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课-知识整理
背景:
1.政治:雅典城邦的出现(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会和行政机关的建立。
贵族国家的建立(公元前8-6世纪)——贵族拥有专属权力,平民却没有权利。
2.经济发展:农业、工业、商业和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民间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沿海派”
4.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改革:
1,内容:经济上,“下达减负令”;鼓励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建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议会的权力;建立“400人会议”;建立公民陪审团法庭。
2.作用: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3.特点:以公正中立的政策解决社会矛盾。
评估:
1,历史意义: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2)打破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④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它的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奠定了基础。
2.历史局限性:贵族在国家权力中占绝对优势,下层平民并不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的残余和贵族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政治局势动荡。
2.商鞅变法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和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土地的增加和新的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井田制的解体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阶级的形成,新地主阶级的出现,要求变化。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变法维新(魏国李悝,楚国吴起)。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以农谋富的经济改革:弃矿田开楼房;重农抑商,重奖农织;统一测量
2.军政改革:奖励战功,建立二十级爵位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推广郡县制,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制定左联法。
3.文化习俗改革:《焚书·明法令》;改革社会习俗,父子分离,一夫一妻制
三、评价:秦强大,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秦国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它在秦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表演
在经济上,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改变,矿区已经废弃,土地私有制已经基本确立。这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给秦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它打击和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改善了封建国家机器的功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
军事上,奖励战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周天子派人送礼,诸侯派人祝贺。
3.局限性:轻视教育,主张对轻罪重罚;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不要与旧的制度、文化和习俗划清界限
4.负面影响:
严酷的法律和高压的文化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产生了负面影响。
压制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鼓吹君主专制,选择了错误的政治制度方向,为后来的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3.王安石变法
一,改革的原因
(A)经济上:冗员、冗兵、冗费——导致贫困。
1.背景:为防止割据势力分裂,赵匡胤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集中,强化中央集权,弊端明显。
2.缺点:
(1)多余的士兵:(1)自赵匡胤以来,每一个灾难年都有难民被编入军队。(2)从全国各地选拔精兵入皇军。③预防
辽和西夏入侵,在边境驻扎了大量军队。
(2)冗官:(1)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一官多能。(2)每年通过科举制度和恩赏方式授予大量官职。(3)官僚们各自为政,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的官僚体系日益受到侵蚀。
⑶冗费:①巨额军费和官饷(冗官、冗兵)。(2)大规模建筑,修建庙宇。(3)皇室开支在增加。(4)每年给辽夏“旧币”(多余的费用)。
3.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造成贫困。
(二)军事上:战略不当,在辽夏战争中失败——导致弱势局面。
1,策略不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空,守外空”的政策,朝廷一半的军队驻扎在京城及其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⑵频繁调动:朝廷军队轮流驻防京城,形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2.辽夏之战失败:(外敌入侵)
(1)与辽作战:太宗防御被动,但1004年的扎州之战胜利,结果是屈辱的“扎元之盟”,年币白银10万两,帛20万匹。
⑵抗击夏:屡战屡败,经过谈判,我送给西夏“年毕”白银72000两,丝绸153000匹,茶叶30000斤。
(3)战争的结果:不但辽国和西夏的威胁没有解除,人民还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与统治集团的矛盾尖锐(内忧)。
1.原因:(1)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以至于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权贵兼并。
(2)官僚暴君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阶级矛盾激化,各地相继爆发起义,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沉重的打击。
(4)开球——《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改革弊端。
2、节目:“答一手招十件事。”
3.中心:整顿官管。
4.结果:只持续了一年多,1045失败。(范仲淹罢官后写《岳阳楼记》)
5.理由:(1)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宋仁宗逐渐动摇了,他写了一封信来废除这项新法律。
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拉开了北宋改革的序幕。
二、改革的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2.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4.宗旨:挽救危机,富裕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及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拯救统治危机的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三、改革措施:
(一)富国法(金融管理法)
1,思路和策略:
(1)对社会问题的认识:(1)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是支出太多,而是生产太少。
(2)农民的贫困是由于官僚对土地的兼并和政府强加给农民的沉重徭役。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百姓不给钱,国家省着用(依靠农民主动开发自然资源,主动开源,而不是被动缩减开支)。
2.具体措施:(商业措施:等损法和易市法。农业措施:青苗法、服役豁免法、农田水利法)
⑴等损法:①内容:出货需要了解各地的生产情况和北宋朝廷的需求,就近采购,节省价格和转运的人力成本。(2)功能:a .政府的物质需求和东南财富的物质供给协调良好;b .减轻了纳税人许多不合理的负担;c .节省运费和进价,增加财政收入,避免囤积。
(2)《法》的内容①: A .政府出资在开封府设立“史燚吴”,低价收购商贩难以销售的商品,然后在市场短缺时再行出售。b .商贩可以分期分批赊购政府仓库的货物,销往全国各地,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
②作用:制约大商人的市场控制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青苗法(1)内容:各州县每年借钱或粮给农民两次,收获后偿还,另加利息20%。(2)功能:保护农民不受高利贷侵害,增加政府收入。
(四)征兵(免役)法①内容:废除以前州县公务员轮流担任的办法,改为州县出钱征兵,按户收取所需征兵费。②功能:减轻农民军官的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扩大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农田水利法》的内容①: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物资由当地居民按户级分配。(2)作用:各地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成良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均税法的内容:政府收回土地,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进行分类,作为税负的依据。(2)作用:克服官僚地主隐性财产逃税和土地税不均的弊端,增加国家税收。
