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砚台是如何发展的?

汉砚的质地以石头为主,没有特别的砚材,但坚硬耐磨。在造型上已初步表现出美化趋势,纹饰和造型多受同时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砚身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砚盖与砚身相配,保护砚面。砚顶和砚脚多以鸟兽为装饰,厚朴为古拙,惟妙惟肖。

战国秦汉以后,砚这种文具逐渐形成了配套,砚也逐渐从多种研磨功能转变为书写,完成了从研磨器到书写砚的转变。

到了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人工手揉墨,砚台的制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方形的人造墨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需要用杵或者石头研磨天然或者半天然的墨水。用磨石、杵研究墨,越来越笨拙,于是逐渐被历史淘汰,但秦汉时期,这种新砚还没有普及。

汉代砚台的制作水平大大提高,纸的发明对砚台的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砚台翻新,不仅有石砚、瓦砚,还有玉砚、陶砚、漆砚、青铜砚。它们是方形或圆形,山形或龟形,有些有三条腿。

汉代砚的形状趋于规则,以圆形和长方形为主,磨石的尺寸也比以前小。圆砚附三条腿,有凸起的盖子,盖子底部留有凹槽,以容纳盖砚时的磨石。精美的圆形砚台往往在封面上刻有螺旋纹,如河南南乐、宋更洛汉墓的砚台。

汉代还有一种石砚,有铜砚盒,常呈兽形。安徽肥东出土一件,江苏徐州出土一件。徐州的兽形铜砚盒是珍贵的古代文物,鎏金,盖银云,镶嵌红珊瑚、绿松石、青金石。

汉代也有簸箕形砚。保存最早的砚台出土于Xi安郭家滩,刻有东魏武定七年。东魏武定七年,549年。

汉代官砚的主流风格是“神风雄壮”,器物给人的感觉是帝王之气,吓人。至东汉,三足砚兴起,多为兽足。汉代的三尺砚是足砚的开始。

汉代的社会伦理还处于崇天、崇神、崇鬼的时代,汉代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体现在这些承载着礼乐、神秘主义的造型、图案等器物上。漆器、陶器等都模仿青铜礼器,都有三足,所以砚台做成鼎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魏晋时期,瓷砚在中国也很流行。起初为圆形三足,形制大体沿袭汉代。这时瓷圆砚下装了一圈柱脚,也叫碧永砚。在瓷砚发展史上,碧雍砚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造型。比雍是古代皇帝讲学的地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瓷器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陶瓷砚台,其中以满盘砚台最为流行。此时的瓷砚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形制仍以带足圆居多。

对比这一时期出土的瓷砚,发现砚面四周有一道“堤”,即母子口。砚台中心也由平坦向中部缓坡隆起发展。这也是后来碧雍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