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的历史和信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制造和使用了书写用笔。当时,笔的名称很多:吴称之为“法”,颜称之为“符”,楚称之为“兴”,秦称之为“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笔”成为确定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相传我们用的毛笔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孟括率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作战。双方激战,战事旷日持久。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撰写战况报告,递送给秦王。
当时,人们通常将简牍蘸上墨水,然后在丝绸上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然是武将,但文采十足。用上面提到的那支笔写战报,常常让他觉得影响了心智。
那种笔又硬又硬。写不出几个字,就得停下来蘸一蘸。如果你蘸太多的墨水,它会直直地往下滴,而且会弄脏非常昂贵的丝绸。孟天前有过改笔的想法,这次又想写很多情况报告,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战争期间,蒙恬喜欢去野外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到军营。由于兔子撞的次数多,拿在手里很重,地上夹着一条兔子尾巴,血在地上拖着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一看,心里不禁一动:“用兔子尾巴写字,不要用普通的笔,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后,蒙恬马上割下一只兔子的尾巴,放在竹筒上,试着用它写字,可是兔子的毛有光泽,不吸墨水,写在绢上的字断断续续。蒙恬试了几次都没用,一根丝都浪费了。一怒之下,他把“兔子刷”扔进了门前的岩石坑里。
蒙恬不甘心失败,还是抓紧时间考虑其他的改进方法。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呼吸点新鲜空气。走过岩石坑时,他看到了自己扔掉的“兔子刷”。
蒙恬捡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了,颜色变得更白更软了。蒙恬大受启发,立刻跑回军营蘸墨。这时,兔子的尾巴变得很“听话”,吸足了墨水,写字很流畅,字体也变得圆润了。
原来,岩坑里的水含有钙质,兔毛被碱水浸泡后变软了。因为这支笔是由竹筒和兔毛组成的,所以蒙恬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兴”上加了一个“竹”字头,并称之为“笨”(今简写“笔”)。
扩展数据:
历史上著名的钢笔:
1,胡碧
虎皮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标志。胡弼的家乡是善琏镇。当地有一座碧祖蒙天庙。相传秦始皇大将蒙恬发明了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衣)的毛笔。
2006年,胡制笔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太仓刷
太仓毛笔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洛阳市孟津县太仓毛笔的制作工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太仓毛笔最辉煌的时候,是作为吏部的办公用笔。由于太仓毛笔的制作者多为潘,故有“南湖北潘”之称。
百度百科-文房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