(二)强军之法
(1)《孙子兵法》的内容有:a .简化合并原帝国军,消灭老弱,训练整编军队;b .在全国各地设置专门负责训练军队的将官,分别教导和守卫地方军队。②作用:改变了越防法中士兵与将领脱节,战斗力较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嘉宝定律①内容:a .每十个农民有一个保障,五保有一个保障,十保有一个保障。b宝丁农闲时准时集合练功,晚上轮流巡逻维护治安。(2)作用:使全国各地的壮丁都能接受军事训练,参加正规军,使国家的军费开支逐步减少,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3)护马法的内容:废除依赖政府的牧马监,实行私户养官马的办法;同时,有了优惠政策,人们积极养马。(2)功能:节省宫廷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⑷设军器监①内容: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兵器制造,并按其精粗制作进行奖惩。(2)功能:军事装备制造逐渐完善;产量增加了,数量够用十年。
(3)培养人才的方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之变是革除旧布的开始)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通过义选秀才,从诗、书、易经、李周、礼记中任选其一。
(2)作用:选拔大量能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统一思想,培养改革型人才,关键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2)原因:①国子监作为中国最高学府,长期以来就是高官子弟装点门面的地方,一直名存实亡。(2)国子监被保守派主导,成为反对变法的舆论阵地。(甚至用“王莽变法”这个问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整顿国子监,将维新派的《诗义》、《书义》、《周易立》(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材料,也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功能:使学校成为改革法律、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的场所。
3.人才培养方法的影响:王安石的创新思想广为流传,直至北宋末年。
四、改革的成果和认识(短期改革)
1,改革的伟大成就: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改变贫困状况: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社会经济大发展,国库储蓄够用20年。
⑵抑制兼并,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限制隐田逃税。
(3)改变弱势局面:扭转西北边防屡战屡败的局面。1072年,王绍延伸数千里,这是北宋空前的军事胜利。(强兵措施)
2.改革失败
(1)失败征兆:司马光当了宰相,新法相继废除。
(2)失败原因:①变法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强调财务管理,新法实施过于激进。(3)宋神宗在变法后期摇摆不定,司马光死后当上了宰相,从而废除了新法。
(4)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导致新法害民的现象。⑤指导思想错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3)失败的教训:改革是艰难的,充满阻力的,改革者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注意用人。
3.改革评估:
(1)改革不足:(1)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
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政治改革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没有根本改变农民负担沉重的状况。
依然沉重。
⑵进步意义:①增加了政府收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⑷改革的启示:参见探究1的理解部分。
探讨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谈谈你对变法的理解。
(1)相似之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强兵这个富国。(2)改革得到王权的支持。(3)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④变法的内容触及旧势力的利益,遭到旧势力的激烈反对。⑤一切改革都是调整生产关系。
(2)差异: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
当统治时期岌岌可危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④不同结局:前者成功;后者失败了。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无论改革者的个人命运如何,改革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护和维持。③改革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勇气。
4.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
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
(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过着悲惨的生活。
(3)自由农民耕种公共土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
(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持续,农奴制危机加剧。
(2)俄罗斯工业举步维艰:特点:发展缓慢,落后。表现:①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②蒸汽动力少。工业生产的所有部门都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原因:农奴制的严重障碍。
(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党员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背景:都是受西方社会进步的影响。
区别:主要活动不同。十二月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知识分子的激进活动主要集中在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发动战争有以下目的:①扩大在中国海和西亚的影响;②转移国内矛盾。俄罗斯失败的原因:英法势力强大,制度先进;俄罗斯政府腐败和社会落后的根源是农奴制。对俄国的影响:加剧了农奴制危机,促进了农奴制改革;俄罗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欧洲大陆霸权地位动摇。
第二,改革:
1,改革的酝酿
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局势动荡。国外:国际地位下降。(2)特点:缓慢而谨慎
(3)表现:通过舆论减少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一个委员会。(4)原因:阻力大;吸取以往改革失败的教训。(5)结果:改革法案通过。
2.内容:“219号令”
(1)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2)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得到地块;农民需要支付高额赎金来赎回他们的土地。③组织管理:加强村社对农户的管理。④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为改革过渡期。
第三,改革的进步与局限
1,自然:资产阶级自然改革
2.先进性: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局限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大规模掠夺。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②目的是巩固沙皇的专制统治。
第四,改革对俄国现代化的影响:
1,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劳动力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表现:65438+资本主义农业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俄罗斯农业的主体。
各大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业作坊到机器工厂的转变,产量大幅度增加。
特点:落后于西欧;严重依赖外资;不同的发展
2.推动缓慢的政治变革。
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维护其统治。
主要措施: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选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但有财产限制。
司法体制改革:取消等级审判制,实行公开审判制,但农村不变。
军事和教育方面:略。
反映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推动了俄国由封建帝制向资产阶级帝制的转变;加速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
3.把矛盾推向更深层次——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表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很穷,反抗斗争不断。
