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一、西汉后期的杂文

西汉后期,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政治日益腐败黑暗。董仲舒儒雅飘逸的文风,带有浓厚的经学和神学气息,在这一时期非常流行。刘向(公元前79-8年)是这种文风的典型代表。他的《劝营延陵》一书多次引用事实,深刻剖析利弊,劝汉成帝不顾百姓疲劳,大规模建陵。文章千言万语,婉约舒缓深刻,具有劝导的特点。明代的毛坤曾称之为“西京第一戏”。刘向的剧作如《使人变事之书》、《各种灾难异信》、《控制台极劝诫信》等,都是深沉醇厚,表现出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时的救弊之感。但是文章经常讲阴阳灾。他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打着天的旗号干预现实政治,打击当时的外戚和宦官。继刘向之后,又有冯毅、方婧、顾雍等作家借灾异抨击时弊。

刘向之子刘欣,在现代国学经学盛行时,极力主张研究中国古代经典,遭到现代国学博士的反对。他写了《移书于太常博士》一文,猛烈抨击金文博士的腐败自私,指责他们“不思废遗之不足,因无知而穷,一分钱一分货析字,令人生厌的文字,学者止步于老而无力研究其中之一。”口口相传对国家没用,不去上古。“仍欲执残守缺,恐见私意断,而不能善为公利;或嫉妒,不考真理,循同,循声是非”,而排斥中国古代经典的学习,其实是“致力于防身,同党,嫉妒真理。”本来,汉朝统治者提倡经学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金文博士为了独占仕途,保住既得利益,竭力维持这种繁琐而迷信的章句之学。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文章也是辛辣而犀利,带着尖锐的气息。这和现在流行的文风明显不同,文风温和真诚,渗透着儒家经典。

西汉后期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他擅长模仿写作。曾仿《周易》为《太玄》,仿《论语》为《法眼》,两者皆雅古。他还把东方朔的“难答客”模仿成“笑中带笑”。本文用主客问答的方法概括了汉朝统一条件下天下人的处境,即“顺路者入青云山,失之委托沟渠者,一度掌权者为香清,晚间失势者为凡夫俗子”。对比汉代与战国,指出“今县令不邀士,郡守不迎师,群臣不躬眉。说怪话者见疑,行异者除疑。就是因为想轻的人一边卷舌头一边说话,想踩的人打算做个痕迹。”又道:“若有不测,少了萧、曹、子房、平、伯、范、霍,必不得安;当它死去的时候,对于那些坐着守着它的人来说,没有灾难。往事若乱,圣贤必乏;天下若治,则绰绰有余。”他对统治者压制人才,导致平庸之辈进步明显,稀有之辈难以容身的现象表示极大愤慨。作品用赋体,犀利雄辩,比答客更有气势,更有文采。但在文章的最后,他表示要采取一种干净、孤独、沉默的态度,这与东方朔等人的愤怒不同,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此外,王莽当政时,杨雄还模仿司马相如的《封禅文》,作《秦美心戏》,歌颂王莽的新王朝。文章里有很多关于命运的说法。这篇文章受到后人的批评,但刘秀建立东汉以后,这种颂文成为散文创作的主流。

二、东汉初年的杂文

从东汉建立到汉章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大力提倡预言迷信,鼓励知识分子写赞。汉昭帝张曾当着班固的面批评司马迁的《史记》,说它“略带挖苦,贬损今人,不友善天下”。称赞司马相如在病中“功德无量”,写下“妖娆禅书”,堪称“忠臣”“贤者迁远”。在这种指导下,“贬低当下”的作品很难出现,但“赞美功德”的文章却出现了。班固的《经典语录》就是这样一部歌颂赞美的听话之作。文章充满了对天命的迷信和空洞的赞美,可谓“经典而不真实”班固还写了一篇赋式的散文《答客戏》,文中他首先表达了“致力于儒家,以文为业”的志向,然后通过答客的笑话来赞美大汉之德,是“如日月之灼,如天神之威, 像大海一样信任,像春天一样哺育”,并批评对方不“身在帝制世界,谈何战国”。 这篇文章虽然在形式上模仿了《答客难》和《解超》,但其中并无恩怨,完全是一篇表达封建正统的作品。

