不会认为中国的未来走向早在它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决定了。因为,“这种观点似乎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忽视了他们应对新情况的创造力”,而她自己也想“把历史遗产尽可能塑造成一种资源,而不是枷锁”。

无论如何,在这么短的文字里,很难讲出这本《焦健图解中国史》的好处。它的内容真的太丰富了。这本书还对海外华人等写中国通史的人很少关注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所以,在剩下的篇幅里,我想谈谈我在编辑这本书时最喜欢的一些特色。赶紧多说两句。首先要说的,当然是附带的大量图片。在这些图片中,有精美的青铜礼器、敦煌壁画、古代字画、瓷器、古代陶器、装饰品、纺织品和考古遗址照片。此外,书中还附有各种地图和图表,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领土、人口等问题。所有这些图片都配有非常好的说明。例如,在该书的第二章中,有一幅曾侯乙墓中埋有铃铛的彩色图片。它的解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讲解图片,介绍当时的一船乐器,另一部分介绍早期音乐的内涵。它说:“早期的思想家认为音乐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也有人说:“西方古典哲学广泛使用视觉‘几何’语言,而中国传统更多地使用听觉‘连接’语言。”其精辟的分析,只有读者自己读过原文,才能欣赏。此外,文中提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作品也附有一些诠释。比如孔子就配有对《论语》的解读和部分原文节选。《红楼梦》也是如此。

最后,我想说,上面提到的一切都是通过它的中文翻译传达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