民粹主义——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满;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活动:在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刺杀亚历山大二世。
5.明治维新
一、历史条件:
(1)德川时代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德川时代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改革力量的形成:中下层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在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外敌入侵: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贸易、领事裁判权、约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
(2)武装帷幕成功落下;
(3)明治政府的建立;
二、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措施概要:
项目内容和目的
政治(1)废除封建郡县(2)加强四人平等的中央集权
发展经济,拓展国内外市场,发展资本主义。
文化崇尚“文明”,努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西化社会生活习俗,发展现代教育。
征兵为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2、1889日本宪法:
内容: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
(2)臣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违反自己的义务。
(3)议会由上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任期分别为终身和7年;众议员任期四年。
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法官由天皇任免。
性质: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基本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特点:①与西方资产阶级宪法相比,极其保守,封建色彩浓厚;(限制)
(2)皇帝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力;
(3)议会、内阁、法院只是协助天皇行使权力的机构,实际上不能独立行使权力。
进步性:宪法承认人民的选举权、担任政府官员的权利、生存权、交流权和信仰宗教的权利。
3.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和局限性;
特点:依靠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垄断组织出现较早。
②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影响。
局限性:①自然资源匮乏,岛国小,国内市场很窄,封建残余还很多。
(2)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度远不及西方列强。
影响:因为不如西方列强,所以采取军事手段为国内垄断资本获取市场和原材料。
三、成功的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②小集团推翻了德川时代;③该集团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有效的改革;④列强集中侵华,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第四,历史影响:
进步:对内:使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东方强国。为亚洲各国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经验。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大部分权力是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武士阶级)。
军国主义的实施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和扩张。
动词 (verb的缩写)日本现代化的表现:
1.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2.政治:实现了从早期中央集权到晚期宪政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宪政国家。
3.文化: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影响: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为亚洲邻国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现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要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导班子。
明治维新领导集团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团结一切力量反对幕府。
但是,戊戌变法的领导集团没有实权,缺乏斗争经验,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二,要有领导改革的实权。
日本维新的领导人大多是从旧名武士中分离出来的,他们掌握着维新的领导权。
中国主要是一个有改革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国内的死忠势力非常强大。
第三,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日本明治维新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建立完备的学制,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培养人才。
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进行了教育改革,但仍未能完全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人才。
第四,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的先进文明。
日本非常重视并接受外来先进文明的同化,充分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而中国却固守自己的传统,傲慢保守,无视外来的先进文明。
第五,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利用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
中国当时正处于列强在中国的激烈争夺之中,维新派失去了各国联手支持反动政权的有利时机。
第六,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6.1898年的改革运动
一、政治改革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初期发展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爱国商人“实业救国”思想的宣传;清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放宽限制,允许私人办厂;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企业。
3.阶级的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代表人物:王涛、薛福成、郑等。
目的:挽救民族危机,缓和社会矛盾。
主张理念:(同时采纳西学,改革壮大自己。)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与外资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会。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了社会思潮,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百日维新:
内容的进步与局限
政治上办报,裁减冗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性:没有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投资工厂打开了矿产进步之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消灭绿营实践西法的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改革者的培养。
弃文教、留学、改良书院: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侮。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持久的组织领导力;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2)改良派采取的方式方法有缺陷。(3)客观: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2.历史意义
(1)这是一场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改革思想改变了中国人的心态,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时尚,改革成为一种潮流。清末新政以变法图强为例。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变法维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醒了现代民族意识,推动了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3)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变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性质: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