真正代表这一时期散文成就的是王充。他的《论衡》批判了当时的神学迷信,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具有“显诚”、“去伪存真”的战斗精神。奇文浅显易懂,被人引用。他们反复论证,敢于分析各方,独立发表意见,甚至“发表一些言论,也不避讳去圣地”。其中,《问孔》、《刺孟》、《自然》、《论死》都突出了这一特点。虽然作者不太注重文采,但文章中还是有很多精妙的比喻。灵活的偶句和押韵,加上丰富的情感,读起来通顺铿锵。王充的文章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此外,东汉初年还有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桓谭(约公元前38年-公元32年),其作品《新论》、《陈正诗书》、《抑赏书》,敢于揭露现实,大胆批判陈伟的迷信和灾异论,文笔明快流畅,深刻犀利,为后人所推崇。

总的来说,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的杂文成就不如西汉早中期。

第三,东汉后期的杂文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黑暗,越来越多的忧虑和不满在广大文人中积累。像班固的悼词这样的作品已经不能再写了,更多的是揭露和抨击时代弊端的作品。这期间出现了几部著名的政论论文专著。比如王昌的《潜夫论》、仲长统的《长谈》、崔艾的《政治学》、荀悦的《沈剑》等等。书中敢于触及现实矛盾,大胆表达作者的担忧和愤怒,部分作品也提出了一些挽救当下弊端的想法。此外,此时还有一些单篇散文、书信、论文等。其中也不同程度地触及了弊端,批判了当权的外戚和宦官。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有些作品突破了儒家道统的局限,采纳了各种学说,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崔莽《论政》针对现实弊端说:“《春秋》之义,不能纯法家八代,宜参霸政,宜赏以深刑,宜止以魔。”明显表现了法家思想。许多作品一反东汉初年婉约舒缓的文风,敢于直言,穷尽无遗,具有刚健热切的特点。比如李咏等人在党同伐异的灾难中被囚禁,陈蕃写的《李利英等疏》,就是在解救。其中他说:“我是文贤明之王,我以心辅佐;亡国之主,禁忌之言。故虽圣,盛于伊、鲁;迷茫,失去一个人就会死。李颖、范滂和其他人“有一个无辜的身体,并放弃他们的国家”,但他们“闭嘴或远离家园”。这种行为就是“一辈子又聋又瞎的人。焚书坑儒跟秦始皇,为什么不一样!”完全直言不讳,不避灾,形象地体现了东汉末年“党员”的勇气和气节。这种近乎无所畏惧的言论,在汉朝其他时期是很难见到的。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士大夫群情激愤,争奇斗艳,互相评头论足;还有的装名人,看不起有权有势的人,不争气,玩世不恭。这种风气也对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朱穆游写了一本关于与刘伯宗分手的书,书中说:

昨天我很有钱,也不被我妈担心。亲解,入冯寺;而我,作为这本书的顾问,带着我的第一步来到了台湾。今天的第一步是两千块石头,我是阿郎,但这是因为我是官员,我是程维的信徒。我要为此骄傲吗?咄!刘伯宗,你怎么看都好瘦啊!

文章虽是私下写的,但句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辛辣嘲讽刘伯宗恩将仇报,不顾友情,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华,只为心中有病的个性。后人常说魏晋文章清明,这篇文章就已经表现出这样的迹象。

东汉初年散文中已经出现了重视骈文和修辞的倾向,这种倾向在这一时期更加突出。许多作品中含有许多对仗句,用词华美,音韵铿锵,初步具备了骈文的特点,如仲长统的《乐论》,描写了他的人生理想:

静闺思老人玄机;和谐呼吸,求与人一样。数儿与如来,谈书,投两器,错综人物。奏出南风的飘逸乐章,奏出清商的美妙歌声。逍遥生活之上,天地之间。从时间的责任中解脱出来,让你的生命永存。如果是这样,你就可以出宇宙了,也不能羡慕你老公进了皇帝的门。

这段话以对偶句为主,有很多四字、六字句式,和后世的骈文很像。从内容上看,描写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体现了老庄的处世态度。这是对儒家礼仪的背叛,是对现实的深仇大恨。无论他的思想还是文风,都非常接近魏晋散文。

总之,东汉末年的杂文突破了儒家杂文充斥经学和神学的局限,也不同于西汉早中期的作品。在散文史上,他们开了魏晋散文的